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張徵宇 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發射;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發射;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發射;
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實施;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發射;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從西昌到文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探月工程每一次捷報頻傳的背後,都有四川南充兒女的默默奉獻。
張邦雙:為「嫦娥五號」搭建牢固天梯
來自南充閬中市老觀鎮的張邦雙,投身航天24年,他的目光始終聚焦在地面設備設施上,為星箭的騰飛搭建最堅固的天梯,參與執行西昌和文昌兩個發射場航天發射任務70次,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地面設備系統高級工程師,負責此次「嫦娥五號」的地面設備系統相關工作。
張邦雙
1996年,張邦雙大學畢業後,帶著滿腔熱血和鬥志,走進了大涼山成為一名航天人。那時,中心因為接連幾次失利而遭受打擊。和很多有志青年一樣,張邦雙渴望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助力祖國航天走出低谷。
從中心技術勤務部供電站到中心技術部測發技術室,走上系統工程師崗位的張邦雙,在任務中要負責整個發射場地面測發系統的把關和技術抓總,開始了為星箭騰飛打造堅固天梯的次次衝鋒。
某型號任務中,為了解決塔架整流罩空調機組加溼器故障問題,他主動爬進風管,對元器件一一進行測試,加班一天一夜,最終確定了故障部位,並順利解決了關鍵設備故障問題。
為了解決發射場控制系統核心技術問題,他主動帶隊承擔起西昌發射場自控系統軟體研發工作,使常規加注、低溫加注、供氣、塔勤、供電、空調等系統核心控制軟體紛紛實現自主可控,一舉提高了中心對地面設備核心技術的掌控能力。
2012年,西昌發射場步入高密度任務期,文昌發射場開啟建設攻堅期,他一邊組織業務骨幹參與文昌發射場地面設備系統的設計工作,一邊進駐一線主持地面設備系統抓總工作,確保了西昌發射場高密度任務和文昌發射場地面系統設計相關工作的雙圓滿。
2014年,張邦雙從西昌轉戰文昌,扛起了中心航天發射場可靠性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帶領全新的團隊,向著「發射場可靠性分析評估、發射場可靠性保障技術、發射場環境適應性研究」3大創新研究方向發起攻關。
經過幾年的艱辛創業和奮力登攀,實驗室團隊從無到有,完成了發射場液壓可靠性試驗裝置、裝備可靠性數據管理系統、低溫加注仿真試驗平臺、工控開發測試平臺等試驗條件建設。從在場區設置第一個大氣試驗點到建成100米×100(米)大氣試驗站,擁有了國內先進的腐蝕加速試驗設備和腐蝕檢測分析設備,張邦雙帶領團隊歷時5年多探索實踐,揭開了文昌大氣海洋氣候腐蝕規律的神秘面紗,不僅構建起開展場區腐蝕與防護科研的基礎平臺,更為發射場地面設備設施的防腐工作開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和方案,為星箭的安全飛天奠定了可靠的硬體基礎。
先後獲得總部級科技進步獎和理論成果5項、申報專利10項、申報軟體著作專利6項、編發教材2部……實驗室成立短短幾年來,承擔了文昌發射場科研項目、條件建設、開放性課題研究等近50項,眾多創新成果投入任務應用,不斷提升著航天發射技術的可靠性,助力大火箭的一次次騰飛。而張邦雙衝鋒的姿態卻更加急切,他告訴記者:「目前,實驗室正在和中科院建設聯合實驗室,正在建設博士後工作站,規劃論證新的總部級重點實驗室,團隊的責任很重、任務很重,容不得我們有絲毫懈怠。」
寇超:數據處理助力嫦娥飛天
來自南充市營山縣東升鎮的寇超,投身航天10年,參與執行了西昌和文昌兩個發射場96次航天發射任務,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數據處理系統工程師,參與執行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中繼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四次探月任務。
