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碩士生殉情:評論區留下了10000條惡評
作者:彌生微樂
前天,一條新聞上了熱搜,轉發近1萬次,評論3萬多條。
事情是這樣的:
7月6日,廣東廣州一名剛被資助上完學的湖大碩士畢業生跳入珠江自殺。
他的日記裡面,記錄著他無法接受和女友分手的現實。
記者採訪時,他的父母望著滿地的榮譽證書嚎啕不止。
留言區超過一半以上的評論是指責性的、道德綁架的、諷刺性的或者充滿惡意的。
比如:
「你都對不起給你捐錢的愛心人士......」
「教你怎麼寫題目:威脅女生不成最後自殺」
「沒點出息,為了一個愛情放棄所有,沒點責任心,為了愛情不顧年老父母,善良資助人的恩情」
「心理承受能力太低了」
還有很多人認為這種男生極端偏執性格,就算在一起,遲早也得被他殺死。
看到這些的時候我挺為這個男生感到心痛的,特理解他。
我也曾經深愛過一個人,為他付出了所有,但卻遭到了背叛,甚至他在背叛我之後還依然在騙我。
發現事情真相之後我就覺得活著沒意思,因為一直以來對方都給我構建關於未來的設想,我也按照這個設想在為兩個人的共同未來奮鬥。
發現真相之後我就覺得天都塌下來一般。
想過自殺,不僅僅是因為愛情,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加之當時對人生比較迷茫,看世界的眼光總是悲觀的,說形象點就是好像鑽進了一個牛角尖,怎麼也出不來,在裡面太痛苦了。
我用了三年時間才能走出來,再回頭看會發現那時候自己很傻。
這個男生的日記我去看了,並沒有那麼發現那麼極端,有些地方還挺感動。
他就像當時那個身陷在牛角尖的我,如果有人能拉一下的話,或者熬過去的話,再回頭看會發現不過小事一樁。
可在當時,那是他的全部。
不求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情別人的遭遇,但求「嘴下留情」。
就像一個網友說的:「那些對不起這個人,對不起那個人的道德衛士們,你們大概從來沒體會過出生到成年一直被絕望、壓力,自卑籠罩的人生,也不知道愛情對於這個可憐人身上意味著那唯一的『美好與希望』又有多沉重,所以如果不能奉獻出您的同理心,請停止您高貴的指責吧。」
01
已經發生的,再也無力回天,想到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再聯繫近來看到的很多大學生自殺的新聞,不禁想,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我認為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父母要告訴孩子,有什麼事不要自己扛,你們會一直在。
很多孩子長大了之後就不願意跟父母訴說心事,怕父母擔心和操心。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賀子秋也這麼幹過。
他讀高三那年,親生父親趙華光屢次來找他,想要認回他做兒子。
這事嚴重幹擾了賀子秋的生活和學習,可他不想讓李海潮擔心,一直瞞著。
直到趙華光找上家來了,李海潮才知道兒子一直受著委屈。
他來到賀子秋的房間,跟子秋談心,講到收養他的事情,說本來尖尖也渴望一個哥哥,是老天幫忙,又提到,「這世界上的事啊,不一定怎麼著呢,這也許你就碰著好事了,也許就碰著壞事了,可是這壞事它保不齊就又能變成好事。」
最後又說「子秋,不管遇到什麼事,你放心,有爸在。」
因為這句話,賀子秋心裡有了底。
很多農村出來的孩子,知道家裡父母辛苦,更不願意跟父母溝通,懂事的過火。
但很多問題和情緒積壓在心裡,也沒處宣洩。
所以父母不能想著孩子大了就不用管了,而是要學會既能像朋友一樣多找孩子們聊天和溝通,也讓孩子知道,不管什麼事,你們都會在。
正如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顧佳的父親所言:「兒女就是咱前世的債啊,沒本事咱們就當好那渡人的船,閉眼之前能送到哪兒是哪兒,有本事他們自己就是那條大郵輪,那咱們也得當好那上邊的救生艇,萬一出什麼事,咱們就是那個最後把他們送到岸邊上的人。」
