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階的父母從來不教孩子解決具體的問題,他們只會做這件事

2020-10-03 青春期手冊

文|橙子媽媽

1.

一個用心思考的爸爸

我的粉絲裡有個特別用心的爸爸,不僅善於發現孩子的問題,很難得的是,每次都會透過問題做延展的思考。翻看和他的聊天記錄 ,他每一次的溝通都很聚焦,邏輯清晰,可以看出在提問之前,已經做了很深入的思考,這對於解決困惑非常有幫助。

上周五,他就兒子剛升入高一的人際關係問題給我留言:

我給他的建議圍繞兩個方面:

1、和孩子聊聊,感覺到「被孤立」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一種主觀感受

2、對於「不會跳舞但是被選出來需要去做這件事」,我們是否可以重新解構多方面解讀?比如是不是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對自己全新的探索和嘗試的機會?比如做了大家都不願意去做的事,會是什麼體驗和感受?

他很晚給我留言,反饋了他的3點思考。

我覺得特別好,不怕有問題,只要有反思,有引導,有行動,孩子有參與,就能有幫助,父母也會有收穫,家庭能同頻地一起成長。這是個非常重要的過程,至於答案是不是完美的,並沒有那麼重要。

2

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思維方式

很多父母很困惑,我也常常思考:我們在孩子青春期時可以給到他們的幫助,教給他們的到底是什麼?解決眼下的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嗎?手機使用不得超過多少時間?晚上幾點之前必須睡覺?今天的作業什麼時候能完成?昨天的作業為什麼不完成?這道題到底應該怎麼做?就是不能鎖著門?為什麼要這樣歇斯底裡的憤怒?

問題千千萬,解決得完嗎?解決了這個,同樣的問題可能還會換個馬甲重來一次,能識破嗎?應該怎麼辦?

我在這位爸爸的留言裡,找到了和我的想法呼應的思路:

是的,相比於幫助他們一起解決眼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是跳脫開具象的事,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思考的思維方式。

青春期是大腦生長的第三個黃金時期,我們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會刺激新的神經連接的增長。經常使用的神經元和突觸,會被繼續激活,強化,未被使用的會被修剪。因此,孩子的思考和行動,本質上是在完成大腦的重塑。

每一次衝突,每一個挫折,都是重塑的機會,是對大腦肌肉的鍛鍊。如果我們以這個方向為目標,我們再面對孩子的時候,姿態也許會有所不同。

比如,當我們發現孩子在時間管理上存在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少些責備,而是引導他去思考,在哪些方面,我們可以做時間的優化訓練。這個過程,最重要的並不是節約了那幾分鐘時間,而是在培養一種思維方式,如何區分主次,如何處理輕重緩急,如何學習取捨。這個思維方式未來會被運用在更多的事項上。

3

重要的三個「不」

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思考方式。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完成黃金的「修剪」工作,讓更多神經通路被點亮,讓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更有質量?

1、不評判

客觀地呈現而不評判,可以讓孩子專注於事情本身,而更少地受外在聲音的幹擾。當他聚焦於自身的時候,就更有可能啟發自我思考。

比如,當他過度使用手機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手機上的屏幕使用時間這個功能,讓他自己去看在遊戲、通訊、百度等應用上分別停留的時長,拿起手機的總次數等數據;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引導他自己記錄每天的使用時長,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做任何的評論。事實上,評判、講道理在這個時候通常也沒有任何效果,而客觀地呈現具有無聲的力量。

2、不教導

提醒而不教導考驗父母的耐心,分寸的拿捏。

比如,在兩項學習任務之間的休息時間後,如果你家的孩子還不能自律地「歸位」,父母可以提供輔助。但是需要做到只提醒不教導:「15分鐘休息時間到了」。「現在是9點,你還有什麼計劃沒有完成嗎?」如果我們「超綱發揮」,批評他不守規則,不知道珍惜時間,就破壞孩子內在的自主性。

「眼睜睜」看著孩子不在我們認為的正確的軌道上,我們總忍不住出手,但回想我們所有的「幹涉」,起到了長期效果嗎?


