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在德國製造了新的、激烈的民族主義憤恨

2020-12-25 新聞看點TV

《凡爾賽和約》通過加重德國負擔而使得情況更加糟糕,德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工業國家,而現在背負了無限的實物和現金賠償的負擔。這不僅扭曲了其經濟發展,使其復甦延後了很多年,而且在駭人的通貨膨脹到來之時,剝奪了許多能夠刺激經濟運轉的因素。在東方,德國最重要的潛在市場——俄國,幾乎被完全阻擋在其邊境之外,幾乎沒有貿易;多瑙河和巴爾幹地區是德國商業的另一個重要地區,但或被分裂或窮困潦倒。

這些困難被美國願意出借的資金(雖然並不要求歐洲以貨物償還,但事實上已推後了其關稅壁壘)逐漸克服。但是,這帶來了對美國持續繁榮的依賴的危險。民族自決也有其缺陷,那就是它經常使得經濟混亂不堪。但是,很難看到有什麼理由去反對民族自決原則。協約國的勝利與和約締結的修辭,使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巨大勝利。四個集權的,或者說不民主的、反對民族主義的狹隘的帝國倒塌了,而至今為止和約仍保持其特性,即歷史上唯一的、由全部是民主政體的強國所締結的和約。

自由主義式的樂觀主義也從威爾遜惹人注目的單純上得到了大力體現;他竭盡全力想讓人們明白,美國參戰的性質和協約國有著根本的不同,是被高尚的理想和信仰所鼓舞的(他令人厭惡地不斷重申這一點),這一信仰即如果其他國家能夠放棄其古老的有害的方式,那麼這個世界能夠為民主政體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一些人認為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新的國家(尤其是德國)採納了自由主義、議會憲政並常常是共和主義的形式。最後,還有國際聯盟的幻想;這個建立一個新的非帝國的、超越民族國家權力的夢想最終得以實現。所有的這些都植根於謬誤的前提。原則在實踐中被嚴重玷汙。

和約的締結使得不滿的民族主義充斥著各處;它在德國製造了新的、激烈的民族主義憤恨。也許這並無實際作用,但它是許多自由主義之外的東西得以生長的土壤。更何況,新國家的民主制度(就此而言,古老的國家的也是同樣)在一個貧窮、苦難和失業加劇了政治鬥爭的世界裡起步,在很多地方,對民族主權的崇拜所造成的特殊的混亂,使得這種情形更加惡化。在戰爭中舊式經濟交易模式被打碎了,這使得在國家內部處理農民貧困和失業問題更為困難;俄國曾經是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糧倉,但現在在經濟上很難再現。

這個背景是革命者所能夠也將試圖利用的。如此之多的國家抱有修訂和約的野心,至少包含著妄圖如此的有著重要地位的少數派,這大大增加了革命者的機會。許多義大利人將南斯拉夫看作是實現對亞得裡亞海和巴爾幹地區擴張的古老夢想的障礙,其他義大利人則希望得到原先土耳其在小亞細亞的領土。希臘人有著相似的期望。立陶宛和波蘭為它們對維爾納的要求而爭吵。對波蘭和德國就西裡西亞領土要求的一項公民投票,更使得該地區長期充斥著憎恨和強烈情緒,至少在一個雙方均感滿意的條約達成之前都是如此。

匈牙利人悲痛和憎恨於其古代王國領土的大片喪失。垂落於幾個世紀以來的東歐和中歐的新俄國的陰影,則使得情況更加糟糕。布爾什維主義,如同1917年「十月革命」締造的新俄國政府所宣稱的革命信條那樣通常被稱作地,在戰後的年代裡被許多歐洲國家視為雙重的威脅。

很快各歐洲國家都發現,國內有一個革命的共產黨,它對工人階級的國際事業以及這一事業在莫斯科的領導權效忠。共產黨引起了很大的驚慌。這是由其誕生環境決定的。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在1919年3月由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在莫斯科建立,用以給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領導,他們害怕如果不這樣的話,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就會再次陷入之前的缺乏革命熱情的領導人手中,而第三國際的領導人認為沒有抓住戰爭的機會應當歸咎於此。列寧對社會主義運動的檢驗依託於共產國際,其政策謹慎而嚴格,富有紀律性和堅定性,這與其認為需要一個有效的革命政黨的觀點相一致。

幾乎在每個歐洲國家,都將社會主義者劃分為兩個陣營,彼此為獲得工人階級的支持而競爭,因此嚴重削弱了大多數國家的左翼力量。一些社會主義政黨依附於共產國際,並常常以「共產黨」為名;另外一些,甚至當宣稱自己仍然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時候,卻仍然留存在自分裂中產生的民族主義政黨和工會之中。後者中最顯著的是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和法國的社會主義黨。儘管如此,許多歐洲人認為,即使是溫和的社會主義也是令人擔憂的,因為戰爭之後似乎有大量的革命可能性可以被利用。

