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直言:《愚公移山》應當移出教科書,她的理由說得過去嗎?

2020-12-17 史書雲海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寓言故事數不勝數,然而這個故事你一定聽說過,它就是《愚公移山》。一句「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在現在看來卻有一些爭議。

愚公移山

這則寓言講述的是一位已經年近九十歲的愚公和他的家人,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兩個山的後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十分不方便,就連打水,都要翻過山才有水源。為了使生活條件更加便利,愚公一家決定在這兩山之間,開闢一條道路。

愚公的鄰居智叟看到了愚公一家這樣的舉動之後,感覺愚公特別的自不量力,譏笑說愚公這個想法至死也不會成功。愚公面對這樣的嘲諷便說出了上面那句話「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一直流傳下來。而愚公的子孫們也滿口答應父親的遺願,真的一代一代把移山的工作繼續做了下去。

移山的舉動到底正確與否

這個寓言故事廣為流傳之後,關於愚公到底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一直成為了大眾爭論的一個焦點。直到現在不少辯論賽的辯題還會圍繞著愚公移山的問題。

故事的結局是,天上的玉帝和王母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便派來了誇娥氏的兩個孩子,將這兩座大山搬走了。所以愚公到底是真的「愚」還是「大智若愚」,值得我們深思。

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關於愚公移山的質疑的聲音一直都沒有消除。2017年,南開大學舉辦了一個活動,邀請到了著名詩人席慕蓉,在演講的過程中,席慕蓉突然跑題問到在場的學生,在現在的語文教材中是否有這一則寓言故事,當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席慕蓉表示震驚並反對。

從現在的角度來講,席慕蓉反對將愚公移山納入到我們教材的課本中,這一觀點來自於我們當代的熱點話題,就是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關於這點,席慕蓉的回答是: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被貪婪所佔據,那麼文明最後的歸宿便是非常可怕的。對於生態環境來說,我們現在過度開採煤礦就是對地球的不退讓。

席慕蓉認為,愚公的想法過於偏執,因為愚公僅僅因為門前有兩座大山,就一定要移走。即使自己去世之後,也要讓自己的子子孫孫完成自己的遺願。對於我們現在生活的生態文明來說,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們對地球的退後和讓步意識,才能夠真正的做到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可持續性發展。

而當網友聽到席慕蓉這個觀點之後,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對的觀點。畢竟關於文學難免會被人爭論。自古以來,無論是文章還是文人都有「文無第一」這個說法。

結語

直到現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依然還在我們的課本之中,關於這個故事到底適不適合孩子去學習閱讀,還要從很多方面去考慮和權衡。

但我們要學習的是故事裡的愚公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也要有愚公這種面對困難的勇氣。

