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臨近放寒假,老師們就盼望著學校殺年豬分豬肉。
我是1991年參加工作的,那時每到年終,學校都要殺年豬分豬肉,作為教師的年終福利之一。豬,是學校自己養的,主要是食堂的剩飯剩菜,由食堂阿姨負責餵食。我記得每年大概飼養了二十頭左右,食堂阿姨把豬餵得肥肥的。
我所了解的八九十年代的學校食堂一般都是學校自營的,一般也都會養幾頭豬,以消耗食堂裡的剩飯剩菜。學生數少的沒有住校生的學校,食堂裡用餐少,剩飯剩菜不多,能飼養的豬也不會太多,一兩頭兩三頭不等。九十年代的航埠中學教職工基本上維持在一百人左右,是擁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學,每年在校學生數都在一千二百人以上,在當時也算屬於比較大的學校了。吃飯的人多了,剩飯剩菜也多了,那時食堂裡菜品不多比較單一,也談不上好吃,剩飯剩菜就會更多一些。每年一千三四百人所產生的剩飯剩菜,加上食堂邊池塘裡養的水浮蓮,能滿足二十頭豬比較幸福的生活。
豬欄的位置在大禮堂東面與圍牆之間的一間比較大的舊房子裡,豬欄與食堂之間還有兩三間大小不等的房間,分別堆放燃煤和雜貨間,其中有一間還做過學生宿舍,記得我讀高三時,第二學期我班的男生宿舍就在那間屋子裡,一間屋子裡塞滿一個班的男生,宿舍是西曬的,隔了一二間屋子的舊屋裡還養著那麼多頭豬,難以想像五六月份天氣熱起來後,蒸籠一樣,蒼蠅蚊子老鼠會特別多,夜裡睡覺是怎樣個感覺?不知道我班男同學們能否聽到半夜豬拱食槽的聲音?因為我當時不住在學校宿舍,是住在航埠親戚家的,沒有體會到住校生的艱難。
我這一屆同學與食堂有不解之緣,高一時,學校擴招一個了班,編號是高一(3)班,大概有八十多名學生,找不到那麼大的教室,就把食堂靠西邊本來做餐廳的房間就改做教室,八十多人擠在那間教室,近在咫尺就是食堂炒菜的地方,難以想像上午第四節課時,聞著食堂裡各種各樣飯菜的香味,還有多少心思聽老師乏味的講課呢?不過也很幸運,我是在高一(1)班,在東六教室的西南角那個教室,離食堂遠著呢,也無緣每天提前消受食堂的飯菜香味。到了高二時分文理科,三個班編成四個班,那個教室就完成了使命。
(這張照片中的左下角是東六教室,東邊是九六年左右建造的兩間教室,再東邊一排矮平房是食堂職工宿舍。照片正中是大禮堂,大禮堂的東邊與圍牆之間有間比較大的舊屋,是養豬和堆放雜物的,大禮堂南邊就是食堂和小賣部)
快過年了,老師們雖然收入不高,但也要採購一些年貨,但豬肉是不用買的,大家都知道,學校都要殺年豬分豬肉。
每年快放寒假時,學校要殺年豬了,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臨近放寒假學生快離校之前的某一天先殺二三頭豬,是免費提供全體住校學生吃的。以班級為單位,每位同學都會發到一張餐券,憑餐券中午到食堂去會分到一碗豬肉燉豆腐(我印象中好像都是燉豆腐或者油豆腐)。雖然只是一碗豬肉燉豆腐,但對九十年代早期大多數農村學生來說,要吃一個星期的自帶醃菜之類的或者平時只能在食堂裡買些蘿蔔青菜的,也算是改善夥食了,更何況是學校免費提供的。那一天的上午第四節課,很多學生也無心聽課,都在想像著今天中午豬肉燉什麼?不知道運氣怎麼樣,舀到的豬肉裡肥肉多還是瘦肉多?也會思考著憑經驗排在哪支隊伍哪個食堂阿姨舀菜會大勺一些。我在那天不管是上哪個班級的課,一般都會提前十分鐘左右講完課,然後布置點課堂作業,讓學生輕鬆的去琢磨中午的美食,而且決不能拖堂。
那時學校沒有學生集中用餐的餐廳,同學們三三兩兩,端著熱騰騰的豬肉燉豆腐,洋溢著幸福的笑臉,或到寢室或到教室裡品嘗。所謂幸福也是很簡單的,我想對九十年代的航埠中學學子來說,一碗豬肉燉豆腐足夠回味一輩子。
(九十年代中後期每屆新生報到時會發給兩個盆,一大一小。本圖片是陳永明在「航中人」微信群裡提供的照片)
第二階段一般是放寒假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會聽到食堂那邊傳來鞭炮的聲音,老師們都知道要殺年豬分豬肉了。然後一天裡心情愉悅的該忙事情的去忙事情,但不會出遠門,都知道下午四點鐘左右就要分豬肉了。
