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1979年高考 難忘航埠中學的那些老師

2021-02-23 航埠鳥

2019年高考在即,不禁想起40年前的1979年高考,想起那時的航埠中學那些老師。

1979年高考,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三次考試。那年我高中畢業,有幸參加了考試。

1977年8月,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於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冬天,全國570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餘年的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1978年,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77級學生1978年春天入學,78級學生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1977年7月初中畢業,經過中考和政審,被錄取到華墅農業中學(華墅鄉初中前身)就讀高一。那是公社辦高中的時期,每個公社都有高中,但辦學條件很差,學校沒有住宿,教師也多為代課教師。航埠中學辦學條件好,可以住宿。當時華墅公社(鄉鎮的前身叫公社)錄取高中的學生一分為二,家離開華墅農業中學近的、到華墅讀,遠的、則到航埠中學讀。我的家離華墅學校近,所以就安排在華墅讀高一了。那個時候還沒有恢復高考,能讀高中就謝天謝地了,華墅就華墅吧。

當時高中學制2年,轉眼就到1979年2月,高中最後一個學期開學了。航埠中學1977、1978連續兩年高考成績喜人,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考質量,決定從航埠區所轄的航埠、河東、溝溪、華墅、姜家山等幾所公社高中選拔幾位學生,到航埠中學就讀。就考數學、物理、化學三科,我有幸入圍。3月初,我離開華墅農業中學,到航埠中學,先在高一(2)班讀了兩個星期,後又轉到高二(1)班,至畢業。這是改變我人生命運的一次轉學,我在航埠中學讀了3個多月,拿到航埠中學的高中畢業文憑,在航埠中學參加1979年的高考。

1979年,這一年,飽經磨難的中國迎來30歲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國,因為改革開放,精神抖擻。這一年開始,高考的日期定於7月7日至9日舉行,一直實施到2002年。這一年,全國共有468.5萬人報考,錄取28.4萬,錄取比例是6.06%。考大學太難了,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啊!

1979年的高考,航埠中學是高考考點,我參加了理科的考試,考試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6門。文科考試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英語6門。如果不是考外語專業,外語成績只按10%計入重點院校錄取分,而對普通院校,外語成績只作參考,不計入總分。所以對普通高等院校的文理科來說,滿分是500分

時間太長,好多好多都遺忘了。但有幾件事情是刻骨銘心的、忘不了。

7月的航埠,驕陽似火,酷暑難當。一大早,太陽就升得好高,白灼白灼的,烤著大地。那年的高考、天氣太熱太熱了,試場裡放了好多冰塊,還是很熱很熱,考試過程中,汗水都要掉到試卷上,要用毛巾不斷地擦汗。

第一場考試是語文,當試捲髮到後,我馬上把試卷翻到最後,先看作文題。這年的高考作文題型,恐怕是恢復高考以來的唯一一次。要求考生細讀《第二次考試》這篇文章,把它改寫成一篇「陳伊玲的故事」。《第二次考試》說的是陳伊玲參加音樂考試,初試時的成績十分優異,而複試時卻使人大失所望。聲樂專家蘇林教授通過深入調查,原來,複試前一天,陳伊玲幫助鄰居救火、安置災民,忙得整夜沒睡,影響了嗓子。蘇林教授當即決定錄取她。現在看來,這種作文其實不難寫,但當時水平有限,考試時挺緊張的,稀裡糊塗的寫了近800字,作文分數不高。

1979年高考,化學試卷是特別特別的難,後面的兩道大題都蒙住了,根本無從下手。至今記得我的化學高考成績是39分,是5科中分數最低的。考試結束後,大家都是一片哀嘆,垂頭喪氣的。

因為我高一、高二是在華墅農業中學就讀的,學校沒有開英語課,1979年3月到航埠中學後,英語完全是零基礎,其他同學學了快兩年了,所以英語就完全放棄,英語課都不上了。外語成績只作參考,不計入總分,所以考英語時,就做幾個選擇題,abcd瞎矇,最後蒙到幾分也不清楚。巧的是,班主任卻是衢州市大名鼎鼎的英語名師徐人望。哎,我沒有福分接受英語名師的教育、享受英語名師的風採啊,這應該是我人生的一大遺憾。

