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們說孩子是花朵,是希望,是未來,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都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可是總有不法商家把手伸向了無辜的孩子,利益為上,哪管什麼良心,哪管吃得怎麼樣,健不健康,有沒有害。
不法商家永遠不會將心比心,不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而且他們大多抱有僥倖心理。為什麼抱有僥倖心理?第一可能覺得自己不會被查,可以矇混過關,第二即使查到了,賠一點錢了事,坐不了幾年牢。第三假冒偽劣商品利潤太大,值得鋌而走險。這樣的人錢掙得多,良心也沒了。
說到底還是對於違法企業處罰力度不夠,對於責任人的處罰不夠,現有的檢測手段不夠,吃的東西有沒有毒有害很難從外表判斷,輕的吃下去也沒啥事,只有嚴重的吃下去有不良反應才會發現,但是一般的誰會讓你嚴重到直接吃出來感覺不對勁?而且有時候我很奇怪,為啥一到檢查的時候那些不法商家都關門了,大概都會未卜先知吧。有的時候我也很好奇,明明質量不過關,為什麼還是能流出去?
食品安全無小事,其實很多時候,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已經成為受害者,只是不自知而已。等出了事才來說對錯,賠償,追責,似乎有點亡羊補牢,因為有些對身體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寧願不要賠償,只要一個健康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假奶粉」害人不淺
近日湖南郴州永興縣多名患者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身體出現溼疹,體重嚴重下降,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還有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經調查發現,這些患兒被醫院確診為「佝僂病」,且都用了同一款奶粉。實際上,這款「奶粉」是一種固體飲料,但其營養價值和奶粉天差地別,也就是說固體飲料被當作奶粉出售給家長,並造成孩子發育遲緩。
為什麼要買這些奶粉?據了解,這些幼兒都被診斷為牛奶過敏,醫生因此建議家長購買胺基酸奶粉給孩子食用。家長們隨後去郴州某母嬰店買奶粉,經導購員強烈推銷,最終購買了這款產品。當有家長對產品包裝上的「固體飲料」提出質疑時,導購聲稱這款奶粉是店裡最好的奶粉,也是最暢銷的,價格和進口奶粉差不多,許多過敏寶寶都在吃,所以家長就購買了該奶粉。以此為主食,可以想像孩子們的營養肯定跟不上,導致發育遲緩。
原來是導購員以及母嬰店故意把固體飲料當作奶粉出售給家長,作為導購員故意誘導家長購買肯定是要負責任的,即使產品合格,商家就能避免處罰了嗎?本身沒有把自己包裝得像奶粉,再把名字起得高大上,把固體飲料四個字放在不起眼處 ,不就是想把自己偽裝一下,再配合導購員虛假宣傳,家長其實一不留神就中招了。而且一瓶沒有多大營養價值的固體飲料賣的價格和進口奶粉差不多,想必商家和母嬰店賺的挺多吧,掙錢可以,但有句話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郴州「假奶粉」事件不是第一次
這不是第一次出現假奶粉,早在2020年3月就有十幾位家長請求處理假奶粉事件。這次事件的主角是一款不同品牌的固體飲料。
2019年郴州發生一起「大頭娃娃」奶粉事件,「全因郴州兒童醫院醫生向患兒推銷奶粉所致」郴州兒童醫院醫生長期聯合醫院院內便民藥房和位於該院對面的母嬰店,將「某款固體飲料」當作「特殊醫學用途配方粉」銷售給前來該院就診的牛奶過敏體質患兒,並藉以醫生權威,使患兒長期將此款固體飲料作為唯一續命食物來源。
郴州市市場監管局經調查核實,該系列固體飲料公司印製處方箋和宣傳單,明顯誤導患兒家屬,使其認為該產品是專供嬰幼兒食用的特殊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或者「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患兒家屬帶患兒到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醫院看病時,該院個別醫生使用該公司印製的上述處方箋和宣傳單,向患兒家屬推介到便民藥房或者母嬰店購買該系列固體飲料,提供給有過敏等症狀患兒食用。
這兩起假奶粉是母嬰店將固體飲料當作特醫奶粉出售給家長,致使患兒營養不良,部分患兒身高、智力、行動能力明顯落後普通兒童,嚴重的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臟器損傷。
那麼誰來替孩子的悲劇買單?如何預防類似的事件?舉一反三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