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工作生活沒熱情,並不是抑鬱症,最好的解藥就是去愛一個人

2020-12-16 白領雙語日記

又到年底,和同事們聊天,很多人抱怨自己對生活和工作失去了熱情。具體表現就是,生活得過且過,錢多就多花點,錢少就少花點,沒有什麼方向和意義;平時也不願意和爸媽朋友主動聯繫,覺得聯繫就有壓力,就會陷入比較;工作只要不裁員就做著,反正是個螺絲釘,怎麼做都是那樣。對比媒體裡的那些重要人物,自己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鬱症。

這不是抑鬱症,我更願意說這是一種愛無能。如果你必須一點藥物,那麼就是去嘗試愛一個人。在這個時代,愛一個人是除了生存以外最有意義的事情。

愛一個人?和工作和生活有什麼關係?你不僅要在內心嘀咕。

我建議你先想想自己的父母,為何他們能堅持比我們更無聊的工作,能承擔比我們更有壓力的責任,只因為他們心中有個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愛產生的。是對孩子的愛,還是父母之間彼此的愛因人而異。但是可以確定,他們背負重力前行的根本因素是他們想為自己愛的人付出更多。

你也可以去觀察周圍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對工作充滿挑戰精神的人。你覺得他們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麼?錯了,那都是背後有一個費做不可的理由,而這個理由要麼是對自己的愛,要麼就是為了某個人的愛。愛情很難得,但是愛情是我們前行中最大的動力源泉。

如果你想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有不同的面貌,請嘗試去愛一個人。你不一定因為愛就可以得到,但事只要你願意去愛,去追求,你的生活就會發生不一樣的面貌。當你所有身體的細胞想為一個人而奔赴前線的時候,你的能量就都出來了,你的面貌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當然,愛一個人也有壓力,也面臨萬劫不復的風險,但是如果不是這種壓力,你願意死氣沉沉的去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和工作麼?生命在於折騰,去冒愛情這個險吧。

