在一所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大學裡,國際學生能否在課餘時間用自己的母語聊天?發端於杜克大學的一起「不能說中文」的風浪,這些天掀動了整個社交媒體圈。雖然校方為此發出了道歉信,強調學校對學生交流使用的語言沒有限制,杜克大學尊重所有文化,但是,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也許沒有!
中國留學生在校園說母語遭到警告的事件使杜克大學陷入了一場輿論風波。美聯社
在該事件被網絡發酵後,人們注意到幾個更新信息。首先,促使梅根·尼利(Megan Neely)寫出那封郵件的另外兩位教師是誰、現在是什麼態度,很多人想知道但無從得知;相比公開發郵件招致罵聲的尼利,那兩位教師似乎更有始作俑者之嫌。而令人放心不下、隱憂不止的,是那兩位教師明確無誤的表示:那些在學校說中文的學生會在今後「被記住」,難道,這種業界「懲罰」已經是潛規則了嗎?其次,尼利雖已就此事發聲道歉,並辭去研究生項目主任一職,但網上流傳的一封早於2018年2月的郵件顯示,尼利已經不是笫一次充當「語言警察」,有人質疑:在杜克這樣一所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中,語言歧視、文化歧視、以及可能存在的其它歧視,其真實狀況究竟如何?而校方在此間應負有什麼樣的責任?人們期待校方能如其所稱的那樣進行一番調查。再者,在學校裡是否可以說自己的母語,還是必須只能說英語,這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問題?這值得大家思考。
事件始於上周被曝光出來的一封校內郵件。杜克大學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尼利在上星期五給生物統計專業研究生發送了一封郵件,稱有兩名教職工向她抱怨有國際學生在學生休息區非常大聲地講中文,他們對這些學生不練習英文感到失望,並認為用其他人聽不懂的語言講話是不禮貌的,那兩位教職工還表示想要記下這些學生的名字,以便在這些學生今後找實習或是申請研究項目時能記得他們。這封郵件的截圖隨後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引發爭議。
杜克大學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尼利於2018年2月發送給學生的另一封郵件,
顯示出有關使用哪種語言的問題早已存在。(推特截圖)
隨後,有人曝出去年2月底由尼利發送的標題為「說英語還是不說英語」的另一封郵件,她在信中同樣也是敦促學生們要在校內說英文,並提到:「底線是,繼續這樣說母語會導致你自己以及未來的國際學生們在尋找研究項目時受困。」那封信沒有指名道姓提到具體是哪一種「母語」,但她同時表示,「我不想當語言警察,但在過去的短短幾周內我已經聽到太多評價,最近的一樁還是來自於系主席(Department Chair),所以我覺得需要跟大家談一下。」可見,在這次事發之前,有關「說哪種語言」的問題已經令該校的一部分教職人員心煩,而尼利只是站了出來而已。
在網絡上對此事的討論中,一部分人認為這位老師是用心良苦,希望國際學生能努力學習英語,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涉及種族歧視,因為關鍵在於不說英文就會招致「隱性的懲罰」。而這樣針鋒相對的爭論顯著存在於包括華裔在內的多種族民眾之間。
也有網友把予頭對準了笫三方,認為「問題出在這一代人身上」,有什麼問題都往社交媒體上放,只顧碼字卻不考慮後果,可是,卻沒有人與尼利交談過,如果有過面對面的溝通,也許事情不會鬧到今天的地步。確實,對於持有不同視角的人來說,如何了解對方並讓自己為對方所理解,從而最終達成一致,這是一個大話題。
更有網友表示,當美國學校為了獲取高額的學費收入而招收越來越多中國學生的時候,也許學校的某些規則就要被相應的改變了。而一旦說到威權、遊戲規則、以及政策制定者等等,這又與當前美國的移民問題、社會融合等話題有了關聯性。恐怕,這也是這次「語言風波」為什麼會掀起如此波瀾的原因。
值得重視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華裔年輕人顯示出咄咄逼人的氣息。一位黃姓年輕女性就表示,「我的父母一直教育我要低頭做人,因為害怕挑戰權威(status quo)會帶來不好的後果。那麼,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可以重新定義什麼是權威。」另一位郭姓同學則表示,「在美國生活或者說生存,就要學會鬥爭,不然會被人當成軟柿子給捏死。」
中國留學生課堂上說漢語
老師同學沒怪罪
近日,杜克大學一位教授警告中國留學生不要在校園裡說漢語、並竭力主張他們應該隨時隨地說英語的做法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該大學已致歉。
事情起源於杜克大學生物統計學和生物信息學助理教授梅根·尼利(Megan Neely)1月25日發出的一封警告中國學生的郵件。郵件中稱,有兩個教員到她辦公室,投訴有學生在學生休息室和學習區域內大聲講漢語,並且要求記下他們的名字。
為了了解美國其它高校是否也像杜克大學部分教授那樣,對國際學生在校期間說自己的母語予以排斥和責難,記者訪問了兩名在加州求學的學生。
小A是加州一所文理學院上學,平時在校的中國師生不超過20人。她說,剛上大一的時候,她的英語不太好,要是遇到華人教授上課,就會很激動。
小A說:「記得第一個學期的一門哲學課就是一個華人教授上課,當時教授說到一個觀點讓我很是認同,我有很多想法想要表達,但苦於自己英語不行,擔心自己沒法把想法完全表達出來,情急之下直接用中文把想法說了出來。很尷尬的是,那節課除了我以外,上課的學生裡沒有一個會中文。我很感激我的教授,她並沒有打斷我而是耐心的聽我把話講完,然後用英語把我的想法翻譯一遍後,再用英文回答了我的觀點。下課後教授找到我說,理解我剛來還不習慣用英語上課,但是考慮到其他同學的感受還是希望我可以儘量用英語去表達我的觀點。如果有什麼不明白的,但覺得在課上用英語問問題問不清楚,可以下課後去辦公室問她。」
小A說完後頓了頓,繼續說道:「我真地很感激那位教授,她不僅在課堂上替我解了圍,也照顧了其他在座的同學的感受。我也很感激跟我一起上那門課的同學,當我用自己的母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即使他們聽不懂或許覺得我這樣沒有禮貌,也沒有人打斷我,而是等我說完。」
在南加州大學(USC)學習社工專業(Social Work)的小南說:「我們專業裡可以說百分之七八十的同學都是拉丁裔,他們很多人的父母甚至不會說英語,所以即使他們是在美國出生,但他們的母語仍是西語。在我們的專業課上,教授們都很喜歡鼓勵我們去研究別的民族的文化還有語言,因為這樣才能做到不去以自己的價值觀隨意評判別人。我的很多同學都對中文很好奇,下課後還專門來問我我的中文名字怎麼讀,讓我教他們說漢語。有時候在學校吃午飯的時候聽他們會說幾句西語,久而久之我在學校的這段時間西語的詞彙量也大了不少。我們雖然在課上都是說英語,但沒有人會告訴我們平時說自己的母語是一件不專業甚至是令人不恥的事情。我的一些朋友在學校的Marshall商學院讀書,因為商學院中國人相對比較多,他們告訴我說,學院餐廳裡的中餐做得特別好吃,讓我羨慕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