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發生的貧困受資助碩士生陳陸洋投珠江殉情事件最近在自媒體平臺上有重新被提及,網友各種評論不一,總體就是不值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社會之類的討論。
考上碩士並順利畢業然後剛剛開始工作,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狀態,畢竟一個人的學歷不是有錢就可以考取的,畢竟不是任何一個想上學的人都可以有學上,都可以受到社會的幫助的……
可是人性的脆弱不知道什麼的時候就會凸顯,一句話,一個舉動對於敏感的人來講等候是一種折磨,一種不可接受的狀態;不得不承認,他是優秀的,他是值得當做榜樣的,對於一個從小生活在貧困家庭,父母忙於生計,靠資助來完完成學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克服不僅僅是生活上的困難,更是內心深處自卑的敏感神經。
他的離開可能是因為一生坎坷,內心承受到了極限,與女友分手就是所謂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最脆弱的時候,特殊的家庭背景讓他只能獨自面對這一切,胡思亂想讓他的世界崩潰了,卻沒人去傾訴,家人不行,朋友沒有,自己與自己對話,寫日記成了唯一的選擇。但是,誰之過?父母?女友?顯然誰都沒錯,父母忙於生計,是為了把他養大,女友也只是理性的分手,將近三十而立的人做的決定絕不是在無理取鬧。
他的離開可能是因為一生順遂,「順」嗎?對於一個有天資聰慧的孩子來說,學習其實不是難事,畢竟可以受到資助的孩子成績起初就該是好的。然後,他的學生生涯其實比一般的學生考慮少很多,除了學習這一件事情,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只是需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就夠了,然後,特殊的經歷會是他當做榜樣甚至會受到周圍人的特殊照顧,在工作不合適可以繼續讀研就已經是很多同齡人迫於養家變成奢望了,順利的完成了學業,順利的找到工作,甚至順利的談戀愛。所以,女友的分手讓他的人生出現了漣漪,就像一根完美的線中間打了一個結。
因為偏執,他可以學業有成,因為偏執,他不接受分手的現狀,寧願結束自己生命,可見,一個人的心理或者性格缺陷往往就是致命的。心理健康何其重要,心理建設在孩子的一生絕對不可忽視。
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社會、對不起資助人……..批判之聲隨之而來,但是逝者如斯,唯有為活著而人多一份警示,面對網友的批判,痛苦的只能是他的父母、資助人、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