1979年,航埠中學高二畢業班有6個班。77年高一招生是4個班,78年8月從衢江中學分流過來2個班,所以高二變成6個班。3月份我被安排在高二(1)班,是理科快班,班裡有50多人。4月份高考報名時,有一些人報考高中中專,離開了高二(1)班,班裡留下報考大學的28人,我留下了。那年高考,我們班方明灝、徐衛翔、葉劍勇3人上線,我的高考成績在28人中名列第6,沒有上線,在意料之中。那時高中兩年應屆畢業生考上大學,真的是太難太難了,絕對是鳳毛麟角。

說明下,1979年高考,航埠中學的複習班考得非常理想,在衢縣(包括現在的衢州市本級、柯城區、衢江區、龍遊縣)名氣很大。1978年柳卸林考取北京大學、1979年翁懷興考取清華大學。那幾年,各地到航埠中學複習的學生很多。

1979年上半年時的航埠中學有在編教職工40多人,自聘老師10多人。全校有14個班:高一2個班、高二6個班,複習班有4個(文科1、理科1、中專2),初一2個班。12個班在校內的兩幢6教室,2個中專複習班在校外,離學校一公裡不到的大橋頭村。

當時航埠中學的校園布局是這樣的,校園中間東西向並列兩幢六教室(現在還保存著,作為衢州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學校場地使用),六教室北面有四幢學生寢室和圖書室、教工宿舍,學生寢室北面是操場,當時校門開在學校北面,常山港邊上。東六教室的東側是食堂和大禮堂,南邊是行政樓,實驗樓,還有一些附屬用房。校園佔地面積50多畝。

當時學校校長、支部書記是章蔭木、副校長嚴德佩(物理)、教導主任方從文(數學)、教導副主任唐宏景(物理)。語文老師有黃樂川、王世範、林美芝、陳才、萬福全、許夢熊、王振生;數學老師有陳德輝、佔友芝、朱肇華、錢金標、葉海英、陳水香、祝亞男;英語老師有徐人望、施惠群;物理老師有陳少勤、陳宇良;化學老師有官居清、陳朝鑑、葉婉兒;生物老師萬榮悠;政治老師有朱子善、陳美梅、蔣娣倪、餘炳良;歷史老師有程治本、方旭紅;體育老師有黃克忠、孫家恭;總務後勤有蔡齊慶、豐履中、徐墩煜、嚴衍沃、徐卸金蓮、蔣餘福、翁榮達等。當時中專複習班的老師是由航埠區教辦從航埠、河東、溝溪、華墅、姜家山五個公社高中裡選的,他們是萬福全、陳祥榮、葉增良、洪傳煌、汪昭淑。

我們高二(1)班的任課老師是:語文黃樂川(浦江人),數學陳德輝(福建人)、英語徐人望(龍遊人)、物理陳少勤(江山人)、化學官居清(山東人)、政治陳美梅(松陽人)、體育黃克忠(金華人),班主任是徐人望。7位老師共同的特點是業務精湛、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無私奉獻。之前由於文化大革命,他們靠邊站。現在恢復高考了,他們有用武之地了,身上有用不完的勁。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奉獻,就像小河奉獻給大海、陽光奉獻給大地那樣的無私、那樣的無怨無悔、那樣的一往情深。他們一個個都是「精、氣、神」十足,精力充沛、氣勢旺盛、神採飛揚,都在衢縣名望很高。

那時,恢復高考才兩年,高中教材的內容比較淺,複習書也不多,不適應高考的需要。各位老師都不辭辛勞,研究高考,編印資料,用鋼板刻蠟紙,給我們發較多的油印的複習資料,練習、考試、講解。那時老師的教、學生的學,積極性都非常非常高,經常是加班加點、挑燈夜戰。

黃樂川老師,當時剛剛50歲,一頭白髮,有點顯老。黃老師一口濃重的浦江口音,上課時,天文地理古典文學名人典故傳統文化侃侃而談,他對文言文教學非常非常精通,許多古文都爛熟於心、倒背如流,書法繪畫有很高的造詣。他後來調到衢州一中任教,至退休,2007年3月27日病逝。他在天堂安息已經12年了,永遠懷念他。

陳德輝老師,個子矮小,但上課的力量驚人。剛開始聽他上課,福建音太濃了,雲裡霧裡不知道聽什麼。到後來,是越聽越喜歡,他的邏輯思維非常嚴密,數學課上得超好,他在黑板上畫圓一氣呵成,和圓規畫的一模一樣的,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陳老師後來調到衢州三中任教,至退休。

