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銅陵師姑墩——夏商周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

2020-12-27 文物出版社

銅陵師姑墩——夏商周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

內容簡介

師姑墩遺址位於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鐘鳴鎮,北距長江10千米,所處地帶為長江南岸衝積平原邊緣一個面積較小的盆地,地勢平坦。師姑墩遺址南面數千米的山區即為長江下遊最大的銅礦帶,自商周時期以來那裡一直是採、冶、鑄銅的資源重地。

師姑墩遺址為典型的墩形遺址,呈橢圓形,北高南低,高1~3米,面積約7500平方米。因寧(南京)—安(安慶)、合(肥)—福(州)鐵路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3~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發掘共布10米×10米探方9個、5米×5米探方15個,實際發掘面積近1300平方米。發現夏商至春秋時期房址2座、灰坑9座、溝3條、水井1口,以及與建築相關的大量柱洞和溝槽。發掘出土陶器、石器、銅器等各類標本250餘件,以及較多的銅渣和爐壁殘塊,還有樹幹、木頭、獸骨等各種動植物遺存。

夏時期遺存的年代應相當於二里頭文化三、四期,與江淮鬥雞臺文化較為相似。文化堆積分布較廣,但遺蹟較少,共有灰坑2個、溝1條、少量小坑及柱洞。遺物以陶器為主,有少量印紋硬陶,另有少量石器和冶鑄遺物。主要陶器器形有鼎、豆、高領罐、厚唇缸、觚形杯等,還有個別的雞冠耳盆、花邊罐底等。

商時期遺存的年代相當於吳城文化二期,與吳城文化有密切關係。因發掘位置所限僅少數探方有堆積,遺蹟僅有少量小坑。遺物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印紋陶。陶器數量不多但特徵明顯,主要器形有鬲、豆、罐等,另有鬹、竹節形杯柄等。

周時期遺存可大體分為四段,年代分別相當於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兩周之際、春秋早中期。遺蹟十分豐富,共有灰坑7個、溝2條、水井1口、房址2座,以及大量柱洞、溝槽等與建築相關的遺蹟。

周時期的遺物數量和種類都十分豐富,主要有陶器、印紋陶、原始瓷、石器等,其中印紋硬陶、原始瓷的數量大增,冶鑄遺物數量明顯增多。陶器的完整器數量有限,可辨器形有鼎、鬲、盆、豆、罐、盉、甗、簋、尊、缸、盤、缽、盂、碗、器蓋等。印紋陶有軟陶和硬陶兩種,以硬陶數量居多,器形主要有罐和甕。原始瓷數量之多在以往同類遺址發掘中極少見,但大多數為豆。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有石鑿、錛、鉞、矛、鏃等,此外還有大量礪石,其中部分似與青銅冶鑄有關。銅器以小件銅兵器為主,還有個別青銅容器口沿、殘足。與冶鑄特別是鑄造相關的遺物是該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數量較多,有礦石、支座和較多粘有銅鏽的遺物。

師姑墩遺址夏商時期遺存的發現是本次發掘的重要收穫之一,填補了皖南和沿江區域夏商時期文化的一個缺環,首次證明了皖南青銅冶鑄時間可早到二里頭文化時期。西周晚期與青銅冶鑄有關的遺物大增,基本涵蓋了青銅冶鑄的各個環節。較多與鑄造相關的遺物,為重新認識商周時期青銅器製造是否具有民間冶鑄行為、或者官方鑄造業的其他模式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和全新的視野。