在匈牙利,一個布爾什維克政府實際上有過短期的執政,但是也許更加令人吃驚的是德國不斷的共產主義起義的嘗試,有些獲得了短暫的勝利。諷刺的是,甚至是在共產國際建立之前,這已經迫使在戰敗後不久成立的新的德意志共和國的由社會主義者主導的政府,為了避免革命而不得不倒退,依賴於保守力量——尤其是舊軍隊中的專業士兵。這給德國左翼的分裂平添一個特殊的苦難。但是在各個地方,共產主義政策使聯合抵抗保守主義變得更加困難,因為他們時刻警惕著以革命修辭來偽裝其陰謀的溫和派。

國際社會主義者的有意分裂,以及其中一些新的由蘇維埃激發的、在意識形態上對憲制政府和任何似乎贊成資本主義經濟的政權的疏遠,將歐洲從文化上和政治上分裂開來,這是自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未曾有過的。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通常是少數派的這一事實,許多年來被掩蓋在其在各個國家裡接連獲取左翼領導權所表現出的策略這一面具下。

在「客觀的」意義上(就像馬克思主義的術語所運用的那樣),他們是外國勢力的代理人,因為他們至少在意識形態上效忠於一個分裂的、並不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事實上,歐洲與東方再次有了分界線。關於俄國是否是歐洲國家這一古老問題此時被以一種新的方式解答了,因為蘇聯斷然宣稱,在最為重要的方面,它不是歐洲國家。

