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人老了,身體各方面機能衰退,就需要一些生活小助手,但記者近日走訪了西寧的大街小巷,卻發現,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店屈指可數,店面冷清,貨品寥寥,不能滿足老年人真正的需求。
老年生活用品店很少
9月8日,在位於大十字的一家醫藥保健品店的櫃檯前,一對老年夫妻正在挑選全自動煎藥壺,銷售人員給老人介紹並親自操作後,老人比較滿意,一位老人說:「我今年80歲了,身體不太好,幾乎每天要靠吃藥維持,有了這個全自動煎藥壺,就方便多了。」
另一位老人看到了電子提醒藥盒,標價49元,也一併付款了。店員小侯說:「很多老人經常忘記吃藥,這種藥盒可以提前設置吃藥的時間,幾個小時後盒子就可以發出鈴聲,提醒老人該吃藥了。」
這家店寬敞明亮,正對主街道,在醫療器械區域的門口有幾個輪椅,裡頭的架子上擺放著摺疊拐杖、血壓儀、手電筒、放大鏡、防失禁紙尿褲、接尿器等。看得出,這裡的老年用品更多的還是針對有疾患的老人用的,雖然店面大,但顧客還是比較少。小侯說:「現在來店裡買用品的老人比較少,有時候早上也就四五個顧客,最多的時候一天也不超過十單。」
位於南山路的一家老年用品店,其實只是一家日用雜貨品店,只有角落裡放著拐杖、血壓儀等。店員說:「老年用品沒人買,房租又高,只能和別的東西一塊賣了。」據店員介紹,她所知道的貨品較多的兩家店位於冷湖路和五四大街,沒想到,找到這兩家店時,前者因為裝修無法營業,後者也是緊閉店門,門上的紙條上寫著需要購買時聯繫人的電話。
近日,記者走訪了西寧的大街小巷,卻發現老年生活用品店屈指可數,很多都是醫藥店裡附帶的醫療器械用品,比較冷清。
找不到
如何能夠及時買到老年人用品,也困擾著不少老人。
市民王先生的老伴是一位半失能老人,平時需要各種老年用品,但是給老伴買東西很費事,經常不知道哪裡有賣的,只能到處打聽。「去商場或者藥店,有時候看了很多家也沒有合適的。各種用品也很分散,得到不同地方買,要跑好多路。」王先生說,醫療器械類賣場,還有很多護理用品也不集中。
「我也打聽過有沒有適合老年人用品的專賣店,可是在西寧問了很多地方都沒有。」市民姜女士說,她去年為了給中風的父親買特製的防褥瘡墊和移位機,找了幾家藥店、商場都沒有,聽朋友介紹有一家老年用品店,但距離特別遠,花了半天才找到。家住城東開發區的郭女士告訴記者,他經常跑到海湖的老年用品店購買太極劍、平底鞋、太極服等用品,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老年用品店成立,方便老年人選購。
青海省輔具中心主任唐利庚介紹,目前,我省老齡產業總體上仍處在起步階段,很多老年用品店規模較小,老年用品還是低端的比較多,目前,在西寧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的專賣店或者商場專區幾乎沒有,由於進商場有種種限制,很多專賣店只能開在社區或者醫院附近,老年用品的種類也有限。
價格高
75歲的市民孫先生行動不便,生活自理沒有問題,但是躺下和起來時腿特別疼,走幾步也容易累。「去年,兒子從外地給我買回來一部全自動老人代步車,出行自己可以操控,只需要動動手就能在院子裡遛遛,雖然比較實用,但是價格不菲,花了近萬元。」孫先生說。
還有不少像孫先生一樣行動不便的老人,但是要花大價錢去買這些輔助器械用品,很多人還是會有顧慮。
69歲的張先生說:「我的腎功能不好,腿腳有些浮腫,女兒上個月給我買了一雙老人鞋,穿著比較舒服,但我到店裡一看,500多元,我買質量好點的鞋子才200多元,這比普通的鞋子要貴一倍多,實在太貴了。」
「老人消費觀念目前來說還比較落後。」位於崑崙東路的一家老年人用品店負責人劉莉莉說,一般專門為老年人生產的器具、用品比普通的要貴一些,大件的大多價格不菲,比如一臺按摩儀器、按摩椅動輒就要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一些保健品幾小盒就賣到幾百元上千元。雖然老年人用著方便,但對於不少老人來說,達不到這個消費水平。」之前西寧有幾家做老年用品的專賣店,都因為各種原因而關閉了。
「一些基本的老年用品銷量最好,比如輪椅、老花鏡等,但是利潤非常薄,再加上送貨,基本上很難賺到錢。」劉女士說,網店的銷售也給實體店一定的衝擊,這也是行業銷售的難題。唐利庚說,目前國內很多地方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老年人的消費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老年產業的發展。
用不著
這些年,家住五四大街的李女士給父母買的老年用品堆了滿滿一屋子。不算各種各樣的保健品,光制氧機、理療儀、按摩儀等大件就花了好幾萬元。讓她感到煩惱的是,這些儀器只用過幾次就被老人冷落在一旁,成了閒置物品。
70歲的蔡女士說:「我的腰椎不好,兒子在網上給我買了臺護腰按摩器,但是用了幾次,覺得沒什麼效果,索性就不用了。」
唐利庚說,由於一些老人對老年用品不了解,才會覺得用不著,現在購物網上,只要輸入老年用品,會有各種各樣的產品彈跳出來,保健品、醫療器械等,市場上的老年產品良莠不齊、魚龍混雜,而且在質量控制上也存在著問題。有時買的老年用品根本沒有作用,有一些商家為牟取暴利,銷售不合格產品,使老人容易上當受騙。
「我國養老市場還不完善,老年用品店的冷清與不能滿足老人真正的需求有關。」唐利庚說,目前市場上大部分老年用品是從失能老人的角度設計的,但真正適合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使用的東西太少。例如,目前市場上很少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化妝品、老人食品等。
在西寧,能夠完全符合老人需求的產品種類還是太少,這類用品的銷售點也太少,整個西寧沒幾家成規模的商店,幾乎全在醫院周邊的小店裡銷售。
「人老了,各方面身體機能衰退,行走坐臥等不一定非到困難時才求助工具,早早用起來,能防微杜漸。」唐利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