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萬平方千米的非洲大陸,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孕育著13億人口,生活著約3000個土著群體,流傳著約2000種語言。這片神奇的大陸常以原始的自然風物散發神秘的魅力,波瀾壯闊的動物遷徙,縱觀大陸的裂谷,無盡的沙漠,大自然在這片土地上揮灑力與美的同時,亦孕育出獨一無二的建築風格。這些建築根植於當地的自然與文化,凝結了幾個世紀的審美與智慧,亦是本土生活方式與傳統的折射。
傑內大清真寺,馬裡
位於馬裡中部尼日河內三角洲最南端的傑內古城被世人稱為「尼日河谷的寶石」,這裡曾是古代的商業中心。沙色的撒哈拉-蘇丹式建築拔地而起,與大地的顏色渾然一體,如同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這座古城也孕育了撒哈拉之上燦爛的伊斯蘭文化。
圖源:Instagram
傑內古城最具標誌性的建築要數傑內大清真寺。傑內大清真寺是西非薩赫勒式建築的集大成者,這種風格建築完全由泥磚,土坯和木樑修建而成,其大型木製支撐梁從牆面上突出,是撒哈拉-蘇丹氣候乾旱地區典型的建築風格。每逢大集市,身著鮮豔長袍的村民們湧入建築前的廣場,傑內大清真寺就如同被喚醒了一般閃耀著溫潤的光澤。傑內古城建於公元800年,一個多世紀以來的風霜對建築結構造成了損傷。1907年,大清真寺在重新修葺後再次與世人見面,亦逐漸成為當地人民的一種精神象徵。
蒂貝萊古龍西彩繪房屋,布吉納法索
在西非文明古國布吉納法索境內,分布著約60個不同的部落。神秘的蒂貝萊村是加納和布吉納法索古倫西族Kassena人的聚居之地,這裡極具代表性的手繪房屋可追溯到15世紀。這種簡單而精緻的建築在當地被稱為「sukhala」,常出現在酋長官邸等建築設計中。
圖源:thisisafrica
在建造這種建築時,男女分工明確,男子則通常負責建築,而古倫西婦女則負責繪製建築上的紋飾,黑色,白色,米色和紅色的色塊由泥,黏土,煤和豆子製成的清漆等材料繪製而成。當泥土小屋建造完成後,房子的立面會覆蓋上泥土,牛糞和碎石,古倫西族婦女每隔4-5年就會在這些房屋上重新繪製壁畫,這些圖案往往有著特殊的寓意,譬如豐收的土地、青草或男性的服飾等等,每間房子的彩繪都彰顯了居住者的品味,亦成為當地文化藝術的獨特表達。
塔塔松巴,貝寧
貝寧西北部的松巴人是一個擅長於建築的民族。傳統的松巴民居是一種堅固的土堡式建築,又稱塔塔松巴民居(Tata-Somba)。這些建築通常是兩層樓高,由泥牆和稻草屋頂組成,形似炮塔。塔塔松巴房屋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內外壁上都刻有精巧的幾何圖形,這些抽象的幾何圖案由松巴婦女手刻而成(與當地人面部的紋飾相似),被視為生育和繁榮的象徵。也有松巴族人認為這些圖案代表了鱷魚鱗片,鱷魚在這裡被視為房屋的保護者。
圖源:exploring-africa
松巴人的新房子通常建在舊房子的基礎上,舊房子則是去世的親人居住過的,他們相信房屋周圍的土地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加肥沃。房屋正門外和烹飪區內設有擺放供品的祭壇,在當地人的信仰中,花環、動物頭骨和羽毛等祭祀品能夠保護房屋並抵禦疾病。
加烏伊陶器村,查德
位於撒哈拉大沙漠和蘇丹大草原交界處薩赫勒地區的加烏伊是非洲薩奧文化的中心,也是查德本土建築的最好典範。薩奧人是查德湖沿岸原住民的後代,很早就掌握了制陶、黏土、紡織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薩奧文化」,被後世稱為查德文化的搖籃。
圖源:Instagram
加烏伊陶器村以其傳統的建築和陶器製造而聞名,2003年的電影《爸爸出走了》讓這座美麗的村莊為更多世人所見。村莊的土製小屋主要由泥土和稻草建成,許多房屋的頂部、底部和入口處都裝飾有陶器上的彩繪,房屋的形狀也如陶器般圓潤飽滿。即便受限於經濟條件,當地人對美的追求卻從未停止。
阿法爾小屋,吉布地
圖源:nomads.org
