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王洞
成湯滅夏後一路向西擴張到今山西中條山東麓稱為「桑林」的地方。此地連續數年乾旱,土地裂縫,民不聊生、湯王率眾民鑿巖尋水。數日後,在湯王鑿眼的地方一股泉水順溝而下,但在澆灌了一片蘿蔔地後依然無水了。湯王請來巫師佔卜,巫師祭天后令道:「上天要求必須把路上帶頭揪下樹枝的山民作犧牲,方可警告他們遵守天條。」山民們紛紛跪地求饒,而成湯吩咐隨從焚香設壇,剃頭、淨身後,自己攀上柴垛,再次命巫師點火,火速燃。眾人嚎啕大哭。頓時雷聲大作,雨水傾盆,眾人扶下湯王,設壇之處又湧出泉水,故將此山洞命為「湯王洞」,人們在此安家落戶,村名為「出水村」,上遊種蘿蔔的叫「蘿蔔莊」。澗河下遊的西冶村就是依靠此水發展農田。
火焰腰
成湯滅夏後連續七年大旱,第五年中原旱土焦化,天火自燃,勢不可擋,村莊被燒毀,人畜被燒死,湯王急得上天祈求玉皇救火。他出京都朝北走尋最高的山峰,因為山越高離天越近。走了一山又一山,最終認為析城山主峰聖王坪更高。他不顧自身安危,往山腰火焰走去,老遠火舌就烤得他直冒汗。土地被他的行為感動,陰陽扇一扇,許多鳥類噙著水飛來飛去,噴灑在烈火上。數不清的水電落到哪裡,那兒的火就馬上熄滅。湯王親臨指揮,只有烏鴉和喜鵲的東西丟在哪裡,那裡的火就更旺。原來烏鴉噙來的是油;喜鵲噙的是柴。滅火之後,湯王論功行賞:狗出力最大,獎給一畝九頭谷穗,從此以種植為生;依次到最後,重罰烏鴉三伏天不準喝水;喜鵲數九天不準入巢。
樹皮溝
傳說商湯桑林祈雨時,把自己用繩捆起來當作祭品,以感動上蒼;祭祀大典上,伐木代燭,把樹皮剝去,以示赤身虔誠,導致這裡積壓了許多樹皮,後來一些百姓到此安家落戶,即陽城縣桑林鄉東南的村子,取名叫「樹皮溝」。
遊蟒河
相傳湯王在桑林禱雨前,曾先後三次到桑林的前山溝走訪,他對砥柱山下桑林一帶的環境特別喜歡,蟒河的名字就是湯王看到河裡大小蟒蛇很多而定名的。初遊歷時,水母娘娘為他的責問放水,此水流經泥河、宮上、西冶流入沁河匯入黃河。人們就把這裡的村莊叫「出水村」。湯王在南方訪民情時,看到一種果實似紅珍珠的名貴藥材,當地人叫山茱萸,他覺得此地與蟒河一帶氣候相似,便攜種子第二次再到蟒河時,帶著隨從上山播種。到了秋季,山上結滿了紅果實,鄉民們感召湯王恩德。後湯王在行走中聞到幽香沁人的蘭花,親自為蘭花培土澆水,並讓大家保護蘭花,其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故而蟒河蘭花長得最好,多少年後,幾乎被挖掘殆盡。清嘉慶年間,陽城知縣秦維峻見為給朝廷獻蘭花貢品,百姓苦不堪言,冒死向皇帝上奏此地蘭花已絕,才免去苦差。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一好官,豎絕蘭碑,為其歌功頌德。
洗腳池
陽城縣西冶鎮水磨溝與範上溝交界處有一湯帝廟。據說湯王當年在析城山禱雨時,翻山越嶺,車馬勞頓,在這個小池邊,拖鞋洗腳解乏,不小心被石下的蠍蟄傷,他順手一甩,把蠍子甩過了坡南。
會觀音
陽城縣王村村北大明正德四年(1509)修建永寧寨(俗稱寨上),正殿是湯王殿。相傳建寨之前,峨眉山有隻黑鳳凰成精,四處作孽、傷害百姓。後驚動南巖寺觀音菩薩,她佛手一指,為此古寨鎮妖。又過了千百年,每逢二月二,南巖寺大風兇猛,過後給農作物以滅頂之災,人們便把飛沙走石的大風說成是神龍所為,即「二月二龍抬頭,漫天無日狂風走。」湯王痛心,親自同觀音會晤,想方設法制止神龍為害一方。後來,王村的百姓從正月初六開始,善男信女扮「老鼠娶媳婦」,輪番演出;二月二要起廟會、唱大戲,誠盼湯王和觀音保王村世世代代永寧安康。
作月老
湯帝出巡途經陽城伯附村,各方神仙老爺都來朝拜。其中,白龍山胡凹溝白龍廟白老爺人才出眾,湯帝便將伯附一民間美女指婚為其妻,白龍爺成為伯附的女婿後,方圓數十裡風調雨順。遇旱情時,老社首帶青壯年男子數人吹吹打打,用一頂藍色無頂轎到白龍廟抬白龍爺。廟前有一硃砂池,用毛筆蘸硃砂給白龍爺塗臉,然後抬到湯帝廟中央太陽曬,白龍爺臉上的汗會衝淡硃砂,天就會下雨來。
