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發生以來,成都市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廣泛宣傳、大力普及防護知識,為全市人民提供科學指導,穿上防護病毒的「鎧甲」。4月22日,市衛健委、市疾控中心聯合發布居民個人防護行為指南,將這一時段的風險、防護要點再次梳理、更新和完善。今日,我們關注:不同場景防護要點——居家生活。
具體怎樣做?
備好體溫計、口罩等用品;出門時隨身攜帶口罩,在需要時及時佩戴。
注意室內清潔,開窗通風,增加室內空氣流通:每天至少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鐘。
注意個人衛生,家庭成員不共用毛巾等個人生活用品,勤曬被褥、勤換衣服。
咳嗽、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或手肘捂住口鼻。
外出回家、咳嗽、打噴嚏手捂後、飯前便後等,應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動水下洗手。
家庭用餐提倡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
主動做好個人及家人的健康監測,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要及時就醫。
為什麼總是強調洗手?
從疫情一開始,總是被提及、被強調的預防方法之一就是勤洗手,洗手真的那麼重要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雙手不可避免地要接觸一些公共物品,比如電梯按鈕、門把手等,這些物品表面可能就有病毒或者細菌,而新型冠狀病毒可能通過眼睛、鼻子、嘴巴等黏膜部位感染人體。」據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如果不注意手衛生,手就可能把病毒「送」入人體,因此,徹底洗手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發生的可能性。
要達到預防病毒的目的,僅僅將手放在水龍頭下簡單衝一衝是達不到要求的。「我們所講的洗手,是來自於《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中對於醫務人員洗手要求。」專家表示,要在流動水下,使雙手充分淋溼;取適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勻塗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認真搓雙手至少15秒;在流動水下徹底洗淨雙手;宜用紙巾擦乾雙手。
值得一提的是,洗手時機一定要掌握好。「兩前兩後」必須洗手,「兩前」指接觸食物前和接觸自身眼、鼻、口前,「兩後」指如廁後、接觸被糞便或被可疑汙染物汙染的物品後,如用手捂住口鼻打噴嚏或咳嗽後、觸摸公共場合的電梯按鈕、扶手後等。(成都日報記者 王靜宇)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