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4日訊,下午3點,西直門國英園小區,鶴逸慈老年生活便利店迎來了一位熟客妙姐。自從退休後,妙姐已經很少來這裡買東西了。店員張煊領著她看了看店裡的新東西,最後妙姐挑了一個三用儲藥器:既能儲藥,還能切藥片、磨藥片,方便帶藥、吃藥。「我不上班已經有十五六年了,那時候就有這家店了。」最開始,妙姐在這裡給父母買紙尿褲,「現在父母都送走了,我也進入老年了,我都快七十了。」
生活館-適老化餐桌
6月29日,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發布了《 2015年度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18萬,佔戶籍人口的23.6%。
與如此龐大的老年人群體相比,北京的老年用品商店卻並不常見。北京晚報記者走訪發現,老年服裝、代步車、輔具等專門店相對紅火;經營日常用品的綜合性商店數量很少,且店面均不顯眼;與此同時,高端的適老化產品正在進入視野。
老年用品,都包括哪些東西?打開購物網站,搜索「老年用品」,防褥瘡床、移動馬桶凳、拐杖、洗澡椅、老人紙尿褲、老年女裝、老年鞋……不同門類的商品令人眼花繚亂。
然而,北京晚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老年人服裝大多在商場有單獨樓層或者專櫃,老年護理用品在醫院附近數量眾多,老年人代步車專賣店近兩年更是遍地開花;但想要找到一家門類齊全、能購買到各種老年日常用品的綜合性商店,卻並非易事:市區中僅夕樂購天壇門店、祿祥源東直門門店和鶴逸慈西直門、萬壽路門店稱得上是綜合性老年用品商店,且店面都非常低調,面積不大,顧客也寥寥無幾。
「老年用品的範圍非常廣,產業鏈非常長,涉及的領域又非常多,衣、食、住、行、用,各個方面都涵蓋了,你去購物網站搜老年用品,什麼東西都有。但是另一邊,老年人都在喊,買不到老年用品,這是為什麼呢?」全國老齡辦原副主任曹炳良如今是中國老齡產業協會的副會長。對於老年用品產業及市場,他有著長達20年的研究經歷。
「總體上說,老年用品市場是很大的,但是就個人來講,老年人只有在真的需要時才會購買。這就決定了一個老年用品商店出於經營的考慮,不可能把所有的老年用品都集中起來,而是只能選擇一部分。我自己也調研過,街上的老年用品店基本都是擺幾個輪椅、拐杖,像一般大商場那樣面對所有人的老年用品商店,數量非常少。」
那麼,一個綜合性的老年用品商店,都在賣些什麼呢?
生活館-適老化電梯
在鶴逸慈的西直門門店裡,除了輪椅、馬桶椅、洗澡椅、助行器、拐杖等常見的輔具,生活便利品是這裡最大的特色。
「這個指甲剪賣得特別好,它前面帶一個放大鏡,這樣老人就能給自己剪指甲了。」
「這個小圓片是帶磁鐵的,你把這邊的紙揭下來以後貼在拐杖上,就能把拐杖吸在鐵的東西上,比如說鞋架之類的,這樣就不怕找不到拐杖或者拐杖倒了得扶了。」
「這個握具是用來把手指頭分開的,有些老人病了之後手不能動,手指就會一直貼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會潰爛,這個握具的材料是吸潮的,就能防止這個問題。」
輕便便攜的放大鏡、具備磨藥或提醒功能的藥盒、矽膠材料不硌牙的水瓶、吸潮材質的防褥瘡墊子、標識封存日期的膠帶封帶夾、幫助老人恢復手部運動能力的捏捏球……
店員張煊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大部分便利品都非常便宜,幾塊到幾十塊不等,但都能幫助老年人較為自理地生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復自己的動手能力,因此非常受老年人歡迎。
「這裡很多東西都是日本產的,因為日本比我們早進入老齡化社會,所以這方面東西都比較全。」張煊告訴北京晚報記者,鶴逸慈這些年也在自主生產很多較為簡單的老年用品,如簡裝大包「關懷」成人紙尿褲,就是鶴逸慈自己用進口材料生產的,比超市精裝包便宜很多,所以顧客都是成箱成箱地買,「20片 39塊錢,超市裡頭不可能有這麼低的價格。」
