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在即,不禁想起40年前的1979年高考,想起那時的航埠中學那些老師。
1979年高考,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三次考試。那年我高中畢業,有幸參加了考試。
1977年8月,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於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冬天,全國570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餘年的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1978年,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77級學生1978年春天入學,78級學生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1977年7月初中畢業,經過中考和政審,被錄取到華墅農業中學(華墅鄉初中前身)就讀高一。那是公社辦高中的時期,每個公社都有高中,但辦學條件很差,學校沒有住宿,教師也多為代課教師。航埠中學辦學條件好,可以住宿。當時華墅公社(鄉鎮的前身叫公社)錄取高中的學生一分為二,家離開華墅農業中學近的、到華墅讀,遠的、則到航埠中學讀。我的家離華墅學校近,所以就安排在華墅讀高一了。那個時候還沒有恢復高考,能讀高中就謝天謝地了,華墅就華墅吧。
當時高中學制2年,轉眼就到1979年2月,高中最後一個學期開學了。航埠中學1977、1978連續兩年高考成績喜人,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考質量,決定從航埠區所轄的航埠、河東、溝溪、華墅、姜家山等幾所公社高中選拔幾位學生,到航埠中學就讀。就考數學、物理、化學三科,我有幸入圍。3月初,我離開華墅農業中學,到航埠中學,先在高一(2)班讀了兩個星期,後又轉到高二(1)班,至畢業。這是改變我人生命運的一次轉學,我在航埠中學讀了3個多月,拿到航埠中學的高中畢業文憑,在航埠中學參加1979年的高考。
1979年,這一年,飽經磨難的中國迎來30歲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國,因為改革開放,精神抖擻。這一年開始,高考的日期定於7月7日至9日舉行,一直實施到2002年。這一年,全國共有468.5萬人報考,錄取28.4萬,錄取比例是6.06%。考大學太難了,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啊!
1979年的高考,航埠中學是高考考點,我參加了理科的考試,考試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6門。文科考試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英語6門。如果不是考外語專業,外語成績只按10%計入重點院校錄取分,而對普通院校,外語成績只作參考,不計入總分。所以對普通高等院校的文理科來說,滿分是500分
時間太長,好多好多都遺忘了。但有幾件事情是刻骨銘心的、忘不了。
7月的航埠,驕陽似火,酷暑難當。一大早,太陽就升得好高,白灼白灼的,烤著大地。那年的高考、天氣太熱太熱了,試場裡放了好多冰塊,還是很熱很熱,考試過程中,汗水都要掉到試卷上,要用毛巾不斷地擦汗。
第一場考試是語文,當試捲髮到後,我馬上把試卷翻到最後,先看作文題。這年的高考作文題型,恐怕是恢復高考以來的唯一一次。要求考生細讀《第二次考試》這篇文章,把它改寫成一篇「陳伊玲的故事」。《第二次考試》說的是陳伊玲參加音樂考試,初試時的成績十分優異,而複試時卻使人大失所望。聲樂專家蘇林教授通過深入調查,原來,複試前一天,陳伊玲幫助鄰居救火、安置災民,忙得整夜沒睡,影響了嗓子。蘇林教授當即決定錄取她。現在看來,這種作文其實不難寫,但當時水平有限,考試時挺緊張的,稀裡糊塗的寫了近800字,作文分數不高。