3、不控制

孩子在覺得對自己有更好的掌控感時,他才能發揮得更好。尤其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如果他感覺到被控制,會破壞他的自主性。為了爭奪這種自我掌控的權利,他們會表現出我們眼中所謂的「叛逆」。

把控制感留給孩子,是一件正確但並不容易的事 。但從長遠來看,他應該學習如何自己為自己負責。

就像我們一起出行去遠方,把方向盤交給孩子,我們坐到副駕駛的位置。這趟旅程一定不會像「老司機」那樣順利,但是放心,同樣會到達目的地,並且這一程也許比我們想像的更精彩。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橙子媽媽。資深媒體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專注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

相關焦點

  • 優秀的父母,從來不對孩子做這5件事,你做過幾件?
    優秀的孩子,通常都有優秀的父母引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經常犯錯,孩子也會跟著犯錯,父母善良,孩子也會跟著善良……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在成長過程中是允許犯錯的,只要父母及時發現,並且及時糾正,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 「低層次」父母只會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會做這三件事
    由於要照顧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克制住自己不能用暴力對待孩子,要把心頭的火壓抑著跟小孩講道理,但是,孩子不在乎大人是否生氣。最終,孩子的問題沒有改變,父母們還是高興不起來。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 孕期常做這3件事,寶寶的顏值會更高,孩子長大會感謝你
    導讀:孕期常做這3件事,寶寶的顏值會更高,孩子長大會感謝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孕期常做這3件事,寶寶的顏值會更高,孩子長大會感謝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孩子會厭學?多半是父母做了這幾件事!
    開學一個多月了,很多家長向記者反映,自己的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厭學?這是很多家長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但是父母依舊以班上中上學生的標準要求孩子,小松做不到,父母還認為是小松的態度有問題。對策:對於已經厭學的孩子,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要接受孩子當前的水平,在現有水平上提高一點點。很多問題不僅僅是態度問題,更多的是能力問題,而能力問題是需要時間訓練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 父母考慮得長遠,一般會在這2件事上教孩子「自私」,免受窩囊氣
    導讀:父母考慮的長遠,一般會在這2件事上教孩子「自私」,免受窩囊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考慮得長遠,一般會在這2件事上教孩子「自私」,免受窩囊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高情商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做了這4件事,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
    如果一個孩子僅有高智商,但自私自利、情感殘缺、不會與人交流,情商極低,那麼他又能做成什麼呢?近年來,社會組織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的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於智商的要求逐漸下降,而對於情商的要求則不斷地上升。這種社會現象說明,在可預見的未來,情商高的孩子將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與更廣闊的的發展前景。那麼,如何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呢?原來,高情商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做了這4件事,值得大家學習。
  • 父母「層次」分高低:低層次父母只會講道理,高層次會做這3件事
    ,低層次的父母只會跟孩子講些大道理,但是高層次的父母會用心做好這三件事。第一件事:適當地讓孩子承擔後果有些家長總怕孩子受傷害,因此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就先出來給孩子兜著,然而這樣的決定往往會讓孩子受到影響,畢竟孩子自己是有能力解決的,只不過要適當地吃點虧,如果家長把問題自己攬過去了,那麼孩子不僅吃不了虧,下次遇到了還會犯錯。
  • 哈佛大學發現,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接送孩子上學,不到進出校門那一刻,書包永遠都不是孩子自己背著;其實我也非常理解這樣的父母,畢竟教孩子穿衣吃飯繫鞋帶,可能一天一夜都教不會,但幫他做,三秒鐘就搞定了,況且讓孩子自己做,肯定做得一塌糊塗,回頭還得父母重新做,簡直不要太麻煩。
  • 傑出父母只做三件事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麼都做」和「什麼都不做」都過於極端,失之偏頗,並不可取。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 這兩件事上,父母要教會孩子自私,"裝大方"只會耽誤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想法,不過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哪種教育觀念,都要根據孩子的個性來為孩子制定。有些父母會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個完美寶寶,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很難實現的,畢竟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父母如果不能接受娃的缺點的話,也會生活的非常辛苦,所以在育兒路上父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太焦慮。
