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出版社「老故事」系列叢書《愚公移山》封面局部 葉媛媛繪
從戰國時期的《列子·湯問》,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人民大力學習毛澤東同志的「老三篇」,再到現行的中小學生課文,一直在講述著「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就是說,在中國,「愚公移山」的故事流傳了好幾千年,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膾炙人口,激勵世人。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的神秘浪漫,與太行、王屋兩山的神聖,極易引發世人嚮往的衝動,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愚公的故鄉究竟在哪裡的考證與爭奪。
那麼,愚公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愚公故裡」究竟是指哪裡?
按照《列子·湯問》的描述,「愚公移山」所移之山,是太行、王屋二山。
太行、王屋二山在哪裡?當然是在山西,而且兩山正好在山西陽城相會,陽城就處在二山的環抱中。
眾所周知,晉之南,豫之北,是中華史前文明發展的核心區域。山西陽城,就正好位於這個核心區內。中國諸多創世神話傳說,如盤古開天闢地的銀河峽、女媧摶土造人的娃娃巖、后羿射日的待落嶺、女媧鍊石補天的鰲背山、愚公移山的石縫裡……等等最為經典的神話傳說,都聚集在陽城,並有實景與其相對應。
隨意舉其中一個神話傳說的例子。「二郎擔山趕太陽」是廣泛流傳於王屋山區陽城橫河一帶的民間故事,其中有兩個重要的神話元素:「擔山」和「逐日」。兩個神話元素後來又各自分立為兩個故事,即「誇娥氏移山」和「后羿射日」。在橫河一帶析城山周圍,既有「誇娥氏移山」的「誇娥峰」(「二郎」指的是誇娥氏派去移山的兩個兒子),當然也有「后羿射日」中的「待落嶺」。戰國時期,列禦寇(列子)在王屋山區走訪,在民間神話故事的基礎上,把「愚公移山」故事收錄到《列子·湯問》篇。
也就是說,陽城,正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應該是真正的愚公故裡。
《列子·湯問》和毛澤東著作都將愚公移山的發源地指向了陽城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最早見於《列子·湯問》,書中記載:「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故事以北山愚公作為主人公,而山西陽城正好處於太行、王屋二山的北面,河南濟源卻在兩山的南面,所以北山愚公要走出大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非移山就沒有出路。濟源到豫南不需移山,故此,愚公的故裡就必須是在陽城。所以,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的全國中學課本中《愚公移山》的注釋都標明「王屋山在山西省陽城縣西南」。這就更進一步證實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在陽城。
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的閉幕講話中指出:「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這篇以《愚公移山》為題的重要講話,收錄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黨的文獻》雜誌有齊榮晉寫的《愚公移山再讀》,文中深切回憶了毛澤東同志談愚公移山的故事。文中說,中共七大召開期間,毛澤東同志在不同場合至少講過3次愚公移山故事。據時任屯留中心縣委書記的高揚文回憶: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閉幕會上詳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中明確指出太行、王屋「在山西」。北山愚公「住在華北」的論述,更加說明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就在陽城,因為陽城在華北,濟源屬華中。
國家正式出版發行的地圖都標明陽城在太行、王屋二山的環抱中
隨便找兩份我國正式出版的地圖,就能說明問題。
從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山西省地貌圖》和星球地圖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的《山西省地形圖》可明確看出,王屋山並不是一個山頭,而是一組山脈,總面積約3400多平方公裡,橫跨陽城、濟源、垣曲、沁水4縣(市),山以河為界,東至陽城沁河,西至歷山混溝,南至濟源黃河,北至沁水梅河。主脈在陽城境內,主脊更是在陽城境內,主要由鰾山、雲蒙山、鰲背山、小尖山、析城山、五鬥峰等山峰組成。
查閱各個時期的地圖,可以明顯看出,河南濟源現在的「王屋山」,其原來的名字叫天台山,是後來才改稱「王屋山」的,約16平方公裡,只是王屋山系中的一座小山峰,實際上佔不到整個王屋山總面積的萬分之五。另外,從所有地圖上都可以明確地看出,只有陽城在太行、王屋兩山的環抱中,正是因為在環抱中沒有出路,才催生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陽城縣政協社科界委員、原縣誌辦主任王家勝說,他們查閱了幾十張不同年代由國家出版的地形地貌圖,上面都清晰地標註著王屋山在陽城境內的山脈走向,與民國以前有關典籍的記載也完全一致。
從愚公移山故事具體發生地看,陽城的石縫莊完全符合文章的環境表述
考古實踐證明,陽城南部山區是史前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而與愚公移山相關的各類神話傳說故事,千百年來在陽城當地百姓中口口相傳,流傳至今。陽城的「愚公移山」傳說也因此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陽城的石縫莊一帶,有著著名的「愚公谷」景觀體系,尚有黃堂辿、愚公洞、推倒山、大石門、小石門、盼子歸、積碴山、誇娥峰等,與《列子·湯問》記載的與愚公移山故事有關的實景相吻合,可以詮釋和承載「愚公移山」故事的全部內容。
愚公移山故事最早出自《列子·湯問》,陽城橫河一帶民間相傳,此系商湯到析城山禱雨時,夜宿黃堂辿(相傳此地為黃帝當年居住的地方),在此遇到了看廟老人,而老人正是陽城橫河鎮石縫莊人,老人向他講述其先祖移山的故事,由隨從整理記載。列子信奉道教,遍遊王屋諸山,聽到了這個故事,隨後便將其編入《列子·湯問》一篇。
雖然說濟源市王屋鎮現在有個愚公村,實際上,這個濟源市王屋鎮的「愚公村」,是1966年7月由當時的「陽臺大隊」改為「愚公大隊」的。同時,濟源的愚公村百姓背山而居,門前向南沃野平川,出門根本不需要移山。只有陽城的石縫莊處於大山合圍之中,出門就是大山。也就是說,愚公真正居住的村莊是陽城的石縫莊,而濟源的愚公村只不過是後來改名而來。
「愚公移山精神」需要代代傳承弘揚
自中共七大以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賦予了「愚公移山」深刻的精神內涵,從革命戰爭年代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愚公精神已經升華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融潤於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其精神內涵既有現實價值,又有歷史意義,更有長遠影響,這是其他任何名人、名山、名典所不具備的。
可以這樣說,「愚公移山精神」是破除山西地理上思想上雙重壁壘的法寶。一方面,山西外有黃河,內有太行、呂梁,堪稱表裡山河。這種險要的地理位置,給山西帶來了發展的阻礙。另一方面,對照發達省份,山西的發展觀念和思想解放程度也相對落後保守。這種地理上的阻隔與地域文化的內斂封閉,同樣是山西需要移走的「兩座大山」。而敢想敢幹、開放進取,正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所在。叫響叫亮「愚公移山精神」這一文化品牌,將其提升為新時代的山西精神,可以作為山西走出太行和呂梁、走向世界,走出封閉、走向開放,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動力引擎,煥發全省黨員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近年來,王屋山中的析城山已還原出「遠古崑崙」的本來面目,成為幾千年中華文明起源地,是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伏羲畫卦、商湯禱雨等創世神話及歷史故事的集中發源地,極具傳說性、探險性,加之有蟒河、歷雲、崦山3個保護區生態自然資源,景色秀美,風光旖旎,生態優勢突出,其旅遊開發的價值更加凸顯。(鄭中天)
(責編:麻潞、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