精彩試讀

相關焦點

  • ...研究——訪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如何判斷夏的遺存?10月19日,在洛陽舉行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接受了記者採訪。李伯謙說,近年來,考古學界通過對登封王城崗遺址、新鄭新寨遺址和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結合歷史文獻記載,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
  • 二里頭遺址與三官廟遺址,哪裡更具夏商周斷代的準確性?
    三官廟遺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桃花鎮三官廟村,坐落於派河北岸臺地之上,遺址呈臺墩型,高出周圍地表約5米。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8年7月30日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第一階段至2018年12月底結束。
  • 夏商周時期的中原與周邊
    與會專家圍繞夏商周時期中原與周邊關係、鄭州商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等課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意見。目前,夏商周時期的時間框架、分期框架已經基本清楚,但還有缺失,需要進一步完善,對考古發掘材料進行認真梳理,尤其是重點區分出屬於夏、商、周不同朝代不同文化性質的遺址,發現線索,深入研究。否則,就很難期望三代考古研究有更大進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為大會作了《深入開展夏商文化探討的幾點設想》的報告,他認為:夏商文化研究要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從考古發掘做起、要有考古新發現。
  • ...訪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
    在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旨發言環節,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系統梳理了中國考古學對夏朝、商朝的探討,以及對文明起源的探討。在他看來,研究中華民族、中國文明的起源,必須得有一個起點和基石,而二里頭遺址就是這個基石。
  • 擴大視野,推進夏文化研究——訪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
    如何判斷夏的遺存?10月19日,在洛陽舉行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接受了記者採訪。 李伯謙說,近年來,考古學界通過對登封王城崗遺址、新鄭新寨遺址和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結合歷史文獻記載,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
  • 江西澎湖高速挖出商周遺址 發掘面積超2000平米
    彭湖高速工地挖出商周遺址    確定為「太麻山遺址」考古人員正全力發掘    昨日,記者從彭澤縣獲悉,彭湖高速公路建設單位近日在彭澤浪溪鎮麻山村施工時,挖出大量石斧、石鑿、網墜等石器,以及釜、罐、鼎、紡輪、手環等陶器,還有少量青銅矛等文物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在2019年度和2020年度,在安徽的腹地發現了兩處與夏時期和夏王朝有著密切關係的考古遺址——三官廟遺址和禹會村遺址。根據考古成果顯示,三官廟考古遺址「此次發掘出土小件遺物共400餘件,包括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蚌器、綠松石等,種類豐富,為安徽地區同時代遺存中所罕見。」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
    5月5日下午3:30,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布最終名單,分別是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考古研究中的夏朝尋蹤
    197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登封告成鎮召開王城崗遺址發掘現場會,王城崗、二里頭、東下馮等考古隊領隊或代表圍繞夏文化考古做了匯報,鄒衡先生作了長篇發言,對夏文化展開了熱烈討論,當時,對何種遺存是夏文化形成四種不同認識:第一,二里頭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文化;第二,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第三,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是夏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不是夏文化;第四,二里頭文化一至三期是夏文化
  • 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李伯謙出席會議。 王誠在致辭中稱,蚌埠禹會村遺址以其規模宏大的龍山時代城址和祭祀遺存而著稱,承載著華夏民族厚重的歷史記憶,先後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確立為重點科研課題,為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為研究夏代早期歷史與傳說開闢了新的領域。
  • 3500年前都城遺址凝聚一系列政治理念 二里頭考古最新成果直接指向...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室二里頭隊副隊長趙海濤表示,一系列發現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王朝都城的遺址。何凌飛攝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何凌飛、林維):在中國人所熟知的歷史中,最古老的王朝名叫「夏」。中國對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進行挖掘和考古研究已近60年。麥田中的遺址現存面積為300萬平方米。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室二里頭隊副隊長趙海濤介紹,遺址可分為中心區和一般活動區。中心區的道路系統是中國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幹道路網絡,道路上發現有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車轍遺蹟。對遺址5號基址的挖掘表明,它至少由四進院落組成。
  • 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李伯謙:夏朝是真實存在的,但研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9月28日上午,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作為嘉賓參加了揭牌儀式。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中原地區是夏文化探索與研究的中心地區,如何提高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探索相關考古工作規划水平,圍繞夏文化研究作出總體安排,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仍是我們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經過及考古歷程,介紹了皇城臺、外城東門等地點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綜合研究進展,並對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述評和反思,以期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歷史及考古調查、發掘收穫,對研究進展及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述評,重申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三結合的大遺址工作模式,以期反思不足,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走向深入。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你或許不知道,殷墟考古撐起了夏商周這1800年歷史的「半邊天」
    其實,相對於其他先秦都城遺址,諸如夏、商、周都城的考古,殷墟的考古的完整性和出土文物的豐富性都是名列前茅的,她甚至比較晚的周朝王都遺址出土文物更加豐富。可以說是殷墟考古撐起了夏商周這1800年歷史的半邊天。
  • 寧夏彭陽縣發現商周遺址 專家推斷墓葬系諸侯級別
    這是12月1日拍攝的寧夏彭陽縣姚河塬商周遺址發掘現場。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新華社銀川12月2日電(記者於瑤、許晉豫)記者從1日召開的寧夏彭陽縣新集鄉姚河塬商周遺址專家論證會上獲悉,考古人員今年在彭陽縣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姚河塬商周遺址。從遺址規模、墓葬等級、鑄銅作坊看,專家推斷遺址發掘的大墓系諸侯級別。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本年度,夏商周考古依然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熱門領域」。全年刊發有關夏商周時代的中文考古報告、簡報、研究論文、專著等逾600篇、部,約近全國各時段發現與研究成果的三成。各教學科研單位培養的碩博士及在站博士後在本年度也撰寫了數十篇涉及夏商周考古的學位論文或出站報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夏商周考古學研究仍為青年學者所關注。
  • 高句麗遺址考古發掘與遼東地區古代歷史研究
    因而這一地區的古史研究的文獻資料極其匱乏。尤其是漢至唐六個多世紀的時間段內,高句麗控制下的遼東地區缺乏文獻記載。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對鴨綠江、渾江流域高句麗山城、墓葬遺址的發掘,為這一斷代的遼東歷史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 曲阜西陳遺址:商周遺存豐富,或與魯國最初都城有關
    其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的曲阜西陳遺址發掘項目獲得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獎。該遺址位於曲阜市小雪街道西陳村村西,北距蓼河約500米,東南距九龍山諸山脈約4公裡,呈東南—西北向分布,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約7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