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以後,天氣變得乾燥,兒童溼疹不知不覺到了高發季節。溼疹是一種會在好幾年內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除了皮膚受到影響,溼疹還會大大影響寶寶的睡眠,讓寶寶容易煩躁哭鬧。所以父母需要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這樣,就算患了溼疹,家長們也知道如何幫助自己的寶寶。
溼疹的治療根據嚴重程度不同而不同,所以,咱們還是有必要先了解下溼疹的嚴重程度劃分。英國國家衛生與保健研究院提出了一個較為實用的分級方法,如下表:
急性溼疹
多見於溼疹剛剛出現的時候。皮疹以全身性或局部的紅斑、水腫、丘疹、水皰、滲出、結痂為主,病變中心較重,向周圍蔓延,邊界不清,呈對稱性分布。合併感染形成膿皰,結黃綠色或汙褐色痂。
亞急性溼疹
多見於急性溼疹炎症減輕之後或急性期未及時適當處理。此時丘疹的滲液減少,皮損以小丘疹、鱗屑和結痴為主,僅有少數丘皰疹或水皰及糜爛,亦可有輕度浸潤。
慢性溼疹
由急性、亞急性溼疹轉變而來,或一開始即呈現慢性炎症。表現為患部皮膚因長期抓撓導致角質層增生而增厚,呈不同程度的苔蘚樣變,表面粗糙、脫屑,且存在暗褐色色素沉著。分布較局限性,皮損邊緣較清楚。在手、指、趾、足跟及關節等處,因皮膚失去正常彈性並且活動較多,可產生皸裂而致皮損部疼痛。病程緩慢但仍存在急性發作的可能性。
要注意,溼疹的急性、亞急性、慢性階段並不是割裂開的,它們可能同時存在。
溼疹目前明確的原因是皮膚屏障功能損傷之後發生的炎症,但非常多的家長認為食物過敏是引發兒童溼疹的唯一原因。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首先,環境或食物變應原的致敏作用與兒童溼疹的確相關。許多人是因為過敏後才會患上溼疹的。當然,引發過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可能吸入了空氣中的一些灰塵、粉粒、花粉等。也或者是吃了一些過敏的食物,如吃了海鮮、花生、羊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接觸了一些護膚品、清潔劑、油漆或羊毛等。
過敏和溼疹可能同時存在,過敏是溼疹的一個重要觸發因素,但不是導致溼疹的原因。過敏能加重溼疹,如果孩子對某些物品過敏,那就要避開這些過敏原,不然溼疹是治療不好的。過敏越嚴重的寶寶,溼疹發生越早、越嚴重。
如果寶寶是因為食物過敏而觸發了溼疹,建議患兒儘可能避免接觸各種致敏物。如果寶寶沒有過敏問題,無需把任何食物替換。過敏的寶寶外出時一定儘量武裝起來,儘可能遮擋外露部位,儘量避免霧霾天外出,如需外出,回家後要及時清洗。為避免屋塵蟎吸入,應經常打掃衛生,建議用溼拖把和抹布清潔居室,衣物應常除蟎或勤洗勤曬,以降低塵蟎的濃度。建議不養寵物、不鋪地毯、少養花草,霧霾天氣要開空氣淨化器,儘量減少生活環境中的變應原。
不應該僅憑藉過敏原檢測陽性就避食某種食品。第一有假陽性。第二,即使準確,過敏也不一定導致溼疹。
如果考慮一種食物過敏是溼疹的激發因素(臨床吃了某種食物感覺溼疹加重,或者過敏原檢測陽性),那麼可以試著先避食該食品4-6周,如果溼疹沒有改變,甚至加重,那麼提示和食物過敏沒有關係,不用忌口了;如果溼疹症狀有減輕,考慮可能和食物過敏有關係,但應該再次進行食物激發實驗,因為溼疹減輕可能是個巧合,如果確實添加後溼疹又加重了,那麼就要長期避食了,建議6月。如果臨床證明了的食物過敏,表現為其他系統表現而不是溼疹,雖然避食對溼疹治療沒什麼好處,但能降低其他臨床表現,降低以後過敏風險,也要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