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一
後期製作,是相對於新聞節目中前期策劃和採訪而言的,就是將素材採回來後,如何把它加工出來。其實也就是將新聞製作得更加完善,以呈現到觀眾眼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視臺在後期製作上進行大規模改版,尤其在新聞節目包裝上的變化,更是再一次掀起了電視新聞製作改革的浪潮。如果說新聞是產品,那麼任何一種產品想既叫好又叫座,是絕對離不開包裝的,新聞自然也不例外。下面以《上蔡新聞》欄目為例,分析一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後期製作等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深入了解民生新聞
作為民生新聞的一種,《上蔡新聞》的內容相當豐富:既有最新最快的突發事件,又有實用的動態消息;既有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又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麻煩瑣事的解疑釋惑。儘管節目的時長只有13分鐘,卻囊括了全縣的綜合消息和獨家報導,自然更加符合現代受眾的口味。
二、後期製作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挑選素材
在編輯之前,要審看全部拍攝回來的素材,仔細研讀文字材料,挑選出最能說明問題、最能反映主題的細節材料。對畫面內容、拍攝角度、拍攝方式、鏡頭長度以及同期聲的質量和效果做到心中有數,挑選其中最「出彩」的細節,與撰寫的文字細節相互照應,形成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雙向交流。
2.標題
相比平面媒體或者娛樂性節目來說,新聞節目的標題好像顯得不那麼重要,其實不然。一個可以突出主題的題目也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每次審片的時候大家都會提出好幾個標題方案,最後選擇出最合適的,像在《抗大旱 保民生》這期節目中,這個標題就全面概括了新聞的內容,突出了主題思想。
3.畫面編排
編輯時要追求各類符號元素細節的最佳搭配,一般來說,畫面細節是首選。在《抗大旱 保民生》這期節目中編排的畫面極具視覺衝擊力,農作物、農民的臉孔、乾旱土地的現場等畫面切換,節目一播出,立即引起了黨和政府領導人的關注。
4.字幕
字幕是電視圖像、聲音的補充和延伸,可以獨立地表情達意,能夠使電視畫面更加豐富完美,在電視節目製作中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蔡新聞》的節目裡,除了同期聲字幕外,還有其他一些形式,如框邊、箭頭的運用,起到了一個提示和強調的作用。可以看出,字幕的運用越來越凸顯出它的重要性。
製作字幕的時候,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容易,直接嵌入就可以了,字幕的顏色、字體、擺放方位、出入屏方式等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製作得當,會為新聞增色不少。在後期製作當中,應該根據整篇內容的基調、節奏和字幕內容本身所表達的情感色彩來加以製作。
5.音樂與音效
音樂和音效的頻繁使用和字幕特技一樣,是後期製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上蔡新聞》多組成功的報導,音樂的加入絕對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抗大旱 保民生》的報導中,雖然記者拍攝到的畫面非常有限,能採訪到的有用的同期聲也不是很多,但是由於音樂的恰當引入,就一下子彌補了這些缺陷,達到了更緊密地貼近了群眾的感官世界,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
但音樂和音效的使用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每一個後期編輯面對一樣的內容,選取的音樂和音效會有不小的差距。這其中的關鍵在於製作者對新聞本身所傳遞的東西是怎樣理解的,從而考慮該選什麼樣的音樂,從什麼地方插入,何時起何時落等,這些因素都對整體效果起著作用。當然,字幕特技和音樂音效的使用,能夠很好地增加民生新聞節目的可看性,但也要切忌使用過度,否則就會打斷新聞本身的節奏,失去新聞節目應有的硬度,甚至招來觀眾的反感。(作者單位:上蔡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