一到下午三四點鐘,老師們拿著臉盆拿著水桶拿著尿素袋不約而同的往食堂集中,三三兩兩聊著天,看著殺豬師傅們忙碌的身影和靈巧的動作,品評著今年豬肉的肥瘦,討論著過年時紅燒肉紅燒排骨蘿蔔燉排骨和滷豬頭滷豬大腸的味道。
(圖片來自網絡)
師傅們忙碌一天之後,十幾頭豬都已殺好處理乾淨,一爿爿白花花的豬肉閃耀著誘人的光芒,一一過秤後統計總斤量,合計著每人大概分多少斤。然後把豬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肥瘦好差搭配好,一堆堆放在食堂的地上,上面貼著寫有編號的紙條。當時的食堂事務長毛榮耀拿著餅乾箱,裡面放著鬮。大家自覺地排著隊伍,從餅乾箱裡抓一個鬮遞給毛榮耀,毛榮耀喊著號碼,師傅們找到對應的豬肉拿給老師,老師們看著分到的豬肉,或滿意,或略有失望,但總體上大家都笑眯眯的,滿臉幸福的樣子。我記得每年分到的豬肉都在二十斤以上,有一年可能計算有偏差,不夠分了,又從其它地方再買了一頭豬。
分豬肉的同時,還有一些肚裡貨要分。有豬頭、豬大腸、豬肚、豬肺等,分門別類一件件擺好。每樣東西都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折價賣給老師,所需多少錢就直接從工資裡扣除,老師們事先要報名想買哪一樣,每人只能報一樣。比如大腸七件,有十個人報名,那有三個人就沒有機會了。我基本上報名的是買豬頭(豬尾巴是和豬頭在一起的)或者豬大腸,記得葉增良書記基本上每年報名買豬頭,稍後幾年分配工作的徐廣老弟基本上也報名買豬頭。我那時還沒有成家,父母親是喜歡買豬頭的,1997年成家之後,嶽父也希望來一隻豬頭過年用來祭祀。雖然處理豬頭很麻煩,但一個豬頭還是有不少肉的,而且豬頭中獎的概率要高一些,抓鬮買到豬頭之後,第二天就送回家去,那時父母親都住在城裡,老兩口就找根木棒抬著豬頭拿到菜市場,央求賣豬肉師傅把豬頭破開,然後忙碌一天,把豬頭處理好。豬頭上的肉還是很豐富的,拆分之後,豬舌頭、豬耳朵、豬鼻子、豬尾巴、豬頭肉,無論炒著吃還是蘸著吃,都是下酒好菜。
現在寫這篇文章寫到豬頭時,就想到豬頭宴,就想起徐慶龍、徐建洪、陳永明幾位兄弟在2007年5月請我在航埠老街卸古飯店吃豬頭宴的事,那時我在衢州行知職教集團學校擔任校長,那天正和自考辦主任餘錫明一起回花園中學校區進行自考招生宣傳,工作完之後我和餘錫明一起就叫上杜一禮先生,還有柴金春,一起回航埠赴豬頭宴。豬頭是徐慶龍他們菜市場買來的,放在飯店裡加工,記得在卸古飯店二樓的那個房間,一桌十來個人,各式豬頭肉,白切的、紅燒的、小炒的,擺滿一大桌,熱騰騰的「黃加啤」,真正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
關於豬頭肉,很多人喜歡,特別在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的年代,小百姓喜歡,不少有權有勢的也喜歡。《金瓶梅》裡西門慶的妻妾們喜歡,《張居正》裡的內閣首輔高拱、抗倭名將戚繼光也喜歡。
《金瓶梅》裡有個叫宋蕙蓮的女人,讓人印象深刻的和兩樁事有關,一是因為她有次穿紅衣服配了條紫裙子,西門慶實在看不過眼,找了匹藍緞子給她做裙子穿,至今人們還以「紅配紫、一泡屎」為鑑;二是因為她能用一根柴火燒出稀爛的好豬頭來。
第二十三回:金蓮道:「咱們賭五錢銀子東道,三錢銀子買金華酒兒,那二錢買個豬頭來,叫來旺媳婦子燒豬頭咱們吃。說他會燒的好豬頭,只用一根柴禾兒,燒的稀爛。」
下了三盤,李瓶兒輸了五錢。金蓮使繡春兒叫將來興兒來,把銀子遞與他,教他買一壇金華酒,一個豬首,連四隻蹄子。
蕙蓮笑道:「五娘怎麼就知道我會燒豬頭,栽派與我!」於是起到大廚灶裡,舀了一鍋水,把那豬首蹄子剃刷乾淨,只用的一根長柴禾安在灶內,用一大碗油醬,並茴香大料,拌的停當,上下錫古子扣定。那消一個時辰,把個豬頭燒的皮脫肉化,香噴噴五味俱全。將大冰盤盛了,連姜蒜碟兒,用方盒拿到前邊李瓶兒房裡,旋打開金華酒來。
正吃中間,只見蕙蓮笑嘻嘻走到跟前,說道:「娘們試嘗這豬頭,今日燒的好不好?」金蓮道:「三娘剛才誇你倒好手段兒!燒的且是稀爛。」李瓶兒問道:「真箇你只用一根柴禾兒?」蕙蓮道:「不瞞娘們說,還消不得一根柴禾兒哩!若是一根柴禾兒,就燒的脫了骨。」