1979年高考,化學試卷是特別特別的難,後面的兩道大題都蒙住了,根本無從下手。至今記得我的化學高考成績是39分,是5科中分數最低的。考試結束後,大家都是一片哀嘆,垂頭喪氣的。
因為我高一、高二是在華墅農業中學就讀的,學校沒有開英語課,1979年3月到航埠中學後,英語完全是零基礎,其他同學學了快兩年了,所以英語就完全放棄,英語課都不上了。外語成績只作參考,不計入總分,所以考英語時,就做幾個選擇題,abcd瞎矇,最後蒙到幾分也不清楚。巧的是,班主任卻是衢州市大名鼎鼎的英語名師徐人望。哎,我沒有福分接受英語名師的教育、享受英語名師的風採啊,這應該是我人生的一大遺憾。
1979年,航埠中學高二畢業班有6個班。77年高一招生是4個班,78年8月從衢江中學分流過來2個班,所以高二變成6個班。3月份我被安排在高二(1)班,是理科快班,班裡有50多人。4月份高考報名時,有一些人報考高中中專,離開了高二(1)班,班裡留下報考大學的28人,我留下了。那年高考,我們班方明灝、徐衛翔、葉劍勇3人上線,我的高考成績在28人中名列第6,沒有上線,在意料之中。那時高中兩年應屆畢業生考上大學,真的是太難太難了,絕對是鳳毛麟角。
說明下,1979年高考,航埠中學的複習班考得非常理想,在衢縣(包括現在的衢州市本級、柯城區、衢江區、龍遊縣)名氣很大。1978年柳卸林考取北京大學、1979年翁懷興考取清華大學。那幾年,各地到航埠中學複習的學生很多。
1979年上半年時的航埠中學有在編教職工40多人,自聘老師10多人。全校有14個班:高一2個班、高二6個班,複習班有4個(文科1、理科1、中專2),初一2個班。12個班在校內的兩幢6教室,2個中專複習班在校外,離學校一公裡不到的大橋頭村。
當時航埠中學的校園布局是這樣的,校園中間東西向並列兩幢六教室(現在還保存著,作為衢州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學校場地使用),六教室北面有四幢學生寢室和圖書室、教工宿舍,學生寢室北面是操場,當時校門開在學校北面,常山港邊上。東六教室的東側是食堂和大禮堂,南邊是行政樓,實驗樓,還有一些附屬用房。校園佔地面積50多畝。
當時學校校長、支部書記是章蔭木、副校長嚴德佩(物理)、教導主任方從文(數學)、教導副主任唐宏景(物理)。語文老師有黃樂川、王世範、林美芝、陳才、萬福全、許夢熊、王振生;數學老師有陳德輝、佔友芝、朱肇華、錢金標、葉海英、陳水香、祝亞男;英語老師有徐人望、施惠群;物理老師有陳少勤、陳宇良;化學老師有官居清、陳朝鑑、葉婉兒;生物老師萬榮悠;政治老師有朱子善、陳美梅、蔣娣倪、餘炳良;歷史老師有程治本、方旭紅;體育老師有黃克忠、孫家恭;總務後勤有蔡齊慶、豐履中、徐墩煜、嚴衍沃、徐卸金蓮、蔣餘福、翁榮達等。當時中專複習班的老師是由航埠區教辦從航埠、河東、溝溪、華墅、姜家山五個公社高中裡選的,他們是萬福全、陳祥榮、葉增良、洪傳煌、汪昭淑。
我們高二(1)班的任課老師是:語文黃樂川(浦江人),數學陳德輝(福建人)、英語徐人望(龍遊人)、物理陳少勤(江山人)、化學官居清(山東人)、政治陳美梅(松陽人)、體育黃克忠(金華人),班主任是徐人望。7位老師共同的特點是業務精湛、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無私奉獻。之前由於文化大革命,他們靠邊站。現在恢復高考了,他們有用武之地了,身上有用不完的勁。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奉獻,就像小河奉獻給大海、陽光奉獻給大地那樣的無私、那樣的無怨無悔、那樣的一往情深。他們一個個都是「精、氣、神」十足,精力充沛、氣勢旺盛、神採飛揚,都在衢縣名望很高。
那時,恢復高考才兩年,高中教材的內容比較淺,複習書也不多,不適應高考的需要。各位老師都不辭辛勞,研究高考,編印資料,用鋼板刻蠟紙,給我們發較多的油印的複習資料,練習、考試、講解。那時老師的教、學生的學,積極性都非常非常高,經常是加班加點、挑燈夜戰。
黃樂川老師,當時剛剛50歲,一頭白髮,有點顯老。黃老師一口濃重的浦江口音,上課時,天文地理古典文學名人典故傳統文化侃侃而談,他對文言文教學非常非常精通,許多古文都爛熟於心、倒背如流,書法繪畫有很高的造詣。他後來調到衢州一中任教,至退休,2007年3月27日病逝。他在天堂安息已經12年了,永遠懷念他。
