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逐步復甦的背景下,老年用品行業卻陷入了一場「圍城」苦戰之中。近期,國內173家涉老企業籤署了聯合自律公約,承諾不隨意哄抬物價、不亂收費、維持正常的市場秩序等內容。就此,北京商報記者獨家調查發現,目前國內的老年用品供應鏈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情況,一方面,部分剛需產品的供貨段原材料短缺且成本上漲,其中製作老年紙尿褲所必需的的無紡布、複合布等材料進貨價格短期內出現了3-5倍的上漲,主要依賴進口的絨毛漿甚至可能在幾個月後出現「斷頓」的情況。受此影響,現在不少老年用品商店庫存已「告急」,部分店家庫存只夠維持1個月供應。另一方面,老年用品市場上的輪椅、拐杖等輔具器械卻因銷售渠道尚未完全打開而出現了滯銷情況,轉場線上困難重重,疫情期產品銷量平均環比下降八成,虧損面逐步擴大。有企業無奈地表示:「如今,國內大量老年用品企業步入了『前所未有的艱難時期』。」
銷售端遭遇「兩難」境況
近200家涉老企業聯合發聲呼籲老年用品行業的市場秩序,源於疫情期整個市場面臨的一個艱難現實:剛需消耗產品供應難以為繼、輔具器械庫存堆積。
就此,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國內老年用品產業鏈上下遊的多家企業,覆蓋原材料供應、生產、代理、銷售等多個環節。在調查中,不少企業負責人都表示,目前養老用品市場供應端已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
具體來看,有老年用品企業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當前國內大部分老年用品商店銷售的產品中有兩大類需求相對集中,一類是紙尿褲、尿不溼等老年人的剛需消耗品;另一類是輪椅、拐杖等輔具器械類產品。北京鶴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強透露,自疫情發生以來,成人尿不溼等類型的的產品供貨量一度十分緊張。「對於老年用品商店來說,現在這類產品拿貨十分困難,近期供貨商的底價漲幅較大且波動頻繁,不少長期合作的供貨商原材料短缺,很難保證交貨時間。現在我們的庫存的尿不溼大概還只能維持一個月的銷售攻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北京商報記者向多位老年用品相關企業了解情況的數日內,部分品牌的成人尿不溼等產品的進貨價格漲幅就由10%升至了15%。而且,還有生產廠商負責人明確表示,未來出廠價還會進一步上漲。「特殊時期,進貨價貴了、成本陡增,為了留住老客戶,我們現在銷售的產品基本都已零利潤了,我們也在積極尋找供貨商,希望能撐過這段時期。」趙強坦言。
與此同時,老年用品市場的另一主要「陣地」——輔具器械,近期卻出現了乏人問津的情況。北京市老年用品展示中心零售部經理趙雷表示,輔具類產品由於自身特殊性,需線下試用,但近期老人出門不便,實體店銷量也大幅下降。「與疫情前相比,我們門店的業績降幅在80%左右。加之為商戶減免了部分房租,資金壓力陡增。」趙強介紹,疫情前僅輪椅一類產品,每月的銷售量大概在20臺左右;但疫情出現後的3個月左右時間內,店裡僅售出了兩臺。
誰打破了平衡
進貨和銷售鏈條上的雙重難題愁壞了老年用品商店的經營者們,但其實,身處老年用品商店上遊的生產商們同樣有苦難言。
有製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使用的紙尿褲廠商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紙尿褲、尿不溼類產品出廠價上漲的直接原因是生產成本的走高,而這背後的源頭就是部分原材料價格飛漲、甚至斷貨。
「以紙尿褲、尿不溼類產品為例,目前我們所需的原材料交易環節出現了價格哄抬的現象,而且供貨量短缺明顯,生產數量難以保證。」該生產商表示,在「搶手」的幾種原材料中,無紡布的價格已由疫情前的1.2萬元/噸漲至3.5-4.8萬元/噸;複合布更是1.8萬元/噸漲至了10萬元/噸。
上述生產商直言,製作紙尿褲、尿不溼必須的無紡布等材料,由於與一些醫療用品原材料存在重疊的情況,加之相當一部分依賴海外進口,在疫情的影響下短缺問題十分嚴峻,「生產尿不溼所必需絨毛漿,生長期較短,大部分廠商的最大供貨地均在北美地區,基本依賴進口、在國內很難找到替代品。」還有企業負責人直言,目前業界還出現部分原材料賣家大量囤貨的情況,導致一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一布難求」的局面。該負責人表示,複合布、無紡布的缺貨和漲價,加上眼前已經出現的絨毛漿危機,預計國內老年用品行業的剛需消耗品的供給短缺情況可能會持續到今年9、10月,在此過程中預計會有部分企業會因無法維持經營而倒閉。「由於原材料價格一漲再漲且難以保證需求,有供貨商甚至直接撕毀1月已經籤好的合同,直接要求下遊企業提價收購。」上述老年用品企業負責人透露。
與剛需品情況完全相反的,則是老年輔具產品。據了解,由於老年消費者更信任面對面接觸的線下消費,不少「老牌」用品店都採用線下銷售的模式。受疫情影響,老年用品門店經營無法一如往常,店內客流下降明顯,雖然也有不少企業嘗試向線上轉型,但線上服務暫時難以按照老人需求和實際試用情況對產品進行調試,新業態難解燃眉之急。
「我們曾計劃開展線下試用、配送等服務,但這需要專門工作人員上門指導安裝調試,目前很多專業工作人員尚未返工,小區進出仍有嚴格限制,短期內實現難度較大。看著貨品逐漸滯銷,輔具類的產品只要不再進貨還能減少損失,但部分保質期較短的非剛需類產品一旦滯銷,將為企業帶來更沉重的負擔」前文所述老年用品商店負責人稱。
供給端急尋新出路
在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賴陽看來,疫情對各個行業的影響都較大,而老年用品由於生產交貨周期長等因素,所受影響相比其它行業有一定延遲。「特殊時期生產成本有所上漲,商家為減少虧損適當漲價也可以理解,如果完全按照以往定價,企業很難存活,也會進一步加劇供不應求的現象。因此從需求供給平衡上看,當供應出現不足時,價格的上漲是必然現象。」同時,他進一步表示,為防止供不應求和利益驅使下出現無良商家出售質量不達標的殘次品,侵犯老年消費者權益的現象,有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相關產品的合格標準,加快對湧入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標準的評定,加強對生產銷售劣質產品的商家懲罰力度。「老年消費者鑑別產品的能力相對較低,偽劣一旦進入,不僅損害老年人利益,還會進一步擾亂市場,加大供需矛盾。」
與此同時,賴陽還提出,要保證老年人剛需品的供應,相關部門在嚴格管理市場秩序的同時,也可適當出臺一些政策扶持企業、鼓勵生產,減少對養老用品行業的打擊。「隨著全面復工復產的不斷推進,生產商及原材料供應商在加大生產的同時也可進一步拓寬市場,找尋急缺原材料的替代產品,緩解供應壓力。」賴陽建議。
另外,也有養老領域專家表示,隨著快遞的恢復及復工復產的陸續推進,線下老年用品門店或可先嘗試以將產品介紹移至線上,讓老年消費者通過線上瀏覽、視頻、直播等模式了解產品功能,配合線下配送業務,逐步恢復銷售。但該專家也直言,目前市面上的線上產品價格質量參差不及,可供消費者選擇的產品種類數量都極多,因此線上競爭的關鍵在於售後服務及顧客體驗感。
北京商報記者蔣夢惟 楊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