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愚公移山》應移出語文教材,她的觀點我反對

2021-02-19 傑傑愛說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這是三十多年前我在初中學習過的課文《愚公移山》中的句子,現在這篇課文我還能背下來。這篇課文至今仍然選編在初中語文教材之中。

這兩天看到著名散文家、詩人席慕蓉就《愚公移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愚公移山》應該移出課本。

席慕蓉認為,當今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不能夠是以改變為主,而應該以適應為主,應該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是《愚公移山》透露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如果學習愚公改造環境的行為,這樣下去人類最終會自食苦果。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於《列子·湯問》。文章講述了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住了一家人通向世界的道路。為了走出大山,愚公帶領家人堅持挖土移山。而他的鄰居智叟對於愚公的舉動大加嘲諷,認為愚公太傻,他的做法是愚笨的。最終,愚公堅定不移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於是天帝讓兩位天神移開了大山。

從文言文的角度來看,學習《愚公移山》,有助於學生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從文章所蘊含的寓意來看,愚公這一形象,寄寓了我國的古代勞動人民迎難而上、不畏艱險、持之以恆、頑強拼搏、爭取勝利的偉大精神。

從古到今,我國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民族脊梁,不但繼承了這種「愚公精神」,而且把這種精神予以發揚光大。尤其是現當代,正是因為弘揚了這種偉大的「愚公精神」如果沒有這種堅持精神,才造出了兩彈一星,袁隆平院士才改良出了雜交水稻,中國才能從短短幾十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

我不否定席慕蓉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人類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不應該是違背自然規律,甚至於破壞自然,而應該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但是我們認識事物,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孩子們從《愚公移山》這篇課文中,應該學習這種迎難而上、不畏艱險、持之以恆、頑強拼搏、爭取勝利的「愚公精神」,在情緒上受到感染,在精神上受到鼓舞,艱苦奮鬥,頑強拼搏,持之以恆,好好學習,爭取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