陳德輝老師,個子矮小,但上課的力量驚人。剛開始聽他上課,福建音太濃了,雲裡霧裡不知道聽什麼。到後來,是越聽越喜歡,他的邏輯思維非常嚴密,數學課上得超好,他在黑板上畫圓一氣呵成,和圓規畫的一模一樣的,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陳老師後來調到衢州三中任教,至退休。
徐人望老師,一頭烏黑的捲髮,很帥氣,那個時候就覺得他像外國人。嘿,是正宗的英語老師。他英語課上得很純正,是個翻譯家。可惜我到高二(1)班時,英語是零基礎,聽不懂,英語課放棄了,沒有福分在課堂上去享受他的風採。他後來調到衢州教師進修學校(浙師大衢州進修部)任教,在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退休。
陳少勤老師,面目和善,是個慈善的長者。他上物理課娓娓道來,條理清晰,思維嚴密,力學、電學、光學、熱學,物理概念、公式、規律,爛熟於心,信手拈來,很喜歡聽他的物理課。他課後關心學生,對學生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所以我喜歡物理,物理成績比較好,後來考大學就選擇了物理專業。他後來調到衢州三中任教,至退休。
官居清老師,山東人,個子高高,為人平和,學識淵博。分子、原子,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被他講得頭頭是道,元素周期表他能倒背如流,他的化學課精彩不斷。記得他的鋼板刻蠟紙,字很有特色,和其他老師不一樣。他後來調到花園中學,至退休。他在天堂已經安息好長好長時間了,永遠懷念他。
陳美梅老師,唯一的女教師,正如其名,像美麗的梅花,美麗端莊。她的政治課把理論知識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把枯燥的政治知識講得生動有趣,喜歡聽她的政治課。她上課時很威嚴,學生都有點怕她,她課後視生如子,對學生很關愛。她的兒子和我們是同學,叫王俊。她後來調到龍遊學校任教,至退休。
黃克忠老師,是航埠中學個子最高的老師,不知道他是不是籃球運動員。他是我叔叔在航埠中學讀初中時的老師,第一次認識他,是我叔叔帶去的。我到航埠中學,離高考也就100天左右的時間,雖然複習非常緊張,但體育課還是照常上的,他要求很嚴格。他帶運動隊參加浙江省、金華地區比賽,成績非常優秀。他後來調到衢州二中任教,至退休。
覺得還有一位老師必須要提,他就是朱子善老師。1979年上半年,我們讀高二時,他任教複習班的政治。1979年9月至1980年7月,他是我們理科複習班的班主任、政治老師。他兢兢業業對待每堂課,他在講臺上揮灑熱情,感染學生,聽他的課真是一種享受。朱老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和自尊心,他把無私的愛奉獻給學生,我們全班同學都非常敬重他。朱老師博大宏偉的知識結構、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愛滿天下的寬大胸懷,我永遠銘刻在心。他於1980年8月離開航埠中學,到衢縣文教局教研室擔任主任。一年後,到衢州一中任校長,1990年離休,2009年9月7日病逝。他在天堂已經安息10年了,我永遠懷念他。
這幾位是1979年教過我的老師,還有好多沒有教過的老師,他們都非常非常優秀。航埠中學教師隊伍是一支非常非常優秀的團隊,他們業務精湛、學識淵博,他們教法靈活、效果優良,他們作風踏實、團結奮進,他們愛生如子、無私奉獻……這就是航中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來。1991年8月,我有幸到航埠中學任校長,我們繼續傳承著航中精神。
40年過去,彈指一揮間。1979年的高考、1979年航埠中學的那些老師,至今都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我還有好多好多話想說,但篇幅已經夠長的了,最後我說一句話:感謝1979年高考,感謝航埠中學,感謝航埠中學的那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