參與嫦娥四號任務的寇超
寇超長期擔任航天測控數據處理技術總體工作,對發射場指揮控制中心信息系統狀態和規劃掌握清楚,擅長多種型號火箭遙測數據處理與分析工作,解決了火箭速變數據準實時處理、大流量遙測數據實時處理、火箭飛行狀態實時分析等技術難題。
2018年5月31日,「鵲橋」中繼星發射任務,為「嫦娥四號」月背著陸提供地月中繼通信支持,是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寇超負責此次任務遙測數據實時處理工作,面對全新的技術狀態,他積極溝通產品型號部門,對十餘種新的數據處理算法一一編程驗證,著力研究提升處理精度的修正方法,開展多方數據處理結果的正確性檢驗,為火箭飛行首區、航區提供了精細精準的數據處理結果,實現了「數據處理零失誤、任務軟體零缺陷」的質量目標,有力保障了任務的成功執行。
此次「嫦娥五號」任務中,他一邊忙著西昌發射場的任務,一邊通過電話了解文昌發射場任務情況,給團隊的同事加油鼓勁,他說:「他們久經考驗的數據處理團隊,一定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為嫦娥飛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蒲娟:參與歷次探月任務資料保障
來自南充市西充縣槐樹鎮的蒲娟,投身航天14年,參與執行西昌發射場航天發射任務60次,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資料室的一名工程師,全程參與了西昌發射場歷次探月任務。
蒲娟的崗位主要是為航天發射任務提供技術資料保障工作,負責航天發射任務型號資料的接收、整理、分發、歸檔、利用。用她自己的話講,她的工作就是日夜與資料、書籍和計算機為伴。每次任務,上萬條信息數據,都需要她進行錄入編碼並分類。
蒲娟
「嫦娥二號」任務發射前夕,技術上出現了一個小故障,崗位工作人員立即給蒲娟所在的單位打電話,需要查找相關資料幫助分析解決問題。而那天,儲存管理資料的電腦也出現故障,要在堆積如山的萬份資料中找到其中一份,難度可想而知。憑藉對資料管理信息的熟練掌握,蒲娟僅用短短幾分鐘便找到了所需資料,給崗位工作人員解了燃眉之急。那次任務以後,蒲娟參與到資料室檔案信息系統的升級建設中,完成3個資料庫房萬餘份紙質資料電子化錄入,提升了任務技術資料的保障安全和效率,立足崗位助力了「嫦娥」安全飛天。
何攀:轉戰兩崗護送嫦娥奔月
來自南充市西充縣晉城鎮的何攀,投身航天10年,參與執行西昌發射場航天發射任務73次,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通信系統工程師,在不同崗位上保障了「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奔月飛天。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發射時,何攀是車載遙測系統主操作手。作為首區遙測系統的第一棒,何攀主要負責收集火箭起飛前120s到火箭起飛後100s內的測量數據,傳送至指揮控制大廳,生成火箭飛行曲線,供指揮員參考決策。為了保障好「嫦娥三號」任務,何攀加班加點完成了遙測系統的IP化改造、新增遙測支路改造等多項工作,為「嫦娥三號」測量任務順利完成奠定了基礎。
何攀
2018年12月,「嫦娥四號」發射時,何攀擔任此次任務的通信系統工程師,負責對任務通信系統工作進行總體把關、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通信系統保障著航天發射任務組織指揮、測試發射的數據傳輸、圖像監視、時間統一等工作,如同人體的神經、眼睛和耳朵,是發射任務實施的前提和基礎。為了確保工作萬無一失,何攀提前一個多月,進駐到西昌發射場區,參與修改、編寫了10餘份、近10萬字的試驗文書和操作規程,甚至把通信系統所有設備的分布圖紙都翻了個遍,不斷強化對設備結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如今,「嫦娥五號」從文昌發射場再次奔赴月球,何攀忙著西昌發射場的任務,未能前往文昌參加。但他依舊感到自豪,他說,「能參與見證祖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為『嫦娥奔月』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是他和他的家人最榮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