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樂)
今天的分享,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學習的反思和新認知,第二部分是關於網絡連接和寫公眾號的一些想法。2020是很懶的一年,看的書加起來不到10本,但今年對學習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概括為幾個關鍵詞:why、how、what、who。
每天背單詞10分鐘,堅持一周便放棄,每天運動30分鐘,練兩天覺得太累便作罷,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為什麼?
因為沒有明確這件事的why,我為什麼需要做這件事,也就是說,做這件事只是你覺得應該做,而不是你想做。
同理,學習的第一件事也是明確why,我為什麼需要學習,為什麼學習A而不是B。
要找到學習的why,就要明確生活/人生的why,你的目標或定位,有了人生的why才有學習的why。從能力圈和有限的精力分配來講,人不能什麼都學,只能學和自己目標一致的東西。拿我自己舉例,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是多邊平臺的業務,而當前我對多邊平臺的網絡效應理解是不夠的,所以我需要學習多邊平臺的網絡效應。這就是我為什麼學習、以及為什麼學網絡效應的why。怎麼區分?很簡單,是自己的,就會自然的想做這件事並且完成它,別人的,才需要堅持,需要不斷地告訴自己做這件事的好處來激勵自己。有了why,便有了how和what,也就是怎麼學、學什麼。這裡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目標、內容、計劃、方式。
a. 學習目標
仍然用我自己舉例,當我明確我需要學習多邊平臺的網絡效應時,我的目標是:經過這次學習,我可以明確知道當前幾大主流多邊平臺(京東、淘寶、拼多多、滴滴、美團等)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是什麼,形成一套理論知識可以復用在其他平臺上。
b. 為了達到目標,我需要學習的內容有:
c和d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計劃,根據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學習,這裡便不再闡述。
在今年以前,我對學習的認知就停留在這裡,但後面發現,除了why、how、what,還有更為重要的who。
現在很多人的學習路徑是,去百度或知乎搜某方面的書,然後得到一個書單,再去豆瓣看看評分、去電商平臺看看評價,於是買了幾本書開始看。
看起來順理成章,我之前也是這麼做的,但這裡面有個核心問題:你為什麼要向他學?學習他的什麼?在自媒體極其發達的情況下,信息泛濫,而這當中有很多所謂的大牛在告訴你各種道理、知識,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南老師曾經說過,
在一個人未完全形成自己觀點、認知體系的情況下,他接觸任何想法、觀念都是極其危險的。如果你想學習投資,就應該把巴菲特、芒格的書看得滾瓜爛熟,對我自己來說,我想學多邊平臺,所以我就找俞軍和王慧文的資料來學習,兩位分別是滴滴和美團的產品負責人,他們的觀點、想法已經充分被市場、社會驗證,已經形成了產品規模,我可以直接向他們學,而不是找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來學習,儘管他們的書銷量很好、評分很高,文章都是10w+,那又如何,很可能他們自己都沒做過。如果他自己只能做到60分或者只是看別人做過,但卻說,跟我學,我讓你做到80分,怎麼可能?你要確保,你學習的人已經做到100甚至200分,你才可能從他那裡學到80分。下面這幅畫,對我觸動非常大,你是想待在黑暗中?還是站在燈光下聽別人講述?還是自己穿過那條隧道,去看看真實的太陽是什麼樣子。
針對學習的部分已經結束,下面是本周想分享的兩個話題:網絡連接、寫公眾號。
在今年之前,我沒覺得加入一個群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儘管有很多群(讀書群、旅遊群之類的),但本質上,有和沒有沒啥區別。但最近,我的觀點發生了改變。上周寫了篇讀書筆記(《西方將主宰多久》-限制人的三個因素),然後望嶽的大佳子通過微信找到我(為了隱私,聊天記錄就不放了,簡述內容即可),說我的讀書筆記很棒,有很多底層思考,問我是如何知道他們的,我最早是在朝珺的群裡看到南老師,然後去B站看了南老師的視頻,覺得很棒,便加瞭望嶽的群。簡短的對話讓我重新思考網絡的連接和價值,在朝珺的群裡,探討的各種話題已經讓自己很受益,再加上從他的群到望嶽的群,這種連接感是我覺得很棒的。
這讓我想起剛畢業做產品的時候,在北京參加三節課的課程(那會兒三節課還沒商業化),也連接到很多知識和同行。
說這些,我想表達的是,對學習而言,除了上面講述的why、how、what和who之外,還有一個很棒的途徑,找到有價值的網絡,加入他們。作為網絡的一個節點,跟著網絡一起學習、進化、不斷變得更好,跟著他們往前走。
但前提是,這個網絡有價值輸出和流動,而且在不斷進化,他得是一個「活」的網絡。今年的很多時候,我都認為自己沒什麼可表達的,我知道的大家都知道,所以公眾號停滯很久,但越來越發現,不是這樣。
不同群體、階層之間的隔閡、認知差異比我想像的嚴重得多,而我作為網絡效應的受益者,作為網絡的一個節點,需要把我這個節點收到的價值傳遞出去,所以我又開始重新寫,儘量做到每周一更,主要講述自己的閱讀或工作中的思考、有價值的內容。
上述提到的兩個人:朝珺、南老師,他們的公眾號是:甄朝珺、南添的羅馬大道,內容比較硬核,能啃多少全看自己。ps:關於學習的部分,以上僅代表我現在的想法,也許過一段時間,我又有不一樣的理解了。下周預告:《跨越鴻溝》的讀書分享,大概內容是科技企業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用戶的營銷手段。
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