徐人望老師,一頭烏黑的捲髮,很帥氣,那個時候就覺得他像外國人。嘿,是正宗的英語老師。他英語課上得很純正,是個翻譯家。可惜我到高二(1)班時,英語是零基礎,聽不懂,英語課放棄了,沒有福分在課堂上去享受他的風採。他後來調到衢州教師進修學校(浙師大衢州進修部)任教,在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退休。

陳少勤老師,面目和善,是個慈善的長者。他上物理課娓娓道來,條理清晰,思維嚴密,力學、電學、光學、熱學,物理概念、公式、規律,爛熟於心,信手拈來,很喜歡聽他的物理課。他課後關心學生,對學生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所以我喜歡物理,物理成績比較好,後來考大學就選擇了物理專業。他後來調到衢州三中任教,至退休。

官居清老師,山東人,個子高高,為人平和,學識淵博。分子、原子,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被他講得頭頭是道,元素周期表他能倒背如流,他的化學課精彩不斷。記得他的鋼板刻蠟紙,字很有特色,和其他老師不一樣。他後來調到花園中學,至退休。他在天堂已經安息好長好長時間了,永遠懷念他。

陳美梅老師,唯一的女教師,正如其名,像美麗的梅花,美麗端莊。她的政治課把理論知識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把枯燥的政治知識講得生動有趣,喜歡聽她的政治課。她上課時很威嚴,學生都有點怕她,她課後視生如子,對學生很關愛。她的兒子和我們是同學,叫王俊。她後來調到龍遊學校任教,至退休。

黃克忠老師,是航埠中學個子最高的老師,不知道他是不是籃球運動員。他是我叔叔在航埠中學讀初中時的老師,第一次認識他,是我叔叔帶去的。我到航埠中學,離高考也就100天左右的時間,雖然複習非常緊張,但體育課還是照常上的,他要求很嚴格。他帶運動隊參加浙江省、金華地區比賽,成績非常優秀。他後來調到衢州二中任教,至退休。

覺得還有一位老師必須要提,他就是朱子善老師。1979年上半年,我們讀高二時,他任教複習班的政治。1979年9月至1980年7月,他是我們理科複習班的班主任、政治老師。他兢兢業業對待每堂課,他在講臺上揮灑熱情,感染學生,聽他的課真是一種享受。朱老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和自尊心,他把無私的愛奉獻給學生,我們全班同學都非常敬重他。朱老師博大宏偉的知識結構、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愛滿天下的寬大胸懷,我永遠銘刻在心。他於1980年8月離開航埠中學,到衢縣文教局教研室擔任主任。一年後,到衢州一中任校長,1990年離休,2009年9月7日病逝。他在天堂已經安息10年了,我永遠懷念他。

這幾位是1979年教過我的老師,還有好多沒有教過的老師,他們都非常非常優秀。航埠中學教師隊伍是一支非常非常優秀的團隊,他們業務精湛、學識淵博,他們教法靈活、效果優良,他們作風踏實、團結奮進,他們愛生如子、無私奉獻……這就是航中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來。1991年8月,我有幸到航埠中學任校長,我們繼續傳承著航中精神。

40年過去,彈指一揮間。1979年的高考、1979年航埠中學的那些老師,至今都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我還有好多好多話想說,但篇幅已經夠長的了,最後我說一句話:感謝1979年高考,感謝航埠中學,感謝航埠中學的那些老師。

