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人託馬斯每次從浦東機場出來,總有很多新發現。「我是看著世博園一點點長大的,最開始是一片空地,漸漸就變成熱火朝天的工地,現在很多場館的雛形都出來了。上個月一天晚上下飛機,正巧澳大利亞館通電試燈,真是漂亮極了。當然了,中國館速度是最快的,不過德國館也不慢啊,5個月前就封頂了。」託馬斯言語中帶著自豪。不過,他也有苦惱,「不知道去哪裡買門票,上網找信息也很難,很多宣傳都是中文的。」
隨著世博會的日漸臨近,外國人士對它的熱情也在一天天升溫,除了像託馬斯這樣的在滬老外盼著世博會,不少生活在國外的人也謀劃著屆時飛到上海,或者為了找尋商機,或者只是為了觀光休閒。上海市府新聞辦向本報記者提供的「外籍人士眼中的上海世博會」專題調研顯示,老外高度認同上海世博會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而且在華居住的外籍人士對成為上海世博會志願者也表示了極大興趣,一半的被訪者有此願望。不過,外籍人士雖然對上海世博會普遍抱有興趣,但也有一些擔憂和顧慮。
■ 希望多語種宣傳世博
葡萄牙小夥子安德烈業餘時間在上海某語言培訓學校教雅思,「現在整個上海都在說世博會,到處是海寶,這小傢伙很酷。我住的小區裡掛了很多彩色橫幅,都是關於世博會的。上次的口語課,我讓同學們討論的是『你會去看哪個展館』,還讓大家寫了相關作文。」安德烈說,「世博會的官方網站上有中文、英語、法語和日語,還有一個視聽頻道,但我覺得還不夠,主辦方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小語種的推廣,比如葡萄牙語、德語、韓語。」
在上海做香水生意的法國人斯派克告訴記者,法語是聯合國和國際展覽局的工作語言之一,但現在很多世博宣傳冊只有中英兩種語言。再有就是廣播和電視是否也可以多一些小語種的內容。另外,形式也可以更豐富一些,寫字樓電梯裡、計程車、手機等等都是很好的平臺。「我們習慣在網絡上找信息,現在只有一個上海世博會官方網站,有必要把它與別的網站建立連結,比如在谷歌首頁上出現一個搜尋連結,這樣的話會很方便。」
「上海的英語環境相當不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中英文的地名牌;地鐵、公交車站臺和車廂裡有英語標識,報站時用英語播報;繁華路段、賓館商場、工作場合更不用說了。」託馬斯向記者建議,是否可以在重要路口增設一些多語種的指示牌,或是派發漫畫小冊子指路,這樣就可以了解這個地方通往世博園區怎麼走,如何用最快捷的方式進入園區。
■ 亂吐痰比穿睡衣上街可怕
相比前些年,上海市民的素質和生活習慣,已經有了明顯改善。迎世博600天行動社會動員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陳振民告訴記者,世博會的召開,能使城市文明程度提升更快,但是要在短期內全部解決問題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按照世博會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標準來衡量,尤其與發達國家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記者也發現,老外眼中的陋習跟我們的理解還是有一些區別。在吳江路一家商店的門口,記者偶遇一對英國夫婦,「我覺得亂吐痰比穿睡衣上街更可怕,在英國有人大白天曬日光浴,也有人穿著背心在街上走,我覺得上海人愛穿睡衣上街,這是一種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算不上是惡習。相反,亂吐痰是沒有公德的表現,這是最需要改的。」這位女士說。男士則補充道:「為他人著想是基本的禮貌,在地鐵車廂裡,常看到有人『口無遮攔』地咳嗽、打噴嚏,不禮貌也不雅觀。另外,上完廁所記得衝水、等候計程車要排隊、電梯上左行右立、乘地鐵先下後上,一定不能忽略這些小細節。」
此外,上海市府新聞辦有關人士表示,他們發現外籍人士對上海世博會最擔憂的問題為交通、環境和食品安全。斯派克對此也身同感受,他解釋道,現在上海很多地方在挖路、修路,給出行帶來了不便,有的路開著開著就沒了路牌。前幾天開車上班,到了公司發現底盤漏油,送去檢修才知道是路面不平導致的。還有,他家附近就是世博園區工地,這幾個月灰塵很大,感覺空氣不是很好。不過,「我能夠理解,世博會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借這個機會把上海的道路建得更現代化,對大家都有好處。」
■ 老外最想到世博園看什麼
荷蘭人喬治告訴記者,他早就決定了無論如何明年也要來上海看世博會,「打算利用每年三個星期的休假,一是為荷蘭館加油打氣,二是順便到中國其他城市旅遊觀光。我父母也很想來看看,他們對中國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上海市府新聞辦有關人士表示,在世博園區中,中國國家館最受關注,有83%的外籍人士最希望參觀中國國家館,其次是美國國家館、日本國家館和香港館。同時,他們對企業館也頗感興趣,像上海企業聯合館、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館和日本產業館都非常受期待。調研顯示,外籍人士對上海抱有極大興趣,超過80%的外籍人士有興趣在參觀世博會之餘在上海觀光。預計花費在5000-1萬美元的人數最多,另有近三成的被訪者計劃在中國停留10-15天,前往北京和長三角地區的杭州、蘇州和南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