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應是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

2020-12-13 山西頻道

明天出版社「老故事」系列叢書《愚公移山》封面局部 葉媛媛繪

從戰國時期的《列子·湯問》,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人民大力學習毛澤東同志的「老三篇」,再到現行的中小學生課文,一直在講述著「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就是說,在中國,「愚公移山」的故事流傳了好幾千年,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膾炙人口,激勵世人。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的神秘浪漫,與太行、王屋兩山的神聖,極易引發世人嚮往的衝動,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愚公的故鄉究竟在哪裡的考證與爭奪。

那麼,愚公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愚公故裡」究竟是指哪裡?

按照《列子·湯問》的描述,「愚公移山」所移之山,是太行、王屋二山。

太行、王屋二山在哪裡?當然是在山西,而且兩山正好在山西陽城相會,陽城就處在二山的環抱中。

眾所周知,晉之南,豫之北,是中華史前文明發展的核心區域。山西陽城,就正好位於這個核心區內。中國諸多創世神話傳說,如盤古開天闢地的銀河峽、女媧摶土造人的娃娃巖、后羿射日的待落嶺、女媧鍊石補天的鰲背山、愚公移山的石縫裡……等等最為經典的神話傳說,都聚集在陽城,並有實景與其相對應。

隨意舉其中一個神話傳說的例子。「二郎擔山趕太陽」是廣泛流傳於王屋山區陽城橫河一帶的民間故事,其中有兩個重要的神話元素:「擔山」和「逐日」。兩個神話元素後來又各自分立為兩個故事,即「誇娥氏移山」和「后羿射日」。在橫河一帶析城山周圍,既有「誇娥氏移山」的「誇娥峰」(「二郎」指的是誇娥氏派去移山的兩個兒子),當然也有「后羿射日」中的「待落嶺」。戰國時期,列禦寇(列子)在王屋山區走訪,在民間神話故事的基礎上,把「愚公移山」故事收錄到《列子·湯問》篇。

也就是說,陽城,正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應該是真正的愚公故裡。

《列子·湯問》和毛澤東著作都將愚公移山的發源地指向了陽城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最早見於《列子·湯問》,書中記載:「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故事以北山愚公作為主人公,而山西陽城正好處於太行、王屋二山的北面,河南濟源卻在兩山的南面,所以北山愚公要走出大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非移山就沒有出路。濟源到豫南不需移山,故此,愚公的故裡就必須是在陽城。所以,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的全國中學課本中《愚公移山》的注釋都標明「王屋山在山西省陽城縣西南」。這就更進一步證實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在陽城。

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的閉幕講話中指出:「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這篇以《愚公移山》為題的重要講話,收錄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黨的文獻》雜誌有齊榮晉寫的《愚公移山再讀》,文中深切回憶了毛澤東同志談愚公移山的故事。文中說,中共七大召開期間,毛澤東同志在不同場合至少講過3次愚公移山故事。據時任屯留中心縣委書記的高揚文回憶: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閉幕會上詳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中明確指出太行、王屋「在山西」。北山愚公「住在華北」的論述,更加說明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就在陽城,因為陽城在華北,濟源屬華中。

國家正式出版發行的地圖都標明陽城在太行、王屋二山的環抱中

隨便找兩份我國正式出版的地圖,就能說明問題。

從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山西省地貌圖》和星球地圖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的《山西省地形圖》可明確看出,王屋山並不是一個山頭,而是一組山脈,總面積約3400多平方公裡,橫跨陽城、濟源、垣曲、沁水4縣(市),山以河為界,東至陽城沁河,西至歷山混溝,南至濟源黃河,北至沁水梅河。主脈在陽城境內,主脊更是在陽城境內,主要由鰾山、雲蒙山、鰲背山、小尖山、析城山、五鬥峰等山峰組成。

查閱各個時期的地圖,可以明顯看出,河南濟源現在的「王屋山」,其原來的名字叫天台山,是後來才改稱「王屋山」的,約16平方公裡,只是王屋山系中的一座小山峰,實際上佔不到整個王屋山總面積的萬分之五。另外,從所有地圖上都可以明確地看出,只有陽城在太行、王屋兩山的環抱中,正是因為在環抱中沒有出路,才催生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陽城縣政協社科界委員、原縣誌辦主任王家勝說,他們查閱了幾十張不同年代由國家出版的地形地貌圖,上面都清晰地標註著王屋山在陽城境內的山脈走向,與民國以前有關典籍的記載也完全一致。

從愚公移山故事具體發生地看,陽城的石縫莊完全符合文章的環境表述

考古實踐證明,陽城南部山區是史前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而與愚公移山相關的各類神話傳說故事,千百年來在陽城當地百姓中口口相傳,流傳至今。陽城的「愚公移山」傳說也因此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陽城的石縫莊一帶,有著著名的「愚公谷」景觀體系,尚有黃堂辿、愚公洞、推倒山、大石門、小石門、盼子歸、積碴山、誇娥峰等,與《列子·湯問》記載的與愚公移山故事有關的實景相吻合,可以詮釋和承載「愚公移山」故事的全部內容。

