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故事中的道教哲理

2021-02-07 飛龍頂道觀

    昨天我們提到了我們道教裡程碑中重要的一位人物——列子以及他的傳世著作《衝虛真經》。其中我們昨天提到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愚公移山」,昨天小編留了一個懸念,讓大家再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到底講的是什麼?是我們所認為的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思考呢,去站在我們道教的角度去思考我們道教典籍中的經典以及寓意呢?

    好了,話不多說,今天我就給大家聊一聊這個「愚公移山」故事背後的故事吧。

    首先來說,我們長久以來對「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有著非常大的誤解。在此之前我們是如何解讀這個故事的呢?我總結一下啊,大概有這樣的說法:第一個堅定地信心和頑強的毅力,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鍥而不捨,就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第二個,兩座大山代表了大自然給了人巨大的壓迫,也代表了封建兩座大山,這個故事反應了勞動人民戰勝自然、戰勝壓迫的雄偉氣魄,只要我們努力,人定勝天;當然,諸如愚公是為了自己利益、經濟利益,不惜破壞大自然、破壞生態環境這樣的無稽見解就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了。

    諸如以上的介紹真的是太對,也層出不窮,給「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披上了非常奇怪的符號。那麼這些解釋行不行?其實啊,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文學作品,大家都可以通過任何角度來詮釋自己的認知和觀點。只不過有些解釋確實非常的牽強附會。

    比如,第一種解釋啊,講啊只要通過努力,鍥而不捨就能獲取成功。但是原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愚公」到底有沒有把山給挖平?沒有!是天神的幫助,才把兩座大山給移走的。所以啊,鍥而不捨就能成功,這個解釋是不成立的。

    那麼,改變自然,戰勝自然這個觀點成立不呢?首先,我們要確定的是「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是出自我們道教經典,那麼我們就應站在道教的角度和基本哲學思想上考慮,我們道教講究的是什麼?「道法自然」,順應自然,所以說,絕對不可能是說讓你去對抗自然,更不能是告訴你「人定勝天」。

    所以說,我們要理解一篇文章的本意,一定要結合整部經典的整體意境,所謂整體意境不是單指這篇文章本身,而是包括整部作品要傳達的思想,作者本人所代表的學派的思想。這樣我們才能從深層次把我作品的原意,而不是斷章取義,盲人摸象。

    因此要真正理解「愚公移山」所要傳達的意思,就要從道教的本質思想去理解。

    我們首先看「愚公移山」的開始,「兩座大山擋住了愚公的出行,愚公覺得非常不便利,於是乎就召集全家人開了一個會,說道,我們全力剷除這兩座大山,好嗎?」眾人聽完後是什麼反應呢?四個字——「雜然相許」!也就是,七嘴八舌都同意了。你看這個過程有個非常典型的特點,就是非常簡單,讓我們感覺道「愚公」一家人也太草率了吧。做這麼大的一件事情,什麼論證也沒有,什麼分析也沒有,就你一句話大家都同意了呢?因此啊,這個時候,「愚公」的老婆估摸也看出問題了,於是就提出了質疑「就憑你們這點力氣,怎麼可能做到呢」,並且她提出了一個很關鍵的一點,「你們挖出的這些石頭和泥土怎麼辦?」結果,大家卻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我們看這個過程啊,他們挖山本來就非常不容易了,他們這種丟土倒垃圾的方式更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就這麼一個面對妻子的質疑,以及兩個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大家沒有多想,第二天就開始挖山了。

    我們回頭來去看啊,做這麼大的事情,沒有論證,沒有研究,沒有寫什麼可行性分析報告,僅僅只是心中起心動念,想做就去做了。這是什麼?這就是我們「道」的本質,順其自然,順應本性。「愚公」在做事情之前沒有經過太多的考慮,沒有任何的雜念,不去考慮能不能完成,也不考慮最終是否能成功,沒有想過不成功會怎麼辦,更沒有想過感動上蒼 ,讓神來幫忙。「愚公」一家僅僅是隨著自己的本心做事,至於結果如何,沒有太多的考慮。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我們在做一個事情之前,往往考慮太多的問題。誰去做?怎麼做?能不能做?這個就和「愚公」的老婆是一樣的,在做事之前,就給自己融入了太多的雜念,設了太多的障礙,反而偏離了自己的本心。

    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愚公」和「愚公」的老婆是一個對比。「愚公」的老婆考慮問題很複雜,而且摻雜了過多的私信雜念。而「愚公」本人想問題和簡單,只遵循自己的本心。當然我們要注意的是,順義本心,順義本性,不是說做什麼事情都不考慮,並不是說在做什麼事情都不分析。 順應本心首先要返璞歸真,沒有私心沒有雜念,做到致虛極、守靜篤,這樣真正的本心才會顯露。你作為人,萬物之靈的天性才會出現。這個時候你再順應這個天性去做,才叫做順應本心,這個才是符合自然之道。而不是說想怎麼怎麼幹,就怎麼幹,任性而為。


