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邸·七年爬藤
時間管理有個糾結的問題:重要的事情優先,還是緊急的事情優先。大部分家長的都會不由自主的選擇緊急有限。作業緊急,所以優先。於是就沒有閱讀的時間。但是有智慧,有定力,有魄力的家長知道,閱讀比作業重要,所以閱讀優先。作業想辦法高效完成,或者,想辦法給孩子減負。所以會不選擇所謂的重點。這就是時間規劃的秘訣所在。「你不先把鵝卵石放進罐子,你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七年 | 「你不先把鵝卵石放進罐子,你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文 / 李岑
作者介紹:李岑,北京獨立英語老師,多年推廣原版閱讀,值得推薦。有興趣的可以關注公眾號《李岑講讀原版書》。
我先講一個丈夫在妻子回憶錄裡寫的故事。
1946年,72歲的妻子在醫院,準備進入手術室,動胃部手術。
等待進手術室的時候,妻子問丈夫一句話:「什麼是答案?」丈夫沒回答,或許丈夫不曉得妻子在問什麼。
夫妻二人,就這麼沉默幾分鐘,然後,妻子又開口說:「既然如此,那麼問題是什麼呢?」
妻子講的這兩句話,丈夫不知作何回應。隨後,妻子被推入手術室麻醉;妻子再也沒有從麻醉中醒來。這兩句頗有禪機的話,成了妻子最後的話語。
這位妻子,就是咱們微信圖片裡的女性,傑出的美國女作家、藝術家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她是美國「現代主義」奠基人。在「現代」以前的過去,人們覺得問題和答案之間的關係,就是必須先要去問問題,然後再去找尋答案。但是,在「現代主義」看來,這裡有兩個疑惑:「到底什麼是答案?」「什麼又是問題?」
有的問題,比答案還要複雜。有的答案,內部纏卷太多的問題。比如,家長問道:「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有的老師答:「培養孩子興趣。」這種一問一答,就跟沒說一樣。
孩子沒有學習興趣,如果是我來回答,我會說:「孩子學習沒興趣,那就培養家長的學習興趣。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還有很多問題,根本沒答案。餘秋雨當年,給上海戲劇學院學生上課時說:好的文學作品,就是給出一個無解的兩難困境。你無法想像賈寶玉,真去跟林黛玉結婚,日子會過成什麼樣子。
我剛才講的這些內容,就是講座的開胃菜。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我們怎麼給孩子做學習規劃呢?國內教育的現狀,用一句話就能概括:初中是應試教育的初級階段,高中是應試教育的高級階段。這意味著孩子上中學之後,沒有太多時間學英語。所以,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二年級,這寶貴的 8 年時間,才是孩子英語大有進境的關鍵期。
有位家長說:「孩子反映看書太辛苦,他喜歡看動畫。動畫很有趣,文字量也不大,把一部動畫片的對白列印出來,也就是一張 A4 紙,不像章節書,動輒上百頁的量。」每次聽家長這麼說,我都這麼回答:孩子肯定喜歡做容易的事情,但沒有辛苦,就沒有收穫。
教育,必須關照孩子的未來。未來 10 年,中國孩子的英語水平,註定產生極其明顯的兩極分化。小學時期的英語閱讀教育,就是為了打開格局,讓孩子面對國外各種選擇時,有更多的主動權。
讓我們把英語比作鵝卵石,相信家長朋友看完下面的故事,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課堂之上,教授把一個空罐子,搬上講桌。接著,從講桌下面,捧出一堆鵝卵石,每塊鵝卵石剛好能塞進罐口。教授把大塊大塊的鵝卵石,全都塞進罐子裡。
教授把鵝卵石塞進去之後,問在座的學生:「你們說這個罐子是不是滿的?」
「是!」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真的嗎?」教授笑道。
接著,教授從桌下拎出一袋碎石渣,把碎石渣從罐口倒進去,用力搖一搖,讓碎石渣從鵝卵石的縫隙間滲入,然後問學生:「你們說,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
這一回,學生們不敢搶答,猶豫片刻,有人輕聲說:「也許沒滿吧?」
教授說,「很好!」
接著,教授拿出一袋細沙,慢慢倒進罐口。倒完後,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告訴我,這個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
「沒滿!」學生們都學乖了。
「好極了!」教授很高興,接著從桌子下面拿出一瓶礦泉水,慢慢把水倒進貌似被鵝卵石、碎石渣、細沙填滿的罐子裡。
做完這些事情之後,教授和藹地說:「從這件事情,大家得到什麼啟發?」
教授話音剛落,就站起一位學生說:「人生是有限的,但我們只要擠時間,還是可以完成許多事情。」
這位學生答完,還得意地補充一句:「其實,雷鋒早就說過了,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
聽過學生的回答,教授笑了笑,說:「你答得不錯,但這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
教授掃視全班,嚴肅地說:「我其實想告訴各位,如果在最一開始,你不把鵝卵石放進罐子,你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七年...
▎「七年書架」 澤邸家庭圖書館購書服務
「七年書架」凝集了澤邸七年來在中英文閱讀實踐中精心挑選的500+/-中英文書籍,目標為家有10-18歲少年的中國家庭提供一個具有針對性,可讀性,思想性,收藏性的精選小書庫。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七年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