愚公移山故事最早出自《列子·湯問》,陽城橫河一帶民間相傳,此系商湯到析城山禱雨時,夜宿黃堂辿(相傳此地為黃帝當年居住的地方),在此遇到了看廟老人,而老人正是陽城橫河鎮石縫莊人,老人向他講述其先祖移山的故事,由隨從整理記載。列子信奉道教,遍遊王屋諸山,聽到了這個故事,隨後便將其編入《列子·湯問》一篇。

雖然說濟源市王屋鎮現在有個愚公村,實際上,這個濟源市王屋鎮的「愚公村」,是1966年7月由當時的「陽臺大隊」改為「愚公大隊」的。同時,濟源的愚公村百姓背山而居,門前向南沃野平川,出門根本不需要移山。只有陽城的石縫莊處於大山合圍之中,出門就是大山。也就是說,愚公真正居住的村莊是陽城的石縫莊,而濟源的愚公村只不過是後來改名而來。

「愚公移山精神」需要代代傳承弘揚

自中共七大以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賦予了「愚公移山」深刻的精神內涵,從革命戰爭年代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愚公精神已經升華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融潤於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其精神內涵既有現實價值,又有歷史意義,更有長遠影響,這是其他任何名人、名山、名典所不具備的。

可以這樣說,「愚公移山精神」是破除山西地理上思想上雙重壁壘的法寶。一方面,山西外有黃河,內有太行、呂梁,堪稱表裡山河。這種險要的地理位置,給山西帶來了發展的阻礙。另一方面,對照發達省份,山西的發展觀念和思想解放程度也相對落後保守。這種地理上的阻隔與地域文化的內斂封閉,同樣是山西需要移走的「兩座大山」。而敢想敢幹、開放進取,正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所在。叫響叫亮「愚公移山精神」這一文化品牌,將其提升為新時代的山西精神,可以作為山西走出太行和呂梁、走向世界,走出封閉、走向開放,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動力引擎,煥發全省黨員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近年來,王屋山中的析城山已還原出「遠古崑崙」的本來面目,成為幾千年中華文明起源地,是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伏羲畫卦、商湯禱雨等創世神話及歷史故事的集中發源地,極具傳說性、探險性,加之有蟒河、歷雲、崦山3個保護區生態自然資源,景色秀美,風光旖旎,生態優勢突出,其旅遊開發的價值更加凸顯。(鄭中天)

(責編:麻潞、常慧忠)