相關焦點

  • 抑鬱症的解藥
    頭條上有人說得抑鬱症的人就是吃飽了撐的,甚是無語,沒心沒肺的人是根本不會得這個病的,這個病的唯一解藥就是自私一點,少些責任,少些壓力,多去交流,病根是能力小責任大,看不到未來,只有認清了病因這個病才可以解,但是說是病就會有實質的問題,因為會復發,雖然痊癒也會復發,程度不同,需要時刻心理警惕
  • 抑鬱症的解藥是什麼???
    相信每一位家長對於孩子焦慮抑鬱症的到來,都是猝不及防的!那些讓我百感交集、求助無門、無解迷茫的日日夜夜還在腦海中回放!我初為人母的時候,靠著上一代父母的指導就開始學著做媽媽,真正體會到「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這句話,無知地以為有這些簡單經驗和自我認知就可以把孩子養好教育好。
  • 一個吻就是最好的解藥
    所以《完美關係》中的衛哲跑去看心理醫生,二十小時就要那麼多錢。心疼心疼,所以千萬保佑自己不要有心理病。否則,真是病不起。衛哲作為公關專家,如果焦慮症發作了後果不堪設想。不只是無法很好完成公關工作,隨時隨地還將客戶拉下水。可焦慮症,也不是說什麼藥就能藥到病除的。想想真可怕,還讓人活不活啦?
  • 理性又逗比的人也會抑鬱:兩種解藥
    吃完會比較開心,我通常這個時間會出去social,比如上口語課(會愛發言,愛課上辯論),或者去健身。2018年底-2019年3月,由於工作需要長時間用腦,開始在醫生的指導下減量,只吃Paroxétine,每天0.5粒-1粒,僅為保持狀態。
  • 抑鬱不是抑鬱症,抑鬱症只是缺少一個豁然開朗
    02抑鬱不是抑鬱症,不是說心情抑鬱了就得抑鬱症了。抑鬱和抑鬱症,這完全是兩個概念。抑鬱,它是一種心情低落的情緒,是心情起伏經常會觸碰到的一個點,是短暫性的。比如,有人說我今天心情抑鬱了,其實就是說他的心情很低落,不高興,這很正常。
  • 情緒低落,沒興趣?你那真不是抑鬱症
    抑鬱這個詞,嚴格來說並不是單純地代表一個情緒,而是一組情緒,包括傷心、懊惱、失落,這些情緒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我們可以籠統地把這一組情緒稱為「不開心」。整體來看這個情緒反應是「負面」的、「向下」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們的正常學習和日常生活。
  • 抑鬱症患者可以去工作嗎?是否要辭職?
    患者提問:我的一個好閨蜜患有抑鬱症,最近她突然跟我說不想去上班了,想好好在家休養一段時間再說。我想知道這個病是不是安靜下來治療效果最好?該怎麼做對她最好?專家支招:建議最好不要辭掉工作,盲目辭掉工作的話可能讓情況更糟糕!
  • 抑鬱症患者的傾訴:我的心裡有一個渴望被愛卻又不被人愛的靈魂
    她渴望傾訴、被人傾聽,但又不願講自己的心裡話告訴給身邊的人,她不想讓旁人知曉她有抑鬱症,也不願輕易展露自己的脆弱。因此,她選擇用寫作的方式,與鬱金香的家人們對話,來釋放自己被壓抑已久的靈魂。 她有一個渴望被愛,卻又不被人愛的靈魂。 你願意聽一聽她的傾訴嗎?
  • 海底撈的熱情服務就是最好的嗎?
    如果你去海底撈能感受到工作人員熱情的服務,但你去星巴克,卻會發現星巴克的工作人員跟海底撈完全相反。前幾天去星巴克,看到一個打扮時髦的金髮美女,帶著一個四五歲的男孩,男孩在店裡跑來跑去,美女大聲呵斥著男孩,引來店內很多人側目,男孩則很不情願的回到桌上。男孩回到桌上以後美女還在喋喋不休,男孩一下子就把飲料打翻,撒了一地,美女起身就給男孩一巴掌,男孩哇哇的大哭起來。
  • 林奕含說抑鬱症豈只是抑鬱,不要誤解得抑鬱症的人,誤解就是傷害
    春暖花開去公園的櫻花樹下小坐片刻,深夜想喝酒可隨時約出來去小館,可以一起去看場電影……那麼多人的困境,從本質到形式,都是一樣。都不算稀奇。也不是困難」某作家寫到的「抑鬱的人」不是指有時候感到抑鬱的大多數普通人,而是指那些罹患抑鬱症的人。
  • 抑鬱症!不是抑鬱症也是在抑鬱症的路上!
    抑鬱症!不是抑鬱症也是在抑鬱症的路上,這句話聽起來讓人不適,有點危言聳聽,其實不然,往年對於抑鬱症這個概念比較模糊,或者,想都不會想到這樣的疾病,會出現在身邊,會在身邊多了起來!更不知是何時多起來的!…這時,抑鬱就如你「伴侶」,不是伴侶勝似伴侶!這些在生活中,可謂隨處可見,猶如感冒發燒,變得常見起來,不管任何年齡段,每個人都有做不完的事,需要做的事,不管是學業還是工作,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 《屋頂上的女孩》——不要踮起腳尖去愛一個人
    每個人可能都有會一次難以釋懷的失戀經歷,在一起的時候大家都會相信眼前人就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人,他讓你看到了一個從來沒有的世界,你想跟他一起去經歷,甚至有一種兩個人相依為命的感覺,那些所謂的承諾也一直銘記於心,等著去實現,可是或許是因為不合適,或許是不愛了,當一個人真的想走的時候,不管怎麼挽留,他都不會回來,而很多女孩子,放棄了尊嚴,卑微到塵埃裡,也換不回一句「我回來了
  • 工作沒希望、老公沒指望、生活很失望……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
    寫在前面 你是否經常心情壓抑、沒來由地生氣? 你是否經常難以入睡 或凌晨三四點就醒來,再也睡不著?
  • 我看你根本不是抑鬱症,就是作:抑鬱症有多可怕?
    02伴隨著「抑鬱症」這個詞的高頻率出現。我們仿佛經常可以在生活中,聽見這樣的質疑:「我看你根本不是抑鬱症,就是作。」是的,抑鬱症最難的是那句:沒人覺得我病了,他們只是覺得我想太多了。想像一下,你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過著平常人的生活,上班認真工作,下班用心生活。每一天你過得都很充實,看起來和周圍人的生活,沒什麼不一樣。
  • 如何在工作中調節自己的抑鬱症情緒第一期:「你不是一個人」
    大家好 我是手手 今天我們開始正式開講如何在工作中調節控制好自己的抑鬱症情緒其實抑鬱症初次發作時,可能並不明顯。並且很多人聽到自己可能有抑鬱症時的第一反應都會是:」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你可能會認為自己正在經歷暫時性的挫折,但是如果隨著時間的流逝,情緒負擔加在一起,會怎麼樣呢?你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深深的黑暗情緒中。
  • 渴望被愛的假性抑鬱症患者
    「一個真正想死的人,不會再計較人們說什麼,一個拿死說來說去的人,以我的經驗來看並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而是什麼?"「而是還在……還在渴望愛。」我見過很多人,他們有很明顯的社交恐懼症,不敢與人交流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他們總是唉聲嘆氣怨天尤人,更有甚者做出過激行為包括割腕等等……當然在我看來那不叫割腕,只是劃了幾道血口子。這些人普遍稱自己有抑鬱症,喜歡看「致鬱」的文章,發喝酒割腕的圖片。我想大多數還只是希望得到關注渴望被愛吧。
  • 抑鬱症對生活、工作有什麼影響?該不該出去工作?
    抑鬱症對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該不該出去工作?相信這是大部分人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如果是輕微或者中度一下一般不影響工作能力,但如果繼續可能就會影響工作。抑鬱症患者經常會感覺渾身乏力、身體容易疲勞、不願意活動、不願意講話等等。總是感覺做事情比較吃力,喜歡獨處,不願意與 別人交流,也不想去上班。除了擔心被同事們發覺嘲笑之外,也擔心自己無法有效勝任工作。但從病情康復的角度上來說,一個人在家休息並不利於病情的好轉。如果工作強度不大的話,最好還是去上班。
  • 抑鬱症高發,如何做一個能夠自帶「抗體」的人?
    家人表示:「之前有一點症狀(抑鬱症),但沒想到有這麼嚴重。」這個人,可能就是你的同事、朋友、家人,亦或是你自己。隨著抑鬱症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抑鬱症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呈現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孩子患上抑鬱症,所以實際上,抑鬱症真的比我們想像得嚴重得多。
  • 愛逛菜市場的人最愛生活,而菜市場治好了我的抑鬱症!
    當你思考的時候,你不知道生活是什麼,當你認真去活的時候,你就會明白,自己已經處在生活之中。國學大師季羨林就很愛逛菜市場。他曾經在一篇散文中描繪過這樣的畫面:鹹肉和板鴨成排掛在架子上,肥得仿佛就要滴下油來。水果攤子更是琳琅滿目。
  • 玩命工作,就是年輕時最好的生活
    這句流行語,源於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老師的一本書,字字透著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也透著一個成功人士活了大半輩子之後的追求。但你呢?二十出頭兒,涉世未深,能力尚淺,毫無建樹的你呢?你有女兒嗎?你是中國最好的財經媒體人之一嗎?你有自己的上市公司嗎?你走過大半輩子的歲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