本文由史書雲海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席慕蓉:《愚公移山》很可怕,應當移出教科書,她的理由是什麼?
    2017年5月12日,南開大學舉辦了一個活動,席慕蓉應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邀請,在這裡上臺演講「隱性的價值」。她要講的這種價值,是人們往往都看不見的價值。而當問答環節有一位本科生請教席慕蓉,在生態拯救環節之中是價值的作用更大一點還是技術的作用更大一點的時候。
  • 席慕蓉:《愚公移山》應移出語文教材,她的觀點我反對
    這是三十多年前我在初中學習過的課文《愚公移山》中的句子,現在這篇課文我還能背下來。這篇課文至今仍然選編在初中語文教材之中。這兩天看到著名散文家、詩人席慕蓉就《愚公移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愚公移山》應該移出課本。席慕蓉認為,當今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不能夠是以改變為主,而應該以適應為主,應該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 《愚公移山》移除教科書?不要拿客觀科學的尺子來衡量文化作品
    《愚公移山》就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篇,相信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因為《愚公移山》曾作為重點課文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當中但是有學者建議將《愚公移山》移除教材,這又是為何呢?前因與後果——《愚公移山》移除教材的理由《愚公移山》是由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列子創作的,講述了愚公因為屋前的兩座大山擋住了出行的道路,給大家的生活帶來極大的麻煩,而立志要移走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的故事。
  • 席慕蓉經典語錄句子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裡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長大了以後,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剎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席慕蓉《無怨的青春》2.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時光的涵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這世間並沒有分離與衰老的命運,只有肯愛與不肯去愛的心。
  • 魯迅文章被移出教科書,不一定是好事,青少年需要擺脫「冷氣」
    就比如,魯迅的一些文章被陸續移出教科書的現象。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熱潮。相比郭沫若、蒲松齡等人的文章被移出教科書所獲得的關注度相比,魯迅文章被移出的關注度顯然要高得許多。魯迅的文章為什麼會被逐漸移出教科書那麼為什麼魯迅的文章會被逐漸移出教科書,現在語文課文中魯迅文章的數量越來越少。這一舉措是出於什麼原因呢?首先,魯迅的文章較為晦澀難懂。而學生們年齡還小,可以說沒有什麼社會履歷。
  • 席慕蓉:內蒙古是我的土地 臺灣給我溫暖
    「在暗綠褐紅又閃著金芒的林木深處/一隻小鹿聽見了什么正驚惶地回頭/眼眸清澈的幼獸何等憂懼而又警醒/恍如我們曾經見過的彼此的青春」  席慕蓉告訴大家,這是她當年在鄂爾多斯草原看到一把3000多年前製造的青銅刀時的靈感。「刀柄上有一頭小鹿正在回頭看。我想要說,青銅器也可以是匈奴民族的青春吧。此前我曾見過蒙古高原的小鹿,它不知道該不該躲,也不知道你是不是它的敵人。」
  • 席慕蓉回「原鄉」讀詩:感恩蒙古族血脈
    祖籍地為內蒙古的席慕蓉長於臺灣,後出國求學。席慕蓉的父親和母親都是蒙古族,在她的記憶深處,5歲之前還會說蒙語,會唱蒙古歌,聽父母說著家鄉的美好。但進入學校直至社會之後,「家裡」的感覺在「外面」得不到支持,這令她充滿矛盾。圖為詩歌分享會現場。
  • 從臺灣到內蒙,從家族到民族:我們怎樣誤讀了席慕蓉?
    她被塑造成一位細膩敏感的抒情詩人,擅用優美的詞句闡釋和表達愛。她也被解讀成了情深意切的思鄉者,在海峽對岸持久凝望故鄉。1980年,席慕蓉曾創作過一首現代詩《一棵開花的樹》,這首詩後來被選入大學語文教科書。有人把這首詩和鄭愁予的《錯誤》相對照,認為《一棵開花的樹》是一個女子的愛情觀,「我噠噠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則是男子的愛情觀。
  • 席慕蓉:太陽重新升起前,有些人從此和你永訣
    她大叫一聲,把紙袋丟好遠,然後站在那裡雙手掩面大哭,哭聲大得隔幾層樓都能聽見。看起來,席慕蓉這一年老師生涯,真的非常難熬,但她卻在其中發現了生活的樂趣。席慕蓉後來說:「生命一定有它的意義的,我們都不是白白來一次,每個人的出現都有他的理由。」
  • 席慕蓉經典語錄大全,句句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