相關焦點

  • 這裡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不過和另一個城市共享一個景點
    01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大家還記得《愚公移山》這篇典故嗎?開頭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在濟源,不僅有愚公移山的雕像,還有愚公雕塑,這個城市到處播撒著愚公移山的艱苦奮鬥精神的種子。
  • 關於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怎樣編寫出來的答網友問?
    關於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怎樣編寫出來的答網友問?最近有毛力爭等網友問我:愚公移山的故事發生在濟源,可山西陽城人說在陽城。你怎麼看?
  • 吳曉東 | 愚公移山故事「誇蛾氏」考
    前人對《愚公移山》已經做過不少的探討,有的論文討論了故事的來源問題,範子燁在《「愚公移山」移自哪裡?》認為愚公移山故事與佛經《佛說力士移山經》中的情節有相似之處,當來源於此,並認為《列子》是一部偽書,成書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後很晚的晉代,不是先秦文獻。《佛說力士移山經》確實有較為相似的情節,說有五百大力士想搬走擋路的大山,沒有成功,後來釋迦世尊幫他們把山挪走了。
  • 《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原來是位於河南、山西交界處的這座山
    我想每個人的都在知道《愚公移山》這個小的寓言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懂得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同時在這個故事中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仔細去研讀這個故事,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才發現愚公移山故事的來源,就是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等市縣間的王屋山。
  • 《愚公移山》故事中的道教哲理
    其中我們昨天提到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愚公移山」,昨天小編留了一個懸念,讓大家再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到底講的是什麼?是我們所認為的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思考呢,去站在我們道教的角度去思考我們道教典籍中的經典以及寓意呢?    好了,話不多說,今天我就給大家聊一聊這個「愚公移山」故事背後的故事吧。
  • 愚公移山(中國傳統故事)
    點評:《愚公移山》是一篇古老的神話色彩比較濃厚的民間寓言,最早記載於《列子·湯問》。這裡發表的是白話譯文。《愚公移山》的故事,闡明了一個真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依靠群眾,大家齊心合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愚公移山精神,貴在持之以恆。它同夸父追日、精衛填海、鐵杵磨成針一樣,都是傳統的中國精神。
  • 愚公移山的故事廣為人知,卻沒人知道,它其實與《山海經》有關係
    不過有趣的是,在編者對《山海經》進行研究時,偶然發現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居然與《山海經》存在著極大的關聯,這篇文章便是《愚公移山》。《列子·湯問》記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 陽城2020年十大熱點事件
    ,發展之門,換來了陽城經濟社會發展的累累碩果。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令人動容、淚目的故事。琺華脫胎於琉璃,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陶瓷裝飾技法和彩釉器,被譽為「山西三寶」之一,而晉城陽城、高平一帶正是這一寶貴技藝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陽城琉璃甲天下,琉璃、琺華的重要傳承人後則腰喬氏,其先祖為「唐三彩」匠人。世界幾大知名博物館中均收藏有陽城琺華器。
  • 席慕蓉:《愚公移山》應移出語文教材,她的觀點我反對
    這是三十多年前我在初中學習過的課文《愚公移山》中的句子,現在這篇課文我還能背下來。這篇課文至今仍然選編在初中語文教材之中。這兩天看到著名散文家、詩人席慕蓉就《愚公移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愚公移山》應該移出課本。席慕蓉認為,當今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不能夠是以改變為主,而應該以適應為主,應該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 兒童英語故事:愚公移山(雙語)
    愚公移山 (How Yu Gong Moved Away Two High Mountains)   There were two high mountains between Jizhou in the south and Heyang in the north.
  • 《精衛填海》與《愚公移山》
    《精衛填海》與《愚公移山》——聽周曉霞《精衛填海》有感《精衛填海》是小學四年級的小文言文,只有兩句話。
  • 文言文每日一讀:《愚公移山》
    全書共130餘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寓言。如《杞人憂天》《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等,含義深刻,形象鮮明,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愚公移山》的主題是什麼?這裡需要談一談。首先要談的是,毛主席1945年6月1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致閉幕詞時曾引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全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影響很大,也就成了此文的主題。
  • 我們對愚公移山的理解都錯了
    故事的名字叫《愚公移山》。說,很久以前,愚公家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太行,一座王屋。太行山又名王母山,王屋山也是王母旗下全真教的聖山,因此愚公每天睜開眼,王母的雙峰就暴露在自己眼前,高聳,挺拔。愚公每天盯著雙峰,心有餘卻力不足,畢竟司機已老。
  • 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的闡釋與升華
    在紀念毛澤東主席《愚公移山》發表75周年之際,撫今追昔,更加體悟到毛澤東主席對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期許和蘊意,更加體悟到愚公移山精神的雋永價值。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講述的是古代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懲於大山阻擋出入之迂,篳路藍縷,劈山開路,子孫相繼、久久功成的故事。列子把「愚」與「公」組合在一起,反映了他本人「愚公不愚」的價值取向和對愚公式人物的讚譽。
  • 走進愚公移山幹部學院——讓愚公移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在位於濟源王屋山腳下的五指河畔,坐落著一座以傳承中國共產黨人「愚公移山 改造中國」精神澆築出來的愚公移山幹部學院新校區。自5月18日愚公移山幹部學院新校區正式揭牌投用以來,該院立足打造精品課程、提升教學質量,創新了教學方式,7月15日和18日,「愚公移山幹部學院智慧講堂」、格局屏天下·濟源企業家學院在該院相繼開播,標誌著該院創新教學走向新的開端。
  • 《新愚公移山》「新」在哪裡?
    新角色助推劇情 新思路移走成見《新愚公移山》「新」在哪裡?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9月10日,上海出品的動畫電影《新愚公移山》將正式上映。相比眾所周知的那則寓言故事,《新愚公移山》除了肯定「愚公」的精神之外,更主要表現「移眼前山易,移心中山難」,故事的解決也從子子孫孫不停挖山變成子子孫孫不斷創新。跟傳統故事不同,該片的主角並不只有愚公一個人,還有愚公的兒子。
  • 《新愚公移山》——很驚喜,故事很順,畫面和音樂都不錯
    影片《新愚公移山》通過一個少年的視角講述了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愚公移山的故事。這部動畫電影,不單單是和小孩子看,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看到一些深層的感悟,其中包括了親情的偉大,友情的可貴,以及對不公的憤憤不平。
  • 睡前故事 | 第七夜 愚公移山
    「麥傑克睡前故事有的是關於滑稽的小動物,有的是關於糊塗的小精靈,還有的是關於聰明可愛的小朋友……這些趣味十足的故事都是改編自中國傳統經典故事,包含耳熟能詳的中國成語故事和民間傳說,它呈現給小朋友們玄妙奇幻的童話世界。」「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的互動小問題,調動小朋友一起參與到故事中,幫助故事裡的人物出主意、想辦法。
  • 高186釐米,重5000斤,68歲老人把愚公移山故事「搬」上彩色巨硯
    六月,濟源第四個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全民在傳承與弘揚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也是在這一天軹城鎮北孫村張書碧的家中彩色巨硯《愚公移山》終於雕刻而成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68歲的張書碧將愚公移山的故事「搬」上了彩色巨硯。不是偶然,他一次次雕刻愚公移山,不僅是用自己的方式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更希望把「天壇盤古硯」推廣給更多的人,從而進一步推動濟源硯產業的發展。
  • 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環境十分優美,你知道是哪裡嗎?
    這就是濟源「愚公移山」的故事。濟源市是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河南省黃河以北,因為是濟水的發源地而得名。濟源市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脈,中部多為巖層。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上古時期夏朝故都是濟源。1970年,屬於河南省新鄉地區。1986年劃歸焦作市,1997年由河南省政府直接領導,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