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黑劇《隱秘的角落》,以豆瓣9的高評大火。
此劇跌宕起伏的情節的確很吸引人,但劇裡一些微小的細節也能給人以深刻的反思。
劇中,有這麼一件小事,令我印象深刻。
一次家長會後,學霸朱朝陽的母親被老師叫到一旁談心。
老師認為朱朝陽的學習成績雖好,但性格卻過於內向,希望家長多鼓勵他與同學交往。
然而,這位母親卻說:
「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圖:網絡
現實中,亦有很多這樣的父母。說著愛孩子,卻把孩子圈禁在一個他們認為對孩子好的大牢籠裡。
那些說著為孩子好,卻不懂尊重孩子,對孩子所遭受的傷害視而不見的父母,真的愛著孩子嗎?
其實,父母這種「圈禁式的愛」,正在一步步殺死自己的孩子。
因為那些你認為不重要的,有可能卻是孩子最需要的。
交到好朋友,遠比好成績更重要
一個學習成績很好,性格孤僻,沒有自己的目標和愛好,不願與人交流和交往的孩子。
一個雖然學習不是很好,卻性格開朗,有自己的愛好,大膽自信,且會處理自己交際圈的孩子。
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呢?
劇中的男孩朱朝陽是前者,公認學霸,性格孤僻,甚至沒有一個可以稱為是朋友的同學。
他在球場自己打球,會被同學排擠;課間,水杯裡還被同學放入橡皮屑,卻無一人站出來為他句公道話。
這樣一個被孤立的存在,他的母親卻覺得無所謂。
圖:網絡
很多父母一定不認同這位母親的做法,但你是否也曾沒有商量的就「命令」自己的孩子,不準做這個,不能幹那個。
不久前,一位25歲女研究生,因為延畢,被打擊到生無可戀。
很多讀者認為,這不過是個小挫折並沒有什麼。
但請聽一下,這位女研究生的心聲:
「當了一輩子的乖乖女,終於還是鬧出了笑話。你不知道我每天活在怎樣的地獄裡,怎樣才能解脫?」
圖:網絡
還沒有步入社會,她卻覺得這已經是她的一輩子;
還沒有體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她卻覺得已經活在煉獄之中。
為什麼呢?
因為她活的是一個被「圈禁」的乖乖女的人生,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甚至曾經那些對她「優秀」的讚賞,可能都不是她想要的。
沒有人可以體會到她的痛苦,那些優異的成績,無法彌補她心靈上的缺失。
孩子那種「優秀」到沒有朋友的人生,真的是父母渴望的嗎?
美國心理學家哈瑞斯認為,影響學習者的社會因素是同伴群體,比父母、老師和書本影響更大。
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朋友和夥伴比父母還要重要。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也曾說:
「沒有朋友的人,只能是半個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同伴群體對孩子的影響會逐漸增加。
圖:網絡
這也是為什麼朱朝陽會接受兩個突然到來的小夥伴,從最初的防範,到信任,到最後敢和他們一起去犯罪。
他希望自己的世界不再是孤獨的,與好的成績相比,他更需要的是幾個可以說話的朋友。
相對於好成績,擁有一個好朋友對孩子的心靈更重要。
有了可以分享的朋友,才有更寬廣的世界,在面臨挫折和失敗時,才有更加強大的抗打擊的能力。
朱朝陽的成績優異,母親周春紅並沒有給予任何肯定和表揚,還認為兒子的優秀成績,都是因為自己管教的好。
她每天機械般的命令兒子,從不徵詢他的意見,甚至她認為牛奶不燙,兒子就必須得一飲而下。
圖:網絡
兒子只能無條件接受「命令」,如果有絲毫自己的意見,她會歇斯底裡的拷問兒子,是不是怪媽媽沒有照顧好他,然後使盡手段讓兒子承認自己的付出,以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正是這種嚴格的控制,讓朱朝陽內心的掙脫也變得越發不可控制。
看到周春紅掐著兒子,強迫兒子屈服的情景,讓我不禁想起,那些對我抱怨為了讓孩子寫作業,只有狠狠打孩子一頓才肯聽話的家長。
圖:網絡
打孩子真的有效嗎?