相關焦點

  • 吳建民辭世前一個月撰文:要特別警惕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
    上個世紀30年代,在德國出現的納粹思潮導致了希特勒上臺,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類慘遭浩劫。這就是反動思潮造成極為嚴重後果的典型事例。納粹思潮在德國得逞,就是充分利用了當時德國的民族主義思潮和民粹主義思潮。一方面,一戰後,《凡爾賽條約》要求德國償付高額的戰爭賠款,並對德國採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引起了德國人民的強烈反感,導致德國國內民族主義膨脹。
  • 警惕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合流(思想縱橫)
    當前,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合流的趨勢。如英國公投「脫歐」,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借歐洲難民問題發表反穆斯林移民的言論等。它們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徵:以民族主義的面目出現。正如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所說的,它們是「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二是以維護本民族利益為由反對、排斥其他國家和民族。
  • 三問「德國製造」
    「德國製造」還能信嗎?德國最大汽車製造商曝出醜聞,讓「德國製造」蒙羞,同時也為當地製造業敲響了警鐘。大眾公司的失信行為不僅招來廣泛譴責和質疑,也正將「德國製造」拉入全球性的信任危機。儘管上述為「德國製造」正名的理由具有一定說服力,但對廣大消費者而言,很難將大眾與「德國製造」割裂開。但消費者的品牌慣性和路徑依賴或許能為大眾和「德國製造」修復形象爭取一些時間。在日前閉幕的法蘭克福車展上,有大眾車主對記者說:「未來如果問題得到解決,我還會相信大眾。」「德國製造」如何走出陰影?
  • 民族主義是這個時代的大惡|博爾赫斯
    《論政治》節選 Sobre La Política 費拉裡:是的,話說,我和您說起過,儘管您始終保持著您的獨立性,在三十年代末期;由於歐洲發生的事情,我注意到您曾屢次聲明反對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
  • 調查顯示:德國年輕一代對歐洲民族主義抬頭表示擔憂
    央廣網北京11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據德國媒體報導說,德國年輕人對歐洲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感到擔憂,與此同時,德國年輕一代對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卻越來越缺乏認同感。  一家民調機構的調研結果顯示,德國18歲到34歲的年輕一代中,75%的受訪者認為歐洲民族主義問題越來越嚴重,並且對這種發展趨勢感到擔憂。
  • 油布包裡的德國製造
    為什麼人們會覺得德國貨質量好? 山寨起家的德國製造 事實上,「德國製造等於高質量」的歷史相當短暫。直到 20 世紀之前,德國人的形象也和「嚴謹」完全扯不上關係。 在許多中國人看來,語法複雜嚴密的德語就是德式嚴謹的明證。
  • 看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幾度沉浮
    1918年11月11日,停戰和約籤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條約》終於結束了戰爭。德國割讓土地給法國、比利時以及剛剛復國的波蘭等國,同時德國要為戰爭負上全責,需要付出巨額賠款。因此,許多德國軍人認為他們被出賣了,他們認為德國事實上根本不應該輸。更加屈辱的是籤訂和約的地方,正好是凡爾賽宮的鏡廳,這裡就是德意志帝國成立的地方。
  • 這是中世紀歐洲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又一次革命
    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運動點燃了歐洲的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 1830年革命由法國自由主義者發起,他們憤怒地打倒法國國王查爾斯十世, 他以保守傳統的方式統治著法國,未曾意 識到時代已經改變。自由主義者以查理十世的侄子路易斯·菲利普將其取代,實行君主立憲制。
  • 羅新:超越民族主義的國家史觀
    這個研究對古典、中世紀和近代之間的連續性進行了新的詮釋,給我的啟發之一就是,如果民族主義是在羅馬帝國主義傳統之內孕育生成的,那麼民族主義傳統自身也並非不可能作為一個母體,孕育生成一種新傳統,作為對民族主義的叛逆、否定、揚棄和取代,成為人類社會的新價值、新規範。在這個意義上,從民族主義時代的歷史學母體中,也可以孕育出超越民族主義史學的新歷史學。
  • 莫迪的崛起和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會害怕民族主義失控嗎?
    我們需要了解印度教民族主義和印度民族主義是有區別的。在印度國內,印度政府是不承認印度有少數民族的,這與印度的國內形勢有關係,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僅僅佔據印度總人口的46.3%,根本不利於印度的統治,所以印度主要靠宗教區分人口,於是形成了佔據總人口79.7%的印度教教徒、14.2%的穆斯林、2.29%的基督徒、1.7%的錫克教徒等宗教群體。
  • 揚之萊茵日記:德國在疫情中紀念「戰敗日」
    就如同德國的「民族主義」,在經歷了那麼多的失敗和挫折之後依然生生不息地存在著,雖然它在戰後、特別是戰勝國實施的「去納粹化」(Entnazifizierung)之後一度被認為徹底消失了。籍此戰敗75周年紀念日,筆者以魏瑪和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為例,講講德國的民族主義以及野蠻與文明的「一步之遙」。
  • 再讀凱恩斯《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
    德國首先問詢威爾遜總統,表示自己願意接受他提出的十四點和平計劃,是否這就是停戰的全部條件,威爾遜總統對此做出了肯定的答覆。就這樣,在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各方達成停戰協定。1919年1月,威爾遜總統遠涉重洋,來到法國凡爾賽宮,召開了著名的巴黎和會。巴黎和會是獲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但這個和會卻並沒有邀請戰敗國和中立國。
  • 教案|人教版歷史九下第10課《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二、過程與方法:圍繞「巴黎和會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平會議」「《凡爾賽條約》是否真的是為了締造民主的和約」「《九國公約》是否真正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等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史料,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探討歷史問題。
  • 中國應重建什麼樣的民族主義
    無論海內外,中國人顯示出高度的一致性,對西方各種對中國不公正的待遇和西方媒體片面和極具扭曲的報導表達出強烈的憤概和忿恨。  這一波民族主義浪潮可以說首先發生在西方的華人中間。親眼目睹了西方的一些勢力是如何歪曲西藏事件,西方媒體如何製造「故事」來醜化中國,以留學生為主體的海外華人首先站出來和西方的這些勢力作哪怕是微弱的抗爭。
  • 歷時92年的戰爭賠償:《凡爾賽和約》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從一戰停戰到賠償完畢,在92年的時間裡《凡爾賽和約》經歷了什麼呢?眾所周知,按照一戰後籤署的《凡爾賽和約》,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690億金馬克的賠款,相當於9.6萬噸黃金。到1929年,這筆賠款被減少到1139.5億金馬克,必須在59年內付清。
  • 美媒:中國的民族主義不危險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1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民族主義危險嗎?它經常出現在有關中國走向的談話中,它也常常讓人聯想到正在崛起的偉大的全球力量。這就是中國民族主義。誠然,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語言可能是激烈的和好戰的。
  • 德國94歲老翁被法庭審判,只因他70多年前為納粹黨衛軍做事!
    1918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為了懲罰德國,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籤訂了苛刻的《凡爾賽和約》,德國民眾普遍認為這個和平條約是勝利者強加於失敗者的和平,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1929年至1933年之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德國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難。希特勒等人充分利用德國民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仇恨和經濟危機爆發的絕佳時機,將德國的民族主義演變為民族復仇主義,在經濟大危機時期贏得了很多狂熱分子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後,通過」國會縱火案」而成為納粹德國唯一執政黨,實行一黨專政,隨後便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人物介紹] 霍布斯鮑姆的《民族和民族主義》和「年代四部曲」
    ————————————————————早起看新聞和電子書,我介紹一下霍布斯鮑姆的《民族主義》和年代四部曲吧,了解歷史,知古知今,吸取經驗教訓,展望未來吧。亞馬遜德國上霍布斯鮑姆的書有的有德譯本,有的沒有。之前我已經簡單寫過點內容介紹霍布斯鮑姆這位歷史學專家。
  • 【書評】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
    在1月12日和14日的會議上,各國為自身利益而激烈鬥爭的場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人類意志和欲望的複雜鬥爭」,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這是一個讓人震驚的地方:一片混亂而又確確實實存在;有人大談信仰,也有人故作理智地誇誇其談。美國總統是一個卑俗的新教徒,身邊儘是一幫惡棍。美國人不大有理想主義傾向,但他們對法國人如此痛恨,這足以達到理想主義的境界。
  • 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到底哪個更勝一籌?
    目前,中國和德國都是全球製造業大國,不論是製造業產值、工業增加值,都處於全球前列。具體到製造業方面,2018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達到4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一,德國製造業增加值是8054.58億美元,排在全球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