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廣播網2010年01月18日12:31
國際在線消息:國新辦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世博會籌辦工作最新進展。就網上流傳的關於「世博期間不準穿睡衣上街」、「雷人英語」等問題,上海市官員在會上進行了回應。
有記者問到,前一陣子網上有流傳關於世博期間不準穿睡衣上街,還有「雷人英語」,請問這兩件事和這次世博打造「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是有相衝突的地方?
對此,上海市常務副市長、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常務副主任楊雄表示:我首先說「雷人英語」的問題,我不知道哪個標準算是「雷人」,我們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舉個例子,在二十世紀初,我們專門對上海的英語標識進行過一次研究,我們當時也希望所有用英語標識的東西能夠標準化。後來我們研究發現,可能美國有關標識英語和歐洲有關標識英語也不一樣,比如化妝間的標識都不一樣,後來我們研究,是不是用圖形標識更適合一些,通用性更強。後來發現圖形也不完全一樣,有畫菸斗的,有畫人的,有畫高跟鞋的等等,都不一樣。
楊雄指出,同時,我們在很多地名、標識的翻譯上確實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所以我們也組織了很多專家,包括很多學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幫助我們找。同時聯繫歷史,上海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洋涇浜」英語,在一段時間非常流行,大家現在覺得「洋涇浜」是一個很好的文化遺產,「洋涇浜」英語豐富了很多詞彙,比如講「水門汀」等等都是外來語,豐富了我們的語言。中國貿促會副會長、上海世博會組委會聯絡小組常務副組長王錦珍說,有的現在大家逐步接受了,比如說「很長時間沒見」,現在英文大家多接受「longtimeno see」。
楊雄在發布會上表示:第一,標識、標誌一定要標準化,因為要給人家指路,指錯了不行。但是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寬容一下,不能都是標準的倫敦音、標準的牛津音。我們為了便於大家跟內外交流,只要大家聽得懂,有些語言上的東西還是讓它有自我發展的過程,有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可能更好、更豐富。
第二,我想說說「世博期間不準穿睡衣上街的事情」,實際上這個現象是在上海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一種普遍現象,這個現象已經在慢慢演變。很多人覺得這個不可理解,穿著睡衣上街,但是這個有點文化現象,也有點客觀條件的限制,因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當時上海的住房條件比現在要差得多,當時人均居住面積大概也就是三四平方米或者五六平方米,居住條件相當差。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講這個問題,當時居住面積太小,也就是一間臥室,沒地方換衣服,所以上街沒辦法,只能穿著睡衣上街。
楊雄說,另外,我記得我小時候是不穿睡衣睡覺的,因為改革開放初期,一部分富起來以後,現在條件改善了,發現可以穿睡衣睡覺,也是生活質量提高的一種標準,也是帶有一種炫耀的意思。這是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的結果,我覺得很有意思,也一定程度說明這個現象當時有它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實際上這個情況隨著上海的發展、城市的改造,大家收入條件的改善,這個現象實際上比當時已經大大改善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在某些區域、某些地方還有一些這樣的現象。但是我覺得對這個問題要通過宣傳、教育,希望大家了解這樣做不合適。
「我覺得我們也要有一點寬鬆,不要把這個事情覺得有什麼大不了,隨著文明程度的發展,大家會逐步改變這種生活習慣,或者過了幾年以後,特別是通過世博會,大家看了世博會以後覺得自己這種行為不合適,會改掉不好的習慣,我覺得世博會的作用就起到了。」楊雄最後如是說。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上網從搜狗開始
瀋陽男子曾令軍在這不足20平方米的廁所小家生活了五年,還娶了媳婦,生了大胖兒子……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