吉布地位於非洲東北部亞丁灣西岸,扼紅海進入印度洋的要衝。在這一「非洲之角」上(連同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部分地區),生活著古老的浪遊者——阿法爾人。阿法爾(Afar)一詞同英語中的「遙遠」之意,為這一族群的生活方式平添了無窮的詩意。阿法爾人世代以農業、漁業為生,不同於非洲其他地區人民的能歌善舞,阿法爾人保持著安靜而獨立的生存狀態,似乎不為外界所影響。
圖源:Instagram
阿法爾人的建築也充滿浪遊氣息,他們的傳統帳篷式住宅由細樹枝構造出圓形框架,覆蓋著由當地材料編織而成的毯子。即便在一些極端的棲息地,例如古老的玄武巖熔巖流經等裂谷山脈,或是南部的溼地沼澤,依舊能為其遮風擋雨。
蜂巢小屋,史瓦帝尼王國
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史瓦帝尼王國地處南非高原東南邊緣德拉肯斯山脈的東坡,炎熱的氣候使得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建造出了一種形似蜂巢的獨特建築。這種建築的框架由小樹苗彎曲形成圓形的頂部,通體覆蓋著緊密編織的乾草。
圖源:Instagram
這種精緻的民居住起來冬暖夏涼,可以自然適應這個國度的炎熱氣候,還能防止雨水的侵蝕。曾經,一個家庭擁有的小屋數量也是其社會經濟地位的象徵。儘管如今這種蜂巢小屋已瀕臨絕跡,人們依然能從一些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度假村體驗到它。
國王宮殿,盧安達
位於非洲東南部尼亞薩湖的國王宮殿是盧安達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這裡曾是古老的皇家住所。這個小鎮在巔峰時期曾居住著多達2000名盧安達人,整個村莊的建築類似於蜂箱的設計,由層層疊疊的茅草紮成,繁複而堅固,內部由木桿支撐,空間極大。
圖源:Instagram
雖說是國王宮殿,但這座主建築十分「接地氣」。在這裡你還能看到一種歷史悠久且地位很高的牛,這種牛被當地人稱為Inyambo,曾是國王的寵物,象徵著吉祥繁榮,在重要的儀式和豐收慶典上,這種牛會「穿著」珠寶出現在典禮上。
圖克爾,南蘇丹
圖源:wikimedia commons公共版權圖
在南蘇丹,多達83%的人口居住在一種被稱為「圖克爾」(tukels)的傳統農舍中。其中託普薩人是生活在南蘇丹東南邊界地區的最大部落群體之一。他們生活的村莊井井有條,在旱季和雨季有不同的房屋,並且設有存放食物和貴重物品的倉庫。
所謂的「圖克爾」是一種蜂巢狀的小屋,房屋的框架由許多細小的樹枝纏繞而成的,底部由用麻線固定在一起的粗壯木材支撐,層層疊疊的茅草屋頂猶如貴婦的裙擺。這種房屋的實用性類似於我國苗族的吊腳樓,被支撐起來的房屋與地面的空隙形成了儲存糧食、飼養動物的空間。
庫塔馬庫塔屋,多哥
圖源:Instagram
庫塔馬庫(Koutammakou)是位於多哥東北部的一處山區,該地區延伸到鄰近的貝寧。生活在這裡的巴塔馬裡巴人世代居住在一種名為「takienta」的塔屋中,這種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文化遺產名錄,被視為多哥歷史文化的象徵。這種塔樓造型獨特,分為上下兩層,設有尖的茅草屋頂。其中還包括為舉行儀式而保留的場所和糧倉。在過去,大自然與社會禮儀、信仰緊密相關,彼此的關聯則通過建築反映出來。庫塔馬庫塔屋通過使用當地材料凸顯了自然的各個元素,例如神聖的巖石、森林、房屋、田野,折射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還反映了諸如社會經濟地位等文化線索。
卡蘇比王陵,烏幹達
圖源:Instagram
在烏幹達坎帕拉地區卡蘇比的山頂上,坐落著布幹達人的聖地——卡蘇比王陵。建國於14世紀末的布幹達王國是烏幹達歷史上的古老王國,這處建築建成於1882年,其前身為布幹達國王卡巴卡的王宮,後來成為皇家墓地。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這處建築由木頭、草、蘆葦、荊棘建成,陵地內有7座大小不等的圓錐形草房。建築四周環繞著用非洲大象草編織的籬笆,大象草倒置斜插,表示院內主人已不在人世。2010年3月,其中一座高約10米、直徑約15米的主建築物遭遇火災而被燒毀,火災原因至今不明。
來源:環球旅遊周刊 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