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看到North Laker寫的《合約的經濟後果》的書評,其文字可謂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其文採可謂揮灑天地、恣意汪洋,頗能激起閱讀的欲望。下面灰色字體部分是王老虎為North Laker的書評寫的背景介紹,黑色字體部分是書評。敬請閱讀。
來源/經濟學江湖事
書評背景介紹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投降而結束,有關戰後安排的巴黎和會於1919年1月開場。
在巴黎和會開始前的兩個月裡,凱恩斯的任務是制定英國財政部在德國賠款問題上的方針和立場。在此問題上,凱恩斯的觀點是,協約國對德國要求的賠償數額不能大到摧毀德國的生產能力,而且賠償應以分期方式支付。
1919年1月10日,凱恩斯作為英國代表團中的財政部首席代表,來到巴黎參加巴黎和會。在1月12日和14日的會議上,各國為自身利益而激烈鬥爭的場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人類意志和欲望的複雜鬥爭」,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
「這是一個讓人震驚的地方:一片混亂而又確確實實存在;有人大談信仰,也有人故作理智地誇誇其談。美國總統是一個卑俗的新教徒,身邊儘是一幫惡棍。美國人不大有理想主義傾向,但他們對法國人如此痛恨,這足以達到理想主義的境界。我們和美國佬在大大小小的問題上都聯手對抗法國人······暖氣太熱,飯菜油水太大,每個代表的脾氣都變得異常暴躁,經常有代表團成員在大廳裡跌倒,摔斷手腳。」
凱恩斯認為德國可以承受的賠款能力約為100億美元,他還計劃讓德國政府及其盟友提供價值13.45億英鎊的國債作為賠償的部分,五年之內不用支付利息,其中10億英鎊的債券分給歐洲的協約國,其餘部分由同盟國留在手中。凱恩斯試圖以此減少協約國內部的戰爭債務,也讓德國經濟得以喘息,以便能讓全歐洲得以重建。但凱恩斯的提議未獲得支持。
5月初,凱恩斯看到了合約的初稿,以法國為首的協約國要求德國賠償330億美元,同時剝奪德國外貿權、港口權、工業生產能力甚至德國公民的基本財產權。凱恩斯認為這種安排根本是紙上談兵,不可能維持多久。在給曾經的情人和朋友鄧肯的信中,凱恩斯痛心疾首而無可奈何地說:
」我已經徹底累垮了,一方面是由於不停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由於對周圍的邪惡感到沮喪······和平安排令人無法容忍,而且根本不可能行得通。除了不幸之外,它無法帶來任何東西······感謝上帝,我將很快從中脫身,我想許多星期之後,我會忘掉這個噩夢。「
《凡爾賽合約》於1919年6月28日籤字生效,凱恩斯在這一天離開巴黎,也離開了英國財政部,他決定要寫一本「關於歐洲經濟現狀,包括對和平協議的激烈批評,以及我自己對未來的建議」的書。為此,他拒絕了倫敦經濟學院和利茲大學提供的教席,拒絕了出任北方商業銀行董事會主席的職位邀請,回到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專心開始了他的寫作。
在之後的日子裡,凱恩斯思如泉湧,平均每天寫1000字,每周寫7天,每寫完一章,就要求打字員列印出來交給麥克米蘭公司印刷,到1919年12月12日,全書6萬字全部完成,以《合約的經濟後果》為名正式出版。麥克米蘭公司第一次印刷了5000本,而到聖誕節時,就已經賣出了2642本,從此成為全球暢銷書,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
這也許是凱恩斯寫得最好的一本書,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他不僅詳細分析了合約可能給歐洲帶來的經濟後果,而且用充滿激情和憤慨的譏誚筆觸描述了巴黎和會中各個國家為利益而戰的熾烈場景。在書中,他還以指點江山的恢弘視野建議,應該成立「歐洲自由貿易同盟」。當然,他的任何計劃都沒有被採納。
時間過去74年後,1993年11月1日,歐盟正式成立,2018年6月26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英國脫歐之後,歐盟將何去何從,現在還不得而知,但1993年11月1日那一天,一定是凱恩斯大帝君臨歐洲的日子。
North Laker的書評
誰能用十四頁的文字全面概述一次改變世界格局的戰爭起因?
誰能用二十頁的文字精當地勾勒出人類權力和智力的的風雲際會?
誰能用十多份簡要的表格闡述出近一個世紀前全球經濟已經開始一體化的這一重大端倪?
誰又能用不到兩百頁的文字對二十世紀初全球政治、經濟的重大命題開出準確的預測和藥方?