張煊介紹,以前市場好的時候,鶴逸慈在北京的分店有十多家,然而隨著網絡購物的衝擊和房租成本的上升,目前鶴逸慈的所有關聯店鋪也只有六家了,像無糖食品等銷路不太好的商品也都逐漸下架了,便利店的綜合性也因此削弱,「這個店每個月光房租就六萬,再加上我們幾個店員的工資,所以成本是很高的。」
在實體便利店只能靠熟客和薄利多銷維持經營時,鶴逸慈也在嘗試走另一條路:開拓高端市場,以此獲取繼續在老年用品行業深耕的資本。
大字數獨
電視邊上的閃光提示器亮了,耳朵不好的老王知道,家裡有人來訪了;老王扶著沙發邊的可移動扶手,屁股底下的坐墊開始彈起,到達最頂端時老王剛好能不費勁地站起來,換到輪椅上。打開門,是送餐的到了,老王拎著飯駕駛輪椅來到餐桌前,拿起勺子開始吃飯,多虧這勺子是朝裡彎曲的,不然手腕僵硬的老王,很難把飯送到嘴裡。
吃完飯,老王駕駛輪椅來到洗碗槽前,他按下按鍵,洗碗槽下降到合適高度。洗完餐具,老王來到廁所,輪椅剛好能架在馬桶上方。如廁畢,老王進入來到康復間,玩兒了會兒數獨,又轉了會兒釘子,女兒說這樣能恢復他的思維和動手能力。老王困了,他躺上床,監測生命數據的系統開始運轉,一旦老王體徵不對,系統就會發出報警。
這是惠新東街的老年未來生活館者展示的一種未來家庭環境:家裡的一切,都以適合老人生活為準則進行了改造,客廳的墊高沙發和可彈起坐墊方便老人坐起,餐廳的可升降廚具和彎曲餐具讓老人能自主做飯就餐,洗手間的馬桶和淋浴器都改造成了可在輪椅上直接使用的形式,臥室的床連接著生命體徵監護管理系統,康復區的多種遊戲幫助老人恢復識別顏色、簡單算術、上下肢運動、控制排洩的能力,樓梯間的坐式電梯更能讓老人方便地上下樓。
「這個生活館我們籌備了快一年了,這裡就是一個適老化理念的一個展示。」鶴逸慈老年生活用品公司經理助理王志剛告訴北京晚報記者,以前人們的養老思路就是兒女伺候老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老人將面臨無人照料的窘境,所以幫助老年人自理生活的適老化產品將會有非常廣闊的市場。
然而,市場雖大,生意卻並不好做。「消費觀念還是差一些,大家都樂意給小孩花錢,不太捨得給老人花錢,老人自己也一樣。我們現在一大部分都是走政府項目,比如養老院、養老機構的適老化改造,還有政府、殘聯做的一些適老化體驗樣板間。」王志剛坦言生活館裡的產品都是中高端,普通家庭未必能負擔起,但高質化、高科技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傳統的便利店我們在維持,適老化改造項目和網際網路+是我們試水的新興領域,各個方向都在做,因為我們也不知道到底哪個方向更有前景,畢竟企業得先生存。」王志剛說。
「科技型的產品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在現階段,當代老年人的消費需求還很難達到那個程度,一個家裡從門鎖到煤氣開關等一系列東西,最便宜的一套也得要三五萬塊錢,普通老年人買得起嗎?」在曹炳良看來,當代老年群體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決定了高端適老化的產品只能服務於少部分人,老年用品商店還是應該先滿足大多數普通老年人的需求。
但傳統老年用品商店的經營瓶頸,又該如何突破呢?
「老年用品市場的主要問題出在銷售環節,產品門類多,但一般商店沒能力把所有的種類都囊括,所以想買的買不著。網絡購物東西全,但老年人的消費特點是只有看到了,又覺得實用,才會願意買,所以純線上的方式又不適合老年人。」曹炳良認為,老年用品商店必須建立一個線上線下互動的平臺,「我並不是說要在線下建很多實體店,而是應該建一個大型的展示廳,爭取把大多數的老年用品都集中展示,老年人先在網上看有沒有需要的,再到實體店試了滿意了,就可以當場下單。」
「廠家種類繁多的產品有了銷路,老年人也不會求買無門。」曹炳良說,「從概念上來說,就像是一個大商場一樣,這樣的形式也能拉動老年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