    敬請關注我們的後續,明天我們接著講後邊的故事。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福生無量天尊。


▲   正文內容結束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溫  馨  提  示

▷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勸善戒惡,功德無量

▷  飛龍頂道觀管委會辦公室:15617516633

▷  飛龍頂道觀新媒體辦公室:15638501999

▷  修行交流,聯繫微信:zhengyidaosanming(正一道三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相關焦點

  • 陽城應是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
    戰國時期,列禦寇(列子)在王屋山區走訪,在民間神話故事的基礎上,把「愚公移山」故事收錄到《列子·湯問》篇。 也就是說,陽城,正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應該是真正的愚公故裡。 《列子·湯問》和毛澤東著作都將愚公移山的發源地指向了陽城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最早見於《列子·湯問》,書中記載:「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 《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原來是位於河南、山西交界處的這座山
    我想每個人的都在知道《愚公移山》這個小的寓言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懂得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同時在這個故事中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仔細去研讀這個故事,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才發現愚公移山故事的來源,就是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等市縣間的王屋山。
  • 關於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怎樣編寫出來的答網友問?
    關於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怎樣編寫出來的答網友問?最近有毛力爭等網友問我:愚公移山的故事發生在濟源,可山西陽城人說在陽城。你怎麼看?
  • 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環境十分優美,你知道是哪裡嗎?
    這就是濟源「愚公移山」的故事。濟源市是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河南省黃河以北,因為是濟水的發源地而得名。濟源市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脈,中部多為巖層。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上古時期夏朝故都是濟源。1970年,屬於河南省新鄉地區。1986年劃歸焦作市,1997年由河南省政府直接領導,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
  • 吳曉東 | 愚公移山故事「誇蛾氏」考
    前人對《愚公移山》已經做過不少的探討,有的論文討論了故事的來源問題,範子燁在《「愚公移山」移自哪裡?》認為愚公移山故事與佛經《佛說力士移山經》中的情節有相似之處,當來源於此,並認為《列子》是一部偽書,成書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後很晚的晉代,不是先秦文獻。《佛說力士移山經》確實有較為相似的情節,說有五百大力士想搬走擋路的大山,沒有成功,後來釋迦世尊幫他們把山挪走了。
  • 愚公移山(中國傳統故事)
    於是,愚公就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3個人,鑿石頭,挖土塊,用畚箕和籮筐把泥土石塊運到渤海邊上去。他的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一個遺腹子,才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來幫忙。他們從冬天到夏天,才能往返運一次。點評:《愚公移山》是一篇古老的神話色彩比較濃厚的民間寓言,最早記載於《列子·湯問》。這裡發表的是白話譯文。《愚公移山》的故事,闡明了一個真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依靠群眾,大家齊心合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愚公移山精神,貴在持之以恆。它同夸父追日、精衛填海、鐵杵磨成針一樣,都是傳統的中國精神。
  • 這裡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不過和另一個城市共享一個景點
    01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大家還記得《愚公移山》這篇典故嗎?開頭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王屋山就坐落在河南濟源市,現在也是一個有名的4A級景區,那裡四季分明,景色宜人,也是道教聖地,在王屋山,有一顆千年銀杏樹,有「中國植物活化石」的美稱。據說,這棵銀杏樹自西漢時所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怎麼,還沒成精嗎?
  • 河南濟源王屋山被稱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遊客:那武當山呢?
    河南濟源王屋山被稱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遊客:那武當山呢?誰都聽說過「愚公移山」的故事,你知道《愚公移山》的舞臺在哪裡嗎?原來,「愚公移山」的故事發生在河南省濟源市的「王屋山」,這裡也是濟源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之一,來濟源的遊客需要打卡。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講了什麼?