相關焦點

  • 衢縣航埠中學印記
    衢縣航埠中學一別已近四十載,當年迷茫失落在航中的高考夢,總在我生活的漫漫長夜裡魂牽夢縈,揮之不去——常令我夢回到這所神奇的校園!在我的記印裡,那時衢縣航埠中學校門朝北,面對溪流淙淙的常山港,南倚風光秀麗的鳳凰山(雨靈山),好一處鍾靈毓秀之地!
  • 難忘天城中學
    高中是我們青春懵懂充滿嚮往的美好時光,高中也是我們求知慾最強學習勁頭最足的人生黃金階段,當年天中的校園、鐘聲、師長和同學至今令我難忘。 天城中學坐落在離我家大約七八裡路的雙港鎮,與雙港街一條馬路之隔。高高隆起的一個大土墩子,面積二平方公裡左右,大約有三層樓的高度,四周是濠溝環繞,只有北面一條坡道通向公路,這便是大門了,門頭高高地寫著桐城縣天城中學。
  • 海島尋夢|高考時光|難忘1977年的高考作文
    雖然我沒參加過高考,但曾經寫過一次高考作文。 那是1978年年初,我在渤海深處的大欽島中學上高中一年級,當時叫八年級。七十年代,在那個遠離陸地的海島上,學校搞開門辦學,勤工儉學,文化課學習抓的也不緊,等我15歲上高中時,雖然已經恢復了高考,但我們學校好像天高皇帝遠似的還沒有進入抓學習的狀態呢。有一天上語文課,老師布置寫作文,作文的題目是《難忘的一天》。他說:「這是去年我們山東省的高考作文題,今天你們也寫一下吧。題材不限,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吧。」
  • 「師「聲」難忘」那些年,老師們經常說……
    校園時光總是美好而難忘,而在我們關於校園的記憶裡,老師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點擊查看H5)那些年,體育老師總是「有事」;那些年,提問不敢舉手的你,總是「幸運」地被點名;那些年,自習課偷偷開小差的你,總能一撇頭就看到窗外熟悉的身影;
  • 難忘恩師、恩師難忘
    老師,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小學到大學,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師在我們心中的角色也在不斷轉變,但無論角色如何變化,師恩難忘。上小學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就是上三年級時。老師姓蘇,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每天作業做不完,不是罰站就是打手心,全班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挨過她的板子,天天見面都像是見到「仇人」一樣。
  • H5 | 「師「聲」難忘」那些年,老師們經常說……
    校園時光總是美好而難忘,而在我們關於校園的記憶裡,老師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點擊查看H5)那些年,體育老師總是「有事」;那些年,提問不敢舉手的你,總是「幸運」地被點名;那些年,自習課偷偷開小差的你,總能一撇頭就看到窗外熟悉的身影;
  • 難忘的盛中歲月
    盛中在於校長的領導下,在各科老師的努力下,教育質量逐年提高。1961年開始有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從1963年開始,盛中年年有學生考取清華大學,如盛中第一個留美的學生王鍾瑞,就是在1963年考取清華的;後任清華大學正教授的沈永林是1964年畢業生;後來是清華大學教務長的陳剛(原名陳榮榮)是1965年畢業生。1965年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盛澤中學的高考錄取率超過了當時的蘇州地區重點中學震澤中學。
  • 最美教師節,說一說那些令你難忘的老師
    作為闊別校園多年的80後,常常想起學生時代的老師,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已經走出校園多年,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那些令我們難忘的老師。中學女老師,謝謝你的優待在當時可能沒發掘這份喜歡有多重要,直到多年後,才發現心底還懷念著這位老師的好,她讓一位學生在青春年少的年紀品嘗到了被喜歡的滋味,謝謝你,可愛的女老師。朋友,你的記憶裡有令你難忘的老師嗎?歡迎留言分享。
  • 航埠中學往事(一)——殺年豬,分豬肉
    九十年代的航埠中學教職工基本上維持在一百人左右,是擁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學,每年在校學生數都在一千二百人以上,在當時也算屬於比較大的學校了。吃飯的人多了,剩飯剩菜也多了,那時食堂裡菜品不多比較單一,也談不上好吃,剩飯剩菜就會更多一些。每年一千三四百人所產生的剩飯剩菜,加上食堂邊池塘裡養的水浮蓮,能滿足二十頭豬比較幸福的生活。
  • 師恩難忘---記我的中學英語老師廖克超先生
    我的中學英語老師廖克超先生        我有一個淺見:如果一個人沒有他心目中所佩服,所感恩的人,他有可能會目中無人
  • 用心的老師最讓人難忘
