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子媽媽
一個用心思考的爸爸
我的粉絲裡有個特別用心的爸爸,不僅善於發現孩子的問題,很難得的是,每次都會透過問題做延展的思考。翻看和他的聊天記錄 ,他每一次的溝通都很聚焦,邏輯清晰,可以看出在提問之前,已經做了很深入的思考,這對於解決困惑非常有幫助。
上周五,他就兒子剛升入高一的人際關係問題給我留言:
我給他的建議圍繞兩個方面:
1、和孩子聊聊,感覺到「被孤立」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一種主觀感受?
2、對於「不會跳舞但是被選出來需要去做這件事」,我們是否可以重新解構、多方面解讀?比如是不是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對自己全新的探索和嘗試的機會?比如做了大家都不願意去做的事,會是什麼體驗和感受?
他很晚給我留言,反饋了他的3點思考。
我覺得特別好,不怕有問題,只要有反思,有引導,有行動,孩子有參與,就能有幫助,父母也會有收穫,家庭能同頻地一起成長。這是個非常重要的過程,至於答案是不是完美的,並沒有那麼重要。
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思維方式
很多父母很困惑,我也常常思考:我們在孩子青春期時可以給到他們的幫助,教給他們的到底是什麼?解決眼下的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嗎?手機使用不得超過多少時間?晚上幾點之前必須睡覺?今天的作業什麼時候能完成?昨天的作業為什麼不完成?這道題到底應該怎麼做?就是不能鎖著門?為什麼要這樣歇斯底裡的憤怒?
問題千千萬,解決得完嗎?解決了這個,同樣的問題可能還會換個馬甲重來一次,能識破嗎?應該怎麼辦?
我在這位爸爸的留言裡,找到了和我的想法呼應的思路:
是的,相比於幫助他們一起解決眼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是跳脫開具象的事,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思考的思維方式。
青春期是大腦生長的第三個黃金時期,我們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會刺激新的神經連接的增長。經常使用的神經元和突觸,會被繼續激活,強化,未被使用的會被修剪。因此,孩子的思考和行動,本質上是在完成大腦的重塑。
每一次衝突,每一個挫折,都是重塑的機會,是對大腦肌肉的鍛鍊。如果我們以這個方向為目標,我們再面對孩子的時候,姿態也許會有所不同。
比如,當我們發現孩子在時間管理上存在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少些責備,而是引導他去思考,在哪些方面,我們可以做時間的優化訓練。這個過程,最重要的並不是節約了那幾分鐘時間,而是在培養一種思維方式,如何區分主次,如何處理輕重緩急,如何學習取捨。這個思維方式未來會被運用在更多的事項上。
重要的三個「不」
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思考方式。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完成黃金的「修剪」工作,讓更多神經通路被點亮,讓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更有質量?
1、不評判
客觀地呈現而不評判,可以讓孩子專注於事情本身,而更少地受外在聲音的幹擾。當他聚焦於自身的時候,就更有可能啟發自我思考。
比如,當他過度使用手機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手機上的屏幕使用時間這個功能,讓他自己去看在遊戲、通訊、百度等應用上分別停留的時長,拿起手機的總次數等數據;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引導他自己記錄每天的使用時長,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做任何的評論。事實上,評判、講道理在這個時候通常也沒有任何效果,而客觀地呈現具有無聲的力量。
2、不教導
提醒而不教導考驗父母的耐心,分寸的拿捏。
比如,在兩項學習任務之間的休息時間後,如果你家的孩子還不能自律地「歸位」,父母可以提供輔助。但是需要做到只提醒不教導:「15分鐘休息時間到了」。「現在是9點,你還有什麼計劃沒有完成嗎?」如果我們「超綱發揮」,批評他不守規則,不知道珍惜時間,就破壞孩子內在的自主性。
「眼睜睜」看著孩子不在我們認為的正確的軌道上,我們總忍不住出手,但回想我們所有的「幹涉」,起到了長期效果嗎?
3、不控制
孩子在覺得對自己有更好的掌控感時,他才能發揮得更好。尤其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如果他感覺到被控制,會破壞他的自主性。為了爭奪這種自我掌控的權利,他們會表現出我們眼中所謂的「叛逆」。
把控制感留給孩子,是一件正確但並不容易的事 。但從長遠來看,他應該學習如何自己為自己負責。
就像我們一起出行去遠方,把方向盤交給孩子,我們坐到副駕駛的位置。這趟旅程一定不會像「老司機」那樣順利,但是放心,同樣會到達目的地,並且這一程也許比我們想像的更精彩。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橙子媽媽。資深媒體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專注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