    因其崇信道教,乃下詔立通道觀,設學士,選著名道士、僧人百二十人到通道觀研究《老子》《莊子》《周易》。又令道士王延校理三洞經圖,撰《珠囊經目》。又據《續高僧傳·釋彥琮傳》稱,建德六年亡齊後,宇文邕在通道觀道士的幫助下,"自纘道書,號《無上秘要》"。《無上秘要》在魏晉南北朝眾多道書中堪稱巨帙,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是研究魏晉南北朝道教和道經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也是校勘早期道書的重要依據。
  • 一句經典的人生格言,說透了人生哲理,盲目的堅持到底有沒有必要
    還有這樣一句人生哲理,說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還有一個有哲理的故事就愚公移山的這個故事。那麼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堅持有沒有這個必要,和大家聊聊,堅持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愚公移山咱們先來說一下愚公移山,愚公移山這個詞語典故,看似是,只要我們堅持了,就一定可以取得勝利,我認為並不是這樣,可能有人會說,愚公移山所說明的道理,不就是說,我們做事情的時候,
  • 《精衛填海》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學八年級的文言文,好多句話,比小學的長多了。教小學的《精衛填海》,老師想不到《愚公移山》,那些編寫教輔的人員也不會放過。事實,真的沒有放過。當然,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把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讀,四年級學生一定會知道怎麼回事。周曉霞老師,我心目中,小學文言文上得最好的老師,課堂上也用了。
  • 兒童英語故事:愚公移山(雙語)
    愚公移山 (How Yu Gong Moved Away Two High Mountains)   There were two high mountains between Jizhou in the south and Heyang in the north.
  • 愚公移山的故事廣為人知,卻沒人知道,它其實與《山海經》有關係
    《山海經》一書的出現對後世影響極大,在這部古代經典書籍中,共記載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巫醫,祭祀,神話等內容,尤其是其中對礦物的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相關文獻記載。此處引用雖長,但是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以來,愚公移山的故事都十分勵志,不過在大多數人看來,《愚公移山》無非是一個寓言故事,對人能起到教育作用,卻是作者臆想出來的段子。可是如果細細品之,便能從中發現不少關鍵的問題。
  • 《新愚公移山》「新」在哪裡?
    新角色助推劇情 新思路移走成見《新愚公移山》「新」在哪裡?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9月10日,上海出品的動畫電影《新愚公移山》將正式上映。相比眾所周知的那則寓言故事,《新愚公移山》除了肯定「愚公」的精神之外,更主要表現「移眼前山易,移心中山難」,故事的解決也從子子孫孫不停挖山變成子子孫孫不斷創新。跟傳統故事不同,該片的主角並不只有愚公一個人,還有愚公的兒子。
  • 《新愚公移山》——很驚喜,故事很順,畫面和音樂都不錯
    影片《新愚公移山》通過一個少年的視角講述了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愚公移山的故事。這部動畫電影,不單單是和小孩子看,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看到一些深層的感悟,其中包括了親情的偉大,友情的可貴,以及對不公的憤憤不平。
  • 走進愚公移山幹部學院——讓愚公移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在位於濟源王屋山腳下的五指河畔,坐落著一座以傳承中國共產黨人「愚公移山 改造中國」精神澆築出來的愚公移山幹部學院新校區。自5月18日愚公移山幹部學院新校區正式揭牌投用以來,該院立足打造精品課程、提升教學質量,創新了教學方式,7月15日和18日,「愚公移山幹部學院智慧講堂」、格局屏天下·濟源企業家學院在該院相繼開播,標誌著該院創新教學走向新的開端。
  • 睡前故事 | 第七夜 愚公移山
    「麥傑克睡前故事有的是關於滑稽的小動物,有的是關於糊塗的小精靈,還有的是關於聰明可愛的小朋友……這些趣味十足的故事都是改編自中國傳統經典故事,包含耳熟能詳的中國成語故事和民間傳說,它呈現給小朋友們玄妙奇幻的童話世界。」「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的互動小問題,調動小朋友一起參與到故事中,幫助故事裡的人物出主意、想辦法。
  • 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的闡釋與升華
    愚公移山精神發軔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賡續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她從中國古代典籍中走來。從列子《湯問》篇開始,散記於之後歷代的文章、尺牘、奏章之中,承載著文人墨客對世事人生艱辛的詠嘆和對鍥而不捨、有志竟成的闡發。她從近代「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走來。
  • 我們對愚公移山的理解都錯了
    讀了這個故事的人,內心的小宇宙似乎都要爆發,緊握的拳頭似乎快要骨裂,大腦皮層上飛過的全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字樣的彈幕。從此,和鐵杵磨成針的老奶奶一樣,愚公公成為信念與毅力的化身。信念和毅力,是我們所有人大腦中愚公移山的寓意。
  • 高186釐米,重5000斤,68歲老人把愚公移山故事「搬」上彩色巨硯
    六月,濟源第四個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全民在傳承與弘揚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也是在這一天軹城鎮北孫村張書碧的家中彩色巨硯《愚公移山》終於雕刻而成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68歲的張書碧將愚公移山的故事「搬」上了彩色巨硯。不是偶然,他一次次雕刻愚公移山,不僅是用自己的方式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更希望把「天壇盤古硯」推廣給更多的人,從而進一步推動濟源硯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