    在我們成長的記憶中,那些教導、鼓勵過我們的老師形象,在思緒推湧下重新鮮活生動起來。你是否遇到過影響甚至改變了你人生軌跡的老師?又是哪類老師最易在你的人生中刻下印痕?本期調查「在我成長經歷中刻下印痕的老師」。無論在哪個角落,一代代教師都在用他們三尺講臺上的堅守,踐行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
  • 難忘的遇見,難忘的話語,我最愛的老師!
    魯迅一生寫了許多文章,但很少談到他的老師。他的第一個老師是三味書店的壽敬武先生。我認為吳壽晶是他的第一個老師,所以這對他來說意義重大。第二位老師是藤野先生,他是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他並沒有因為魯迅是中國人而歧視他,而是非常認真地教育他。最後一位老師是他最崇拜的張太炎先生。
  • 【《銅吳堡》雜誌】難忘的母校——宋家川中學
    不少人青春而至,霜雪而歸,一輩子沒有離開學生,沒有離開家鄉的教育事業,宋炳希和李務滋老師夫婦,即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兩位老師因教育而相識,因教育而執手,因教育而終身奮鬥,也因教育而桃李滿天下,美譽學界留。2011年10月,我曾在《師中典範——寫給李務滋老師》一文中作了這樣的表述:「那個時代的老師,多能忠於職守,關愛學生,潛心授業。然李務滋老師對教育事業特殊的鐘愛與追求,為老師同學所折服。
  • 感恩教師節:那些年,老師曾對你說過的難忘「金句」
    教師節快樂今天是教師節,我們祝願全天下的老師節日快樂更要祝願所有支持與幫助過《新聞與寫作》的老師們節日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桃李滿天下!老師的教誨,有時候能滋養我們的一生。老師的嘮叨,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常令我們感動萬分、終生難忘!老師的無私奉獻,傾盡了自己的全部,點亮了我們的求學成才之路……那些年,老師曾對我們說過哪些令自己記憶深刻的話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分享出來!
  • 一個難忘的故事,一個難忘的老師 只因有你的諄諄教誨
    還記得你老師經典的口頭禪或招牌動作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那些學生時代老師愛說的口頭禪吧!今天體育老師有事,這節課我來上。上了大學你們就自由了。舉不舉手,這是一個問題沒人舉手是吧,那我點名了。誰不舉手我叫誰,那個舉手的紅衣服就是你。
  • 「難忘的戰疫 難忘的守護」活動圓滿收官!完整獲獎名單出爐!
    4月23日,皖家悅讀大家講書2020年特別策劃——「難忘的戰疫 難忘的守護」合肥市青少年作文朗讀活動圓滿收官,優秀獎、「最燃人氣獎」等獲獎名單正式公布。(西園新村小學北校西園校區林紹棠 指導老師方劉兆)73難忘的戰役 難忘的守護(師範附小侯斯年 指導老師夏雲東)74難忘的戰役 難忘的守護(文/王梓言 讀/西小北校安大校區張一航 )75那一刻,我長大了 (黃山路小學李靖一 指導老師王梅)76最可愛的人(西園新村小學北校西園校區曾晨希 指導老師李雙)77夜——撥動心弦(屯溪路小學王劉蓁宸
  • 難忘的記憶,難忘的臺東區!
    已經發布過好多篇老臺東的圖文了,感謝攝影家與網絡佚名作者留下的、感謝老照片收藏家收藏的這些珍貴照片記憶,隨著城市建設腳步的不斷發展,臺東發生了翻天巨變,特別編輯了這組老照片,與大家一起再次回首那些熟悉的街景,不知是否會勾起你曾經的美好回憶.
  • 難忘的青年時代
    青年時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時代,而且是短暫而美好的,即使你兩鬢斑白步入耄耋之年,回首難忘的青年時代,心底總有一股激情在湧動,有一縷思緒在延伸…... 那是1977年的9月 1日 我邁入了綏中四中的校園,走進了 1 年5 班教室,一個中等身材梳著短髮30多的女老師 站在講臺上 ,招呼著班級同學,後來知道她就是教地理的我的班主任楊老師。勞動、學習、大合唱,我很快就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生活。
  • 難忘1978,懷念孔中王老師
    又一個教師節到了,想起曾經教過我的許多老師們。在我十年半的求學生涯中,有三位老師讓我永生難忘!其中小學階段的江鳳英老師、高橋中學的江桂清老師,我已經寫過關於她們的文章。今天想寫的是我在孔城高中讀書時的王茂德老師。中國春季招生改為秋季招生制度是在一九七七年,開始恢復高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當年的初中和小學在校生,為了適應九年制教學內容的需要,全部補讀半年。我就是1977年12月改為1978年7月畢業的那一屆初中生。
  • 難忘的啟蒙老師
    小學、初中、高中、技校、中專、大專以及各種培訓,這些老師教會了我知識,傳授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一直深表謝意,牢記在心,終身難忘!特別難忘的一位老師是我上幼兒園時的啟蒙老師————連老師,因為她像母親一樣關心我、照顧我,給我幼小的心靈以愛的滋潤。所以,她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