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為什麼是偽科學
文/埃蒙·巴特勒 譯/覺淺 校/胡釋之
奧派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確實是科學,是完全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科學。
自然科學家尋找自然現象之間的規律。他們可能會觀察到,提高氣體的溫度,氣體就會膨脹。每一次加熱,都會發生同樣的事情。他們認為這是個普遍的科學規律。通過測量,能得到一些常數。比如說,某種氣體的溫度每升高一度,它的體積就會膨脹2%。
這種科學方法極大提升了我們預測自然現象的能力。很多社會科學家認為社會科學也應該這樣做,應該在社會現象之間尋找規律和常數。比如社會學家可能會尋找城市人口密度和街頭暴力犯罪數量之間的規律。同樣,經濟學家可能會尋找經濟現象之間的規律,比如一個國家的收入水平和儲蓄額之間的規律。
用這種方法,經濟學家最終會找到一些經濟總量之間的規律,比如國民收入、儲蓄、投資、消費、進口、出口、稅收、政府支出、就業,等等。他們想找到一些常數,比如測量所謂的邊際儲蓄傾向:當一個國家的收入增加4%,儲蓄總額就會增加1%。
方法論個人主義
奧派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在他們看來,這些統計數據之間永遠不可能存在任何普遍的規律和常數。這些統計數據不過是匯總一些已經發生的事情。
以政府每個月發布的CPI為例。CPI據說是要顯示價格水平及其變化情況。但是米塞斯和其他奧派經濟學家認為並不存在「價格水平」這種東西。市場上存在的是一個個起伏不定的具體價格。不同的人對這些價格有不同的反應。價格上漲可能會使一些人相信現在是買入時機,另一些人則可能認為現在是賣出和兌現的好時機。
市場上實際發生的是無數的個體在做選擇,他們的選擇取決於他們的眼界和處境,不同的人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決定。而經濟總量簡單地用一個統計數字掩蓋了這些巨大差異,誤導我們。這就是主流經濟科學的脆弱根基。
經濟科學應該注重理解人的選擇。就像門格爾說的,經濟學是關於選擇的科學。一個經濟行為需要考慮不同的選項,搞清為了實現各種可能我們必須放棄什麼,然後在平衡成本和收益的基礎上來決定最適於我們目的的選項。
這只能是發生在個體層面的事情。集體(社會、國家、種族)是沒有思想和目的的。只有組成集體的個體才有思想和目的。集體不會行動,不會儲蓄、不會消費、不會僱人。只有組成集體的個體才會這樣做。經濟事件不是由某種社會力量造成的,而是個體的經濟決策和行動的結果。
要理解經濟事件,只能通過分析造成這些事件的個人選擇。熊彼特給這種方法起了個雖然笨拙但很有用的名字:方法論個人主義。這是解釋經濟事件的最好方法。
誤入歧途的宏觀經濟學
奧派經濟學家認為宏觀經濟學根本就是誤入歧途。
宏觀經濟學是偽科學。它試圖把相差甚遠的個體行為加總,並據此作出預測,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試圖用數學來確定經濟總量之間的常數,是把數學應用到根本不能加總的事物和根本不存在的效應。奧派經濟學家對使用數學和統計技術普遍持懷疑態度,而這正是主流經濟學的特點。
經濟學應該試圖理解選擇的本質,而不是試圖預測大家的實際選擇。個體是複雜多樣的。在面臨實際選擇之前,大家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會選擇什麼。理解人是如何進行選擇的,這才是真正的經濟科學。
主流經濟學家認為,他們其實有自己的個人主義方法。他們假設「經濟人」(個人)是「理性」的,是「效用最大化」的。奧派經濟學家反駁說,正是因為個體的多樣性,我們永遠無法進入每個人的頭腦,觀察他們的內心思維過程。所以討論個體的「理性」和「最大化」是錯位的。就算這個假設是對的,我們也永遠無法確切預測大家的實際選擇。
不過我們確實有一些方法能幫助我們理解經濟決策,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我們也會做選擇,有自己的目的,並據此採取行動。和這種個人的、主觀的理解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研究客觀世界是如何影響選擇的。比如,個體是如何獲得決策信息的,什麼事件使得他們相信某種礦產供不應求,或是某種產品可能暢銷。這些是真正的經濟科學研究,而不是宏觀經濟學課本上的偽科學。
埃蒙·巴特勒(Eamonn Butler)是英國亞當·斯密研究所所長,本文選自他的著作《奧派經濟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