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CCTV-2的一個不專業的報導,從此,紫砂產業誕生了一個新名字----"化工壺"。
在"談化色變"的時代,公共媒體竭示一些紫砂壺摻了化工色料,那是多麼令人可怕的事情。央視的報導中把紫砂原料中加入人工化工色素的紫砂壺稱之為"化工壺",本人認為,這不是一種專業而科學的說法。紫砂原料中含有二氧化矽,氧氣鐵,氧化鋁,氧化錳等多種物質,正是這些物質含量的多寡,才出現了五色紫砂,並使成壺由此變化出無窮多的顏色。
為了適應消費者對紫砂壺色澤上的要求,宜興紫砂行業從清末民初就開始使用進口化工色料來增色,由於紫砂礦層不一,開出來的礦料含鐵及含鈷、含銅、含錳6868含量不一,隨著陶瓷技術的進步,人們會在紫砂原料中添加這些工業色素,(但"鉛"、"鎘"兩種金屬氧化物不能添加,因為這兩種屬於重金屬,在常溫下容易析出來,我國及歐盟、美國FDA有嚴格的標準。幸運的是紫砂礦料中本身不含有這兩種物質,紫砂更不需要增白而去人為添加)。由於這些物質含量少,加之通過一千多度的高溫燒成,已經固化在紫砂的胎土中了,所以,本人認為,這種添加的金屬氧化物的紫砂壺不應該叫"化工壺",因為原料中本來就含有這些化學物質,則是跟據需要微量添加而已,含量只要符合國家或國際標準,絕對不能稱之為"化工壺",同理,農作物現在也普遍使用化肥,農藥,你能把施了化肥的米稱之為"化工大米"嗎?用了農藥的蔬菜、茶葉叫"化工蔬菜"、"化工茶葉"嗎?我們現在吃的釆用化學浸出方式的食用油能叫"化工食用油"嗎?媒體就是這樣的邏輯,實在有點聳人聽聞,譁眾取寵,非常不專業、不科學。如果這樣的紫砂壺都不敢用,那麼,快餐飯盒,保鮮膜,塑料餐具(美耐皿)還有誰敢用。要知道,紫砂壺的安全係數遠在這些石油製成品之上的。
那麼,我們究竟用什麼來定義"化工壺"呢?
我個人認為,是那些做舊的壺身上塗抹有機化學塗料化妝的紫砂壺才能稱之為"化工壺",現在市場上歷史名人紫砂壺贗品及所謂"古壺"泛濫,作偽者為了把新仿的紫砂壺迅速變"舊",會在壺身內外塗抹有機化學品如皮鞋油、無色無味凡士林等等化學物質,從而達到欺騙消費者的目的。我把這樣的紫砂壺稱之為"化工壺"。
那麼,如何來辨別這一類用有機化工原料塗抹的"化工壺"呢?其實非常簡單,用100度的開水淋壺身,聞一下有沒有異味,如果有刺激性氣味,那一定不能使用。紫砂壺表面璣理純淨而自然,呈現亞光亮,如果壺身內外顏色呆滯有賊光,且存在色差,那就得引起注意了。總之,歷史上留下的古壺不多,存世量極少,千萬不要相信地攤上會有真品,如果你眼光不夠獨到,那些所謂的古董茶壺還是少碰為妙。
當然,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說,我是傾向於純料紫砂壺,不添加任何金屬氧化物來著色,因為,材質越純,透氣性越好,越能考驗成型作者的工藝水平,而且材料越純,壺身越能發射出多的遠紅外線(4~14um),就越能促使茶葉釋放有機養份和芳香物質。
歡迎不同觀點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