這樣的方法,除了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外,沒有一點好處。
契訶夫說:
「一個人如果用溫和的語言制服不了對方,那麼即便使用嚴厲的話也無濟於事。」
孩子表面有多順從,內心就有多叛逆。
我問那個家長抱怨不聽話的學生,為什麼他不願意寫作業?
學生卻說:「我不是不願意寫作業,我就是煩我媽命令我,她越是想讓我幹什麼,我就越不想做什麼?」
深聊後才知道,他明明更喜歡跆拳道的輔導班,可母親不知道聽誰說的,活躍的孩子需要靜心,沒有商量就直接給他報了學圍棋的輔導班。
最終導致,孩子與母親天天處在情緒對抗之中,誰也不理解誰。
傅首爾在節目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父母眼中的完美,並不一定是孩子眼中的完美。」
圖:網絡
這種「命令式」交流,只會讓孩子感覺到不被尊重和不被認可,因而出現叛逆和對抗。
而那些不懂反抗的孩子,則會在這樣的溝通中慢慢失去自己。
經過溝通後,學生的母親決定下學期給孩子報他喜愛的跆拳道班。
孩子一臉歡笑,家長臉上愁容也不見了,而這一切都歸功於一次有效的溝通。
作家林格倫說:
「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比起控制,良好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更能讓孩子有面對和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塞萬提斯說:「父親的德行是兒子最好的遺產。」
母親「強迫式的愛」讓朱朝陽變成了性格孤僻的「乖孩子」,而朱朝陽父親的行為,則是讓他墜向深淵的推手。
離婚後,朱朝陽的父親不僅沒有真正的關心過兒子,甚至在外面還讓兒子管自己叫叔叔,不能叫爸爸!
這種無責任的虛偽愛,哪還有一點父親的樣子。
在朱朝陽遭受妹妹的擠兌和繼母的辱罵時,父親沒有絲毫的感觸。
但在懷疑妹妹的死和兒子有關時,作為父親的他卻可以毫不掩飾的問出那句:
「你妹妹的死,到底和你有沒有關係?」
圖:網絡
並在包裡帶上了錄音筆,完全沒有考慮到面前這個是自己的親兒子,他同樣也需要自己的父愛和關心。
美國著名作家珍妮·艾裡姆說: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那些嘴上說著愛孩子,卻給孩子展示著最虛偽的一面的父母,如何讓孩子成長為善良純真的人。
發現錄音筆的朱朝陽,看著父親的「算計」,他心灰意冷,否認了妹妹臨死前見過自己,甚至說了繼母的不好。
圖:網絡
一面給孩子做著壞榜樣,卻一面要求孩子活成美好的人,是不少父母的現狀。
美國科學家維克勒馬曾做過一個試驗:
他曾訪問330名美國中西部的青少年及他們的父母,從中了解他們在飲食、運動、吸菸、喝酒和睡覺等方面的習慣。
結果發現,那些有著吸菸、酗酒、不自律等不健康行為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往往都會效仿父母的行為。
維克勒馬由此得出結論:
孩子是父母的反光板,父母的行為決定著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是父母品行的最好映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身教勝過任何言傳,未來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把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
只有自己做到了,孩子才能從中獲得認知,甚至做得更好。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為孩子做好的榜樣。
每個孩子最初都是一張白紙,就像劇中三個孩子唱的那首《小白船》:
「藍藍的天空銀河裡, 有隻小白船...」
孩子就像乾淨的天空中,那艘純潔的小白船,承載著希望,來到這世間。
圖:網絡
你是想讓孩子成為一幅毫無意義的塗鴉,還是想讓他成為一幅擁有燦爛生命的畫作,都有你做主。
泰曼·詹森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說到底,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見識世面的邊界。
如果愛孩子,請為他打開一扇充滿陽光之門。
也許會歷經波折的人生,但生命裡有裂痕,陽光才能照得進來,才更精彩。
願每個父母給孩子做個光明的引導人,願你的孩子有個燦爛的人生!
作者:君心微暖
願我的文字,溫暖君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人悄悄的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