根據書中描寫,這麼一大鍋豬頭肉除了留了盤給吳月娘外,全是潘金蓮三人享用了,胃口真是好得驚人。西門大官人府中的幾房妻妾,都是嬌滴滴的美人兒,吃起來卻和梁山好漢一樣豪爽,講究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圖片來自網絡)
熊召政的歷史小說《張居正》第一卷「木蘭歌」第四回:
不一會兒,高拱(註:內閣首輔,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與魏學曾(註:吏部左侍郎,類似於現在的中組部常務副部長)換了兩乘便轎,朝位於燈市口的薰風閣迤邐而來,……,到了薰風閣後,……,各色菜餚也就在頃刻間擺了滿滿一桌。中間一個尺二見方的花鈿髹漆木盒裡,盛滿了剛起蒸鍋的熱氣騰騰的豬頭肉,一片片通紅透亮,切得極薄。「唔,好香!」高拱聳聳鼻子,禁不住吞了一口涎水,夾起一小塊放在嘴中,果然肥而不膩,香而有味。他讓高福把侍立門外的店老闆喊了進來,問道:「你這豬頭肉是怎麼製做的?」 ……,店老闆點頭哈腰賠笑說道:「其實也沒有什麼秘方,這豬頭肉是用茯苓、當歸等藥材燻制的。燻之前,取新鮮豬頭先醃三五日,然後取出來掛在過風處,晾它十天半月,讓其收水風乾,再吊在燻籠裡用藥材來燻,微火輕煙,燻好一隻豬頭,總得一個多月工夫。」
……,高拱吃得興起,對店老闆說:「你把這些菜餚都撤了,再上一盤豬頭肉來,今夜裡咱們專吃這個。」
在第四卷「火鳳凰」第二十四回寫到過年時張居正送給戚繼光一百個薰風閣的豬頭,「這位戚大帥同張居正的前任高拱一樣,有吃豬頭肉的嗜好。每年春節,張居正都會從薰風閣買最好的薰豬頭,派專人用騾車送往薊鎮戚大帥行轅。」
過年時,戚繼光就回贈給了張居正兩個波斯美女。
「為了給首輔調養身體。」戚繼光說著湊近張居正耳邊,小聲嘀咕道,「首輔,採陰補陽滋潤身體,這兩位胡姬,都勝過長白山上的千年老人參哪!」
……,「難得你戚大帥如此有心。」
「過春節了,你送我豬頭,咱總得有所回贈哪!」
戚繼光開了一句玩笑,張居正拍拍他的肩膀,兩人會心地大笑起來。
看來「性賄賂」,古今一樣,掌握權力的都喜歡!
薰風閣的豬頭肉製作比較繁瑣,製作方法如果留存至今大概是可以申報「非遺」項目了,一般家庭這樣製作不太現實,還是來旺媳婦蕙蓮燒制方法簡單易行,如果在鄉下有柴灶,不妨一試。
(圖片來自網絡)
分到豬肉之後都在傍晚五六點鐘了,也要馬上處理分到的豬肉,先挑一塊最肥的豬肉,要熬一大罐豬油。豬油熬好之後,油渣是捨不得扔掉的,油渣炒豆腐乾加點新鮮大蒜苗,那個味道就一個字「香」。有幾年也會挑一塊肥瘦相間的醃製起來。第二天回家去,把豬肉還有其它年貨都帶回家,看到這麼多的豬肉和年貨,父母親都很高興的。即使九七年結婚成家以後,分到的豬肉一般也要拿一大半給父母,因為年年都是回去陪父母親過年的。
在九十年代早期,老師的工資收入不高,我1991年工作時工資才一百四五十元,到九十年代中期每月也才二三百元,那個年代年終能分到二十來斤豬肉,這是很大的一份福利。
1999年下半年,學校食堂進行社會化改革,面向社會承包,由一個食堂改為兩個食堂,一個由原學校食堂職工承包經營,另一個招標經營(後來改為二個食堂都面向社會招標)。航埠中學的食堂改制是走在全市中小學的前列,幾年之後,食堂承包經營成為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主流。航埠中學食堂改制,改變了以往食堂菜式品種單一、服務較差的局面,極大地改善了師生的飲食條件。因食堂改為私人承包了,學校也不再提供場地飼養豬了,還有隨著學校外地籍的教師越來越多,外地的老師大多回老家過年,對分到的二三十斤豬肉處理起來也是件麻煩事,2000年初的那個寒假過年學校就通過發放超市購物卡等方式盡力提高教師的年終福利。學校殺年豬分豬肉也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年成了絕唱。
2021年1月12日,2月1日修改
作者簡介:鄭忠,柯城區華墅鄉霧龍底村人,1982年至1988年在航埠中學就讀初高中,浙江師範大學畢業後回母校教書,擔任過航埠中學副校長,花園中學校長,衢州高級中學校長助理,衢州市行知職教集團學校校長,2009年起任職於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