  •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
    有了孩子後,為人父母要麼內心越來越強大,要麼內心越來越脆弱。內心變得強大,是因為他們把所以遇到的孩子的挑戰,當作了學習的好機會,不斷成長了自己,所以,學會了愛,並懂得如何愛孩子。內心變得脆弱,是因為還沒有做好做父母的各種準備,就迎來了孩子的出生,各種育兒的困惑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然後引發出各種其它的家庭矛盾和關係問題,屢屢受挫,內心逐漸變得脆弱和不堪一擊。
  • 父母是孩子的教科書,這4件事最好別當著孩子做,會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教科書,這4件事最好別當著孩子做,會影響孩子一生在現在這個社會上,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的品德也反映了自己的家庭狀態,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還是經常接到學校老師的問候。
  • 孩子受欺負父母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這3件事
    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受傷,在外面受了欺負回家還要被數落,只會讓孩子更加膽小,以後面對被欺負都不敢跟父母說。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需要做的是這些1.及時的安慰當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時他們回來可以選擇自己隱瞞這件事自己去解決或者忍氣吞聲,但當孩子選擇將自己受欺負這件事告訴家長時那表明孩子是信任自己的父母。
  • 父母不教孩子這4件事,娃長大後容易「四處碰壁」,後果很嚴重
    尤其是在這4件事上,父母若是不及時教孩子,那麼娃長大後容易「四處碰壁」,後果很嚴重。對於那些對自己生活、學業乃至以後的事業有幫助的人,他們都應該學會去感恩別人。畢竟沒有人有義務去幫助你,之所以會幫你,也是出於情分,比如說一個學生在學校裡總是用一種命令式的口吻去要求別人幫自己輔導作業,卻不知道感謝那些幫助你的同學,那麼時間長了還會有人願意幫你嗎?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恩,即使別人沒幫到你,也不能去責怪他人。
  • 職場中,這3件事,高層次的人從來不做
    職場中,高層次的人,從來不做這3件事1. 空閒時手機閒聊很多職場人,以為上班的時間屬於企業,公司沒活便閒聊。其實,所有的時間無論是上班還是下班,都屬於我們自己。如果任由自己浪費時間,無異於層次越來越低。剛入職那時,我比較懶惰,認為幹完活便可以隨意玩耍。那個時候,我工作不忙,故上班樂在其中,經常刷手機微信到很久。
  • 孩子優秀與否,與父母教養方式掛鈎,做到這4件事孩子越來越優秀
    要想孩子成長得優秀,父母要先做到這4件事1、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實際由於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所以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過高,這樣不僅給還在造成很大的壓力,有時候還會把事情變得適得其反。2、在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採取打教對孩子實行打罵的教育模式是最不可取的,這種教育方式會造成孩子不正常的心理問題。
  • 孩子早戀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做這三件事,聰明的父母都怎麼做?
    在孩子教育上,一直有說不完的話題。今天,我們來看看孩子「早戀」這件事。提到「早戀」,相信不少家長的直覺都是異常排斥的,他們堅信這種事情不可以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早戀真的那麼可怕嗎?父母一定不要做的三件事大多數父母在孩子早戀的處理上都是不冷靜的,這就導致了事情越來越糟糕。所以說,孩子早戀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早戀的處理方式。
  • 父母是「冰山」,卻教出了一個「孩子王」,具體只要做好這3件事
    而他家孩子豆豆,也是後來才變成了「社交名娃」,一年前還是一個和堂姐一樣退縮膽怯、不愛和人打交道的孩子。那麼這對有社交恐懼症的父母究竟做了什麼,教出了一個擅長交際的娃呢?當被要求打招呼時,倆孩子則緩緩抬起頭來,帶著特別幽怨的眼神甚至有些慍怒地看著對方,從嘴裡擠出「阿姨好」。而堂姐分享的一個教育理念,就是「不逼迫孩子,多逼自己」。就拿見人打招呼這件事來說,堂姐的做法是逼自己先跟人問好,送孩子上幼兒園,就從門口的保安、保健老師開始,一路「早上好」叫過去。
  • 父母是「冰山」,卻教出了一個「孩子王」,具體只要做好這3件事
    可是認識的人都知道,堂姐和姐夫都有一些輕微的社恐,兩個人都是既不愛社交,又不擅長社交,不熟的人會用「冰山」形容他倆。而他家孩子豆豆,也是後來才變成了「社交名娃」,一年前還是一個和堂姐一樣退縮膽怯、不愛和人打交道的孩子。那麼這對有社交恐懼症的父母究竟做了什麼,教出了一個擅長交際的娃呢?
  • 有三件事,父母一定要「逼」孩子做,他們將來會感謝的
    現在,許多父母隨著育兒觀念的開放,覺得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所以對他們不大約束,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成長。但是這種方式不見得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就好像種一棵樹,如果不加修剪,最終可能會長歪了方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三件事父母一定要逼他們去做,他們將來會感謝你的。一、逼孩子學會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