總而言之,《愚公移山》作為一篇課文,自然是有可學之處,所以它才會選編進語文教材中,成為學生閱讀背誦的經典名篇。

席慕蓉認為《愚公移山》應移出語文教材的觀點,我是堅決反對的。

相關焦點

  • 席慕蓉:《愚公移山》很可怕,應當移出教科書,她的理由是什麼?
    可關於《愚公移山》的質疑之聲,卻還是一直都沒有消除。但是在2017年,畫家席慕蓉從另一個方面,反對將《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放在課文之中。這一方面,來源於環境保護,來源於地球。
  • 席慕蓉直言:《愚公移山》應當移出教科書,她的理由說得過去嗎?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寓言故事數不勝數,然而這個故事你一定聽說過,它就是《愚公移山》。一句「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在現在看來卻有一些爭議。直到現在不少辯論賽的辯題還會圍繞著愚公移山的問題。故事的結局是,天上的玉帝和王母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便派來了誇娥氏的兩個孩子,將這兩座大山搬走了。所以愚公到底是真的「愚」還是「大智若愚」,值得我們深思。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關於愚公移山的質疑的聲音一直都沒有消除。
  • 成都七中2021屆高三一模語文作文深度解析|結尾附高清原卷
    #成都七中#成都七中2021屆高三一模語文已經結束,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語文作文。但現在人們對「愚公移山」意義和價值出現了不同的觀點:詩人席慕蓉說,應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遇到山就覺得它擋了自己的路的行為,顯然是不環保的。北大教授金克木先生說,「愚公移山」是神把山搬到別處去堵別人的大門而已。我國哲學史學家嚴北溟先生提到:「愚公移山原意在於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應像愚公那樣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
  • 《愚公移山》-試講稿-初中語文
    我是初中語文組三號考生。今天我試講的題目是《愚公移山》,下面開始我的試講。上課!同學們,請坐!導入: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愚公移山》。大家讀了幾遍課文了?五六遍?七八遍?有嗎?生:他應該是來反駁河曲智叟的觀點。師:笑著反駁別人的觀點,這個「笑」是怎樣的「笑」?生:這個「笑」也是「嘲笑」。他是嘲笑河曲智叟的頑固。師:你把愚公的境界想得有點低了。你嘲笑我,我也嘲笑你?我們可不可以把愚公的境界想得高一些?
  • 從臺灣到內蒙,從家族到民族:我們怎樣誤讀了席慕蓉?
    採寫 | 傅適野編輯 | 黃月「太沒出息了我,還沒開始說就先哭了一場!」坐在沙發上的席慕蓉把眼鏡微微下拉,手指探進眼窩,擦掉打轉的眼淚。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這個動作她重複了五次。很多人知道席慕蓉,是在中學語文課本上。
  • 《狼牙山五壯士》被移出教材,明星編入教材,專家的解釋令人憤慨
    ——《朝中措·襄陽古道灞陵橋》狼牙山五壯士的壯烈犧牲的故事不知感動了多少人,他們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但是現在這段故事竟悄然被移出了課本,專家的解釋令人唏噓。在漫長的抗爭史中,我國湧現出了許多革命英雄,正是因為這些甘願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士一直在前線衝鋒陷陣,才換來了革命的勝利。
  • 初中語文教材教法:談語文"探究式學習"之應
    初中語文教材教法:談語文"探究式學習"之應 http://www.hteacher.net2011-09-01 14:39教師網[您的教師考試網]
  • 席慕蓉:內蒙古是我的土地 臺灣給我溫暖
    對於長於臺灣,創作出諸多優秀作品的著名蒙古族詩人席慕蓉而言,蒙古高原已成為古稀之年的她繞不開的回憶。  近日,她再一次踏進內蒙古草原。這一次,她除了為當地師生做一場講座,還將參加成吉思汗陵舉辦的春季祭祀大典。  21日下午,在內蒙古師範大學作題為《詩與原鄉》講座時,她數度哽咽。「因為我回到自己的家鄉了,放鬆了。」
  • 文言文每日一讀:《愚公移山》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於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裡?」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 語文教材修訂:"我愛學語文"取代"我愛上學"(圖)
    語文教材修訂:"我愛學語文"取代"我愛上學"(圖)   教材修訂的評論聲  語文教育出版社不僅將歌曲《蝸牛》納入三年級語文教材的延伸閱讀,還做了其他一些有意思的變化。例如,一年級語文的導學部分用《我愛學語文》取代了原來的《我愛上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歌曲《天路》以詩歌的形式入選教材等。
  • 席慕蓉新書憶故鄉:大自然是原文,我是翻譯
    《我給記憶命名》是臺灣詩人席慕蓉的一本回憶之書,從她年輕時的日記中摘取人生諸多時刻。近日,席慕蓉來京,就這本新書接受記者專訪。席慕蓉以一顆詩心感性地捕捉周遭一切,回憶童年、父親,她落淚不止;談論故土、友情,她一往情深。童心不老,76歲的席慕蓉如同一個美好的小女孩一樣,敏感、知性、坦然。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複習《愚公移山》
    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智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文中列舉的論據是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來駁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駁的方式是駁論據;其結果是河曲智叟亡以應。
  • 《精衛填海》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學八年級的文言文,好多句話,比小學的長多了。教小學的《精衛填海》,老師想不到《愚公移山》,那些編寫教輔的人員也不會放過。事實,真的沒有放過。當然,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把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讀,四年級學生一定會知道怎麼回事。周曉霞老師,我心目中,小學文言文上得最好的老師,課堂上也用了。
  • 《孔雀東南飛》為什麼被移出教材?專家:三觀不正
    近些年來教材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語文了,很多經典篇目都被刪除了,史記中的《陳涉世家》、杜甫的《石壕吏》、陳壽的《隆中對》等等。最令網友難以接受的是「樂府雙璧」之一的《孔雀東南飛》也被刪除了。《孔雀東南飛》是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代表著樂府詩的巔峰。
  • 部編語文《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耳聽江濤的《愚公移山》,想想這是怎樣的一段傳奇佳話?我們的心中有怎樣的感嘆?請隨我走進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書課題)二、自主預習1.作者介紹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 《黃繼光》被移出教材,卻增加西方虛構故事,專家的理由令人憤慨
    有關中國古代的內容我們會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時而隨著木蘭替父從軍奔戰沙場,時而又跟隨曹操站在碣石上欣賞滄海的壯觀,又時而跟隨詩仙李白於月下獨酌抒發內心的豪情壯志,又時常乘坐時光機來到宋朝的市井街巷聽柳永的詞、去元朝跟馬致遠一同感受秋的蕭瑟荒涼,亦或是來到清代同賈寶玉一同夢遊太虛幻景。
  • 新《歷史》教材講述釣魚島、南海諸島歷史淵源,語文教材先學漢字...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8日訊 (記者 佘穎)根據中央要求,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9月1日啟用,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將使用統編教材。  據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介紹,根據中央對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2018年教材將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為此,教育部門將建立健全國家級、地市級、縣級三級培訓體系,分層實施,3年完成三科教師全員培訓,增強教師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
  • 【70語文專題】顧振彪:新中國70年中學語文教材建設的反思
    直到20世紀末的語文教育大討論中,實用文統治教材的現象,才激起一些學者的強烈反對。王富仁先生大聲疾呼,語文教育的目的是情感的培養,情感屬於審美的範圍,語文教材毫無疑問應以文學作品為主;學生的說明議論能力應由其他學科培養,現在語文教材中非文學類課文太多 3。「文學派」一時似乎處於上風。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選文也紛紛增加,但這又引起的「實用派」的憂慮:會不會影響實用語文能力的培養?
  • 席慕蓉回「原鄉」讀詩:感恩蒙古族血脈
    19日下午,席慕蓉回到「原鄉」內蒙古自治區,在呼和浩特舉辦詩歌分享會,通過朗誦《我摺疊著我的愛》《狂風沙》《問答題》等六首詩歌,席慕蓉講述了創作歷程,追憶了父親和母親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以及蒙古族血脈對她一生的影響。  「風沙的來處有一個名字,兒啊那就是你的故鄉。長城外草原千裡萬裡,母親說兒啊名字只有一個記憶。」僅念了《狂風沙》的開頭兩句,席慕蓉已流下了眼淚。
  • 記者被「移出群聊」 輿情素養應成為地方幹部的必修課
    「一個小包間最高收費是兩小時1580元,僅提供一壺茶和兩份甜點」,11月12日,《齊魯晚報》刊發報導反映濟南部分公園內餐館價格偏高問題後,當事記者被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工作人員移出媒體群,後者還表示,「監督是正常的,但我也有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