02
從學校層面而言,是不是也可以設置更多的心理類課程呢。
有些大學都有大學生心理輔導機構,但我們也不得不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就像很多人不願意跟自己的父母溝通一樣,他們也往往不擅於(或者說不情願)主動尋求心理機構或者他人的幫助,而令自己陷在象牙塔中,獨自痛苦。
有調查顯示,63%的自殺者有心理衛生問題,但是這些人中只有7%的人尋求過精神衛生專業幫助。
想到自己在德國讀碩士的時候,學業壓力大,又身處異鄉,孤獨異常,尤其冬日的時候,早上八點起床天還是黑的,下午16點下了課出來發現天又開始黑了,特壓抑,那種環境下,不得抑鬱症也困難,有時候就覺得活著沒意思。
也是那樣想的時候,當時慕尼黑領事館負責留學生事務的老師竟然專程跑到學校來,讓學聯主席把所有中國學生召集在一起,給我們講述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故事,還有他自己曾經的留學經歷和困難,還邀請了德國一位教授給我們講一些心理上的基本知識,如何應對等等,當時就覺得,哇,雪中送炭啊。
就在撐不住的時候,有人能夠來關心你,鼓勵你,告訴你堅持下去的方法,特別有幫助。
回憶起這段經歷,再聯想到之前那位有輕生念頭獨自踏上可可西道路的女孩,我就想,大學不能等著學生自己去心理輔導機構,還要主動及時幫助學生。
有的人會說都大學生碩士生了,那麼大一個人竟然心理承受能力那麼小嗎?
其實人真的挺脆弱的,一個一直堅強的人,說不定哪個時刻因為一件小事就崩潰了。
大學生處於人生的過渡期,從稚嫩到成熟,從校園到社會,難免有些人會變得憂慮焦灼,迷失惘然。
我們能做的,便是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和處理自己心理問題,而不是等著事情發生了,來指責他們的不懂事和輕生。
03
個人又該如何應對痛苦呢?
這裡有個小技巧,不妨試一下:學會「自我分離」。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在其著作《思維的囚徒》中提出了七個原則,分別是:
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實現有意義的目標;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千萬不要違心做事;從遠處審視自己;改變你的關注焦點;要敢於超越自己。
其中,在「從遠處審視自己」這個原則當中,他提到了「自我分離」這個技巧。
在一次演講中,他是這樣講述自己如何使用分離技巧的。
「我反覆嘗試暴露自己的痛苦,以此與痛苦保持距離。記得有一天早上,我從集中營往工地走,饑寒交迫。我的腳被凍爛了,由於營養不良,它們已經腫的不成樣子,它們被塞到鞋子裡,讓我走起路來疼痛難忍。我感覺前途渺茫,絕望之極。然後我就想像自己站在一個寬敞明亮、漂亮溫暖的大廳的講臺前,正準備給興致勃勃的觀眾做一個題目為『集中營的心理治療經歷』的講座。」
知道麼,後來他真的在講臺上給觀眾們做這樣一場講座。
集中營裡的生活無疑是讓人恐懼和絕望的,有的人在被納粹殺死之前就放棄了對生的信念。
弗蘭克爾使用「自我分離」,轉移了很多壓力,與痛苦保持距離,讓自己能夠堅持下來。
當我們身處困境的時候,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大膽勾畫自己的生活藍圖。
所謂自我分離,有點類似將自己從沼澤中抽離出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較遠的距離審視自己和痛苦保持距離,這有助於我們度過難關。
寫在最後:
柏拉圖曾建議:「要心存善念,因為你所見到的每一個人都在打一場硬仗」。
願我們能夠以更多的善意對待別人,少些指責,也願我們能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能伸出手,我們自己也要堅強面對。
往往是這樣,走著走著,天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