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隱秘的角落》抬高了國產懸疑劇的天花板。
從劇情,到美術,到攝影,甚至配樂都被吹爆。
作為一部12集的網劇,每一集都拍出了電影的質感,這幾乎是國產劇集史無前例的!
剛開始,大家都以為,狠心將嶽父母推下山崖的張東升是主角。
可隨著劇情的推進,慢慢浮現出另一個人,他以學霸人設出場,來自單親家庭,懂事又獨立,無論生活還是學習,從不讓媽媽操心。
而這個處處閃著「別人家小孩」光環的朱朝陽,才是這部劇的核心人物。
在這部基調非常陰鬱的懸疑劇裡,一個好孩子,如何一步步走向黑化,或許才是原著的作者最想表達的東西。
乖孩子人設朱朝陽的「墮落」,折射出深不可測的人性,也以孩子的視角,折射出家庭、學校、社會對孩子愛的教育的缺失。
《隱秘的角落》被刷爆後,很多人開始討論,朱朝陽到底是怎麼變成壞小孩的?
有人說,因為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
有人說,因為身邊出現的兩個心機重重的小夥伴,所以一定不要和「野孩子」玩;
還有人說,因為過於聰明,智商太高,心智過於成熟,才會失去單純走向深淵……
其實,朱朝陽黑化的原因很簡單,簡單說,就是缺愛,他的生活中,好的東西太匱乏了。
一邊是缺失的父愛,一邊是壓抑的母愛。
本來,現代社會,離婚並不是大不了的事,夫妻雙方可以做到對孩子一如既往的關愛。但朱朝陽的處境卻格外悲苦。
父親離婚後有了新的家庭,還有個女兒,車上掛著的,是新的一家三口的照片,朱朝陽仿佛完全被屏蔽在爸爸的新生活之外。
母親獨自撫養兒子,又在遠離市區的景區上班,平時無暇顧及孩子,生活上朱朝陽練就了獨立的能力。
但與父親的冷漠缺位相比,母親對他的愛,其實是一種密不透風的控制。
母親周春紅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朝陽啊,媽媽只有你了,你可要好好的!」
記得綁架事件那集,當她知道,兒子為了庇護爸爸隱瞞真相的時候,對著兒子破口大罵。
她看不到兒子渴望父愛,也不顧孩子身體尚未恢復,只一心想著讓兒子跟自己一起憎恨前夫,也就是孩子的爸爸朱永平。
小到喝牛奶吃魚,大到處理與父親的關係,母親周春紅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她並不去試圖了解孩子的想法,一旦孩子偏離了自己的掌控,就會情緒崩潰失控。
這種母愛是可怕的。
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被忽視,內心極度缺乏關愛,才會因為突然出現在生活中的兩個小夥伴,而漸漸走入歧途。
愛,和會愛,其實是兩回事。
劇中朱朝陽的母親周春紅,難道不愛自己的兒子嗎?
答案不言而喻。
為了讓兒子沒有壓力,原本正常的新戀情,變成了偷偷摸摸的地下情,最終選擇了放棄;
她獨自養娃,壓力巨大,經濟也不寬裕,還是盡所能讓孩子吃得好;
她可以容忍別人說她是「寡母」,卻不能接受別人稱兒子為「孤兒」……
她用盡全力為兒子付出一切,也犧牲了所有,但她從來不曾設身處地地想過,這個被所有人羨慕的乖兒子,除了吃飯睡覺學習之外,他還需要些什麼?
不可否認,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個父母都「會愛」自己的孩子。
而這種「不會愛的愛」,不是真的愛,而是一種隱形暴力,傷人於無形,他們滿嘴是愛,卻只是在滿足內心的自己。
而看透這一切的,往往是他們的孩子。
孩子的問題,往往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則需要一生來治癒。
很多父母都自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最愛孩子的人,卻很少有父母去反思,自己的愛對孩子來說,算不算是真正的愛。
人的一生,最缺的從來不是優渥的物質條件,有名的學校,豪華的房子,而是內心深處的豐盈。
而這種可貴的豐盈,正是來自於童年時期父母所給予的,健康的,正面的,無私的愛。
弗洛伊德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那些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會用一生需求認可和愛,往往在尋求的過程中,走向歧途,無力回頭。而一個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身保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促使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獲得成功。」
假如,離婚後的周春紅和朱永平,換一種人生態度,朱朝陽的結結局又會怎樣?
假如,朱永平即使再婚組建新家庭,也和兒子保持如初的父子關係,平時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經常帶兒子單獨出來吃飯或者逛街,負起一個做父親的責任……
假如,周春紅能克制自己在兒子面前抱怨前夫拋棄母子倆的欲望,能多和兒子聊聊除了學習生活之外的事,能放開顧慮,和互生好感的同事正常交往,把生活的重心從兒子身上挪開一些……
或許兒子朱朝陽的心理壓力不會如此巨大,內心壓抑的孤獨感不會那麼強烈,對愛的渴求不會那麼強烈,也不會有這樣令人唏噓的結局。
《隱秘的角落》以近乎殘酷的方式提醒我們,作為父母,比「愛」更重要的是「會愛」。
父母的愛,是給孩子一生最珍貴的禮物,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力量。
而這份愛,不需要隱忍和犧牲,也不需要附加條件。
當然,也不需要那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