斬黑龍
析城山有個黑龍洞,黑龍獨霸一方,百姓叫苦不迭。一天黑龍扮作英俊書生搖墜於地企圖戲弄娘娘,正遇湯王回來,怒髮衝冠,抽出寶劍要斬郝龍,龍見寶劍放光現出原形。湯王便知是龍妖,喚過往神靈相助,在方圓四十裡的坪上廝殺,湯王的降妖寶劍砍在龍妖尾上,疼得黑龍到處亂拱,拱出很多深坑,即「聖王坪七十二個獨龍窩」;後在南門外巖石上,用定身法把黑龍定住,湯王舉劍斬之,龍頭落在石巖上,稱為「斬龍臺」。
湯王廟的走像
湯王娶有莘國王的女兒為妻,陪嫁奴隸為出生在伊水之濱的老桑樹洞裡的伊尹,輔佐湯王滅夏立商,商湯王在位七年大旱,禱雨析城應靈,塑像供奉為神;一說湯王妻子為南峪村人氏,析城山成湯廟建起後,一年兩次廟會老道都要事先通知南峪老社,在南峪給湯王送三天戲,把湯王木像用花轎抬往聖王坪,放在湯王泥像前接受百姓的香火。廟會結束老道組織道士送回南峪,村民在村頭迎接進村,把湯王作為女婿供在村人合資、專門修建的祠堂樓閣裡。
成湯東廟
唐宋修建,老道選定池東,動工用的鐵瓦每塊二十斤重,往返 170 華裡,還儘是羊腸小道,愁壞了工頭。山裡神道化為羊工點羊運修廟的鐵瓦,招來十二個羊場的山羊,新湯廟竣工,塑湯王與山神的神像,定農曆六月六日為羊官紀念日。
孔池成湯廟
古時候由於該村南山森林茂密,野獸出沒,毀壞莊稼,傷害百姓。巫師說只有成湯老爺可以鎮住此山,人們便在山頂東側的平地上用石頭修起一座小廟,敬奉湯王牌位,果不其然。後又塑湯王像,不僅逢年過節上廟祭祀,水官老社也常到這裡議事。由於山高路陡,請風水先生選中東城巖頭的小山頂修起正殿;但到吉日請成湯牌位時突然變沉,抬不動了。先生又用羅盤測定了現在成湯廟的位置。而原先的東城巖頭,如今被稱為寨圪堆。
永寧寨成湯王廟
陽城縣王村村北按五分八卦之位坎為北方建永寧寨(俗稱寨上),外觀似城堡,高 20 米,周長約 500 米,為古代村民躲避戰爭而建。此寨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正殿是湯王殿。據說是當年湯王鎮邪除妖黑鳳精,觀音菩薩冊封他為古寨正殿老爺。永寧寨與南巖寺中間流淌著沁河。每逢農曆閏二月初二,總要刮一陣奇怪的大風給農作物帶來滅頂之災。湯王為民擔憂,親自從永寧寨來到南巖寺同觀音菩薩商尋對策,設法制止「神龍」為害一方。當地人為了表示感謝,每年二月二龍抬頭之前都要祭拜成湯王與觀音菩薩,保佑全年平安、風調雨順。閏二月「龍抬頭」要起廟會,唱大戲,善男信女扮演「老鼠娶媳婦」等。
桑林禱雨
據民間描述,禱雨那天,湯王身穿粗布白衣,披頭散髮,腰捆一束引火白草,坐在白色車輦上,匹匹白馬拉著,離開殷族神士,朝析城山出發,朝臣武士前擁後護,旗幡鼓樂在前,鳴鑼開道,號角震天。中間大力士抬著千斤重的三足大鼎。湯王乘坐著馬拉車跟在後面,緩緩行駛。巫師朗誦著體裁別致的文詞,翻山越嶺來到析城山頂聖王坪。神壇已堆好柴火,祭盆裡紅光照天,巫師在盆邊忙著安排法事,被火烤得汗流滿面。湯王被扶下輦,走向神壇,雙膝跪地,雙手合十誠心祈拜。大法師從衣袍袖裡掏出剪刀,剪下湯王首發和指甲,另兩個巫師扶湯王走上柴堆,並在柴堆轉周點火,眼看火舌就要吞沒湯王,一陣狂風吹來,陰雲密布,電閃雷鳴,頃刻間大雨降臨,人如水澆。在場的百姓都瘋狂地歡呼雀躍。
圍繞「成湯祈雨」這個主要的歷史故事,有生造、附會、移花接木之嫌疑,或許是淳樸百姓對祖先生活的無限崇拜與美好想像的幻化,但它們或多或少地烘託了湯王爺賢德愛民的聖君形象。
傳說不完全等於歷史,但其中的地名與傳說多少折射了一定的歷史影子。傳說作為人類早期最活躍的文化形態之一,既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開端,也是文學活動的起點,其中神靈化的人物、歷史化的故事、宗教化的文化心理沉澱中華民族的審美取向與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