凱恩斯。對,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拋開他眾所周知的經濟學巨人的光環,紐約城市大學名譽退休教授費利克斯老先生在此書新版序中給他的評價還包括,「一位社會和政治哲學家、一位廣泛參與社會實踐並有深刻見解的人、一個善於創作警句者、一位遊吟詩人」。
凱恩斯1919秋寫就的這本《和約的經濟後果》就是對費利克斯教授評語的最佳註解。對國際政治感興趣的人可以從書中找到純粹以強權恩怨爭鬥為主線的世界格局向更理性並且首次將經濟一體化納入國家戰略考慮的新動態;對經濟感興趣的人可以從書找到經濟全球化和凱恩斯主義的濫觴;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可以從書中找到「一戰」和「二戰」爆發的主要根源以及至今日的深遠後果;對文學感興趣的人可以從書中找到典雅雄辯的文風和精妙生動的歷史人物特寫;對倫理和人文感興趣的人可以從書中找到所有的溫情脈脈或鐵血殘酷其實是「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的鐵證。
也就是說,這是一本可以同時吸引老學究和時代青年興奮點的好書。學院得很輕鬆,人文得很深沉。
很難想像一部經濟學的經典著作是以充滿布魯斯伯利風格的瀟灑緒論開頭的:「巴黎是一個夢魘,那裡的每一個人都是病態的。災難迫近的感覺充斥於各種無聊的場所,世人在重大事件面前顯得無助和渺小;意義重大的決策混合著不切實際的成分;輕率、盲目、傲慢、混亂的叫囂聲四起—古典悲劇中所包含的一切要素都具備了」。
凱恩斯在接下來的第二章從人口、組織、社會心理以及新舊世界的體系四個方面闡核「一戰」爆發的必然性。凱恩斯總結為:「過多的人依靠這個複雜的、虛假的組織而生存,勞動者階段和資本家階級心理的不穩定,歐洲食品供應的不穩定,以及歐洲在食品供品上完全依靠新世界。」三言兩語點出了歐洲的戰前特徵。
在後面的篇章中,凱恩斯無情地批駁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和約的發端及後果我就此總結為「漫天要價,自取其辱」。
凱恩斯認為德國可以承受的賠款能力約為100億美元,但以法國為首的協約國卻開價至330億美元,同時剝奪其外貿權、港口權、工業生產能力甚至德國公民的基本財產權。按中國人的標準表述,這份和約不僅是「喪權辱國」,而且完全是以「亡國滅種」為基本目的。法國讓德國賠款,又不讓德國有煤鐵資源、工業生產和外貿能力來產生利潤,更重要的一點是,戰前的歐洲經濟體系又是圍繞德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而建立的,摧毀德國,實際上是摧毀了整個歐洲經濟體系。由此可以想像,在這種不可能的外界高壓下,德國產生出希特勒這類的人物是件多麼自然的事情。果不出凱恩斯所料,僅僅二十年後,法國再嘗德國報復給它的「二戰」之辱。兩次大戰後,法德才開始覺醒,徹底搞明白凱恩斯當年的預言,開始啟動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凱恩斯說:「歐洲相近的兩個種族即使沒有道理上的團結,也一定有經濟上的團結,對此我們不能忽視。現在,整個世界是一個市場。如果我們不允許德國與俄國交換產品來養活自己,那麼德國肯定會與我們爭奪新世界的產品。我們愈成功的切斷德國和俄國的聯繫,就愈會降低我們的經濟標準,加重我們國內的問題」。
儘管仍然帶有傳統強權政治的經典語彙,但近一個世紀前凱恩斯就用這樣淺顯的語言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刻內涵。可惜的是,雖然他是當時的先知和參與者,但巴黎和會的主角們,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復仇、遏制這些古典悲劇的重演上,無視奔騰而來的以經濟一體化為特色的國際發展潮流,更遑論理性的經濟分析。
我欣賞卡萊爾的英雄史觀,因為歷史一遍遍地在貌似偶然的幾個人手中改變軌跡和進程。典型的例子如巴黎和會上的幾位主角(不一定算得上是英雄,但確實是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人物)。巴黎和會這一「人類意志和欲望的複雜鬥爭」集中在克萊孟梭、勞合喬治、奧蘭多和威爾遜四位身上。來自歐洲的前三位都是著裝優雅、訓練有素、深諳權力政治的頂尖政治人物,而威爾遜只是一位略顯笨拙的新大陸富豪。精疲力竭的歐洲領袖們沉醉於如何肢解德國以及全球勢力範圍的劃分,雖然他們實際上更需要的是嶄新的各諧發展的世界觀。而威爾遜空有高尚的拯救歐洲於水火的道德,但仍然沒有寬宏大量到全面解除歐洲國家所有債務的魄力,抑或實力。而債務這一絞索最終絞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馬歇爾計劃」應是對當時凱恩斯免除債務,共建歐洲這一呼籲的遙遠回應。只是,代價過於慘重了。
費利克斯在緒言中說,這本書「遠遠超過了單純的債務賠款問題,它是關於歐洲甚至世界文明的書籍」。
是的,只有凱恩斯這種擁有宏大文明視野的經濟學家才能用如此詩意的文字描述一次乾巴巴的政治談判,用如此傷感的情懷預言人類因偏見、仇恨而帶來的一次次愚蠢重演。
好書一本。(完)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訂閱號「經濟學江湖事」2018年10月22日(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本篇編輯:陳英祺
溫馨提示:現微信最新版本「訂閱號」已實現公眾號置頂功能,廣大讀者可點開「金融讀書會」公眾號,點「置頂公眾號」鍵,即可將「金融讀書會」置頂,方便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