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GDP
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體規模和經濟結構。
GDP一般通過支出法和收入法兩種方法進行核算,用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淨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於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和折舊之和。
從會計的角度來看,收入意味著對方的支出,從整個宏觀經濟體系來看,收入和支出必然相等。所以GDP既是總支出也是總收入,只是由不同的計算方法得出,兩者是可替代的。
名義GDP vs.實際GDP
名義GDP是指用當期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實際GDP是指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價格計算出來的當期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
名義GDP的高低受價格因素影響,名義GDP的增加可能是由於價格上升,也可能是由於數量增加,它衡量的是現期的本幣價值,而實際GDP衡量的兩個不同時期經濟中的物質產量的變化,以相同的價格來計算兩個時期所生產的所有產品的價值。
由於一個社會向人們提供經濟上的滿足的能力取決於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所以實際GDP是比名義GDP更好的經濟福利指標。
二者之間的關係為:實際GDP = 名義GDP ÷ GDP平減指數。
GDP平減指數
指名義GDP與實際GDP的比值,用公式表示為:GDP平減指數 = 報告期價格計算的當期國內生產總值/基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平減指數用來衡量在基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間的價格變化,它是以涉及經濟中所產生的全部產品計算為基礎的,所以它是一個用來衡量通貨膨脹狀況的具有廣泛基礎的價格指數。
國民生產總值GNP
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它是一個國民概念,而GDP是一個區域概念。
二者之間的關係為:GNP =GDP + 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 - 面向國外的要素支付。
國民收入核算
指用于衡量GDP和許多相關統計數據的核算體系,是以整個國民經濟或者社會再生產為對象的宏觀核算。
國民收入核算一般有三種方法: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是支出法和收入法,我國採用的是生產法和收入法混合計算。其核算的理論基礎時總產出等於總收入、總產出等於總支出。
國民收入核算恆等式
指儲蓄—投資恆等式,即I=S,從支出法、收入法和生產法所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一致性,可以說明國民經濟鐘的一個基本平衡關係。總支出代表了社會對最終產品的總需求,而總收入和總產量代表了社會對最終產品的總供給,因此,可得出這樣一個恆等式:總需求等於總供給。
我們常用到的,四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核算恆等式為:GDP = Y = C + I + G + NX,其中C為消費,I為投資,G為政府購買,NX為淨出口。
這也解釋了為何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它是反映消費品(產品和服務)價格水平變動狀況的一種價格指數,一般採用加權平均法來編制。它根據若干種主要日用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以及服務費用而編制,用公式表示為:CPI = 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這組固定商品是國家統計局在編制CPI時就選擇好了,根據居民的消費習慣,選擇了八類產品,分別為菸酒食品、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訊、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務。
PCE平減指數
簡稱為個人消費支出的隱形價格平減指數,等於名義消費者支出和實際消費者支出的比值。
結語
以上是宏觀經濟學入門必備的基礎知識,了解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讀懂經濟。關於國民經濟的走向分析,網上有很不同的聲音,有些合理有些看似合理,直接接受別人的答案也許會很輕鬆,但只有掌握了這些工具本質才能不隨波逐流。
我將持續做關於經濟學的基礎知識輸出,也許這些理論會有些枯燥,也許還有些頭疼,但等你真正掌握了你就會發現經濟學的魅力所在。
學數學能使人聰慧,而學經濟能使人明理。技多不壓身,多學點知識又有什麼不好,何況還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