    ——席慕蓉《透明的哀傷》二、在這人世間,有些路是非要單獨一個人去面對,單獨一個人去跋涉的,路再長再遠,夜再黑再暗,也得獨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蓉三、世間總有一些事,是我們永遠無法解釋也無法說清的,我必須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無能為力。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2):席慕蓉
    有人曾說,「詩人是人類的感官」,而席慕蓉正是這樣的詩人,極其敏感,極其敏銳,用自己手中的筆書寫一代人的愛與愁。那些被我們遺落在漫長歲月裡的精細幽微的情感,被她雕琢成了錯彩鏤金的詩句。情 深 ,不 著 一 字,盡 得 風 流席慕蓉的作品裡最值得稱道的便是她詩歌裡的情感,尤其是「愛情」和「友情」這兩大永恆主題。古往今來,無數人曾歌詠過愛情、友情,席慕蓉卻依然能不落窠臼,書寫出澄澈靈動又纏綿悱惻的字句。
  • 席慕蓉新書憶故鄉:大自然是原文,我是翻譯
    旁聽家鄉 大自然是「原文」  「我所知道的蒙古族文化差遠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是一個旁聽生。」席慕蓉說,她曾經回故鄉努力去尋找牧馬人,跟牧馬人走了5年,但離真正透徹地了解蒙古族文化還很不夠。  2014年6月,席慕蓉來到母親的家鄉——內蒙古克什克騰草原參加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會中她見到內蒙古大學蘇德比力格教授並讀到他的論文,這才真正走近自己的外祖父慕容嘎。席慕蓉說,正是這一次會議,才有了寫《我給記憶命名》的緣起。
  • 山東理工大學拒絕陳春秀重新入學,理由:沒有先例,說得過去嗎?
    今天我要討論的主題是,陳春秀向山東理工大學提出重新入學的申請被山東理工大學拒絕,而理由是:沒有先例!對於這樣的答覆,說得過去嗎?她可是16年前被你這所大學的疏忽大意(或者人為操作)而毀了學業和前程的啊,你們為什麼不去彌補這個過錯呢?換個角度再看,雖然註銷的是假陳春秀的學歷信息,可是那些信息是假陳春秀的嗎?嚴格點來講,連大學畢業證都不算是假陳春秀的,如此說來這個註銷有什麼意義?
  • 閱讀季丨金職師生誦讀席慕蓉散文 品味唯美與靈動
    5月30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經管學院舉辦「四季悅讀坊」夏天讀散文活動,百餘名師生一同走進席慕蓉的散文世界
  • 《精衛填海》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學八年級的文言文,好多句話,比小學的長多了。教小學的《精衛填海》,老師想不到《愚公移山》,那些編寫教輔的人員也不會放過。事實,真的沒有放過。當然,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把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讀,四年級學生一定會知道怎麼回事。周曉霞老師,我心目中,小學文言文上得最好的老師,課堂上也用了。
  • 說說你與老師的故事:席慕蓉與恩師馬白水
    二零零三年,馬先生逝世,席慕蓉寫下一篇《夢中之夢——悼念恩師馬白水教授》,以一位學生的目光閱盡馬先生赤誠奮力誨人不倦的無憾人生,讀罷只覺一位賢師的形象已赫然立於眼前,心下感動不已。早年曾讀過席慕蓉的《初為人師》,得知她自己也曾有過為人師的經歷,可能由此令她更能體會為人師者的心境,故而筆下的馬先生也愈加生動真實吧。
  • 魯迅文章過時了嗎?為何教科書中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說歷史的女人——第1394期)多年來,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存在爭議,就是它該不該繼續在教科書中存在?將魯迅文章驅逐出教科書的說法曾一度甚囂塵上。雖然這種提議最終被取消,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魯迅文章在中小學課本中明顯地減少了,甚至在有些地方教材中曾完全被移除。那麼魯迅文章是否真過時了,被教科書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 席慕蓉詩集|《初相遇》《山月》——我曾踏月而來,只因你在山中
    席慕蓉,臺灣著名女作家,畫家今天和大家分享兩首臺灣女作家席慕蓉的散文詩。其實她也是一位畫家。因此她的詩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席慕蓉的詩歌散文,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恬美清幽,情感質樸純淨。《初相遇》是我國著名女詩人席慕蓉的散文詩,收錄在詩集《無怨的青春》中另一篇《山月》選自她的另一本詩集——《七裡香》。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有效
    張衡是許多人所認為的製造地動儀的人,但民間總有一些聲音表示,教科書上的地動儀並非張衡所製造的,而是1950年時,一位研究古代科技的學者王振鐸根據我國史書的記載所進行的復刻品。一部分人希望教科書能夠把張衡地動儀幾個字暫時替換掉,之後如果專家考察到真正製造地動儀的人,再把他的名字寫上去也為時不晚。但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還表明: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