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馬拉拉》

2020-12-25 中國軍網


《我是馬拉拉》封面資料圖

內容推薦

《我是馬拉拉》一個關於勇氣和夢想的故事。這是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和英國知名戰地記者克裡斯蒂娜拉姆合著的馬拉拉自傳。16歲的女孩馬拉拉優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因倡導女性受教育權利而慘遭武裝分子槍擊頭部,但是,她奇蹟生還。本書記錄了馬拉拉在艱難處境中,如何堅持上學,堅持抗爭的艱辛歷程,同時也講述了在她頭部遭受槍擊後如何頑強生存下來的勵志故事。這段不平凡的經歷,讓她從斯瓦特地區的偏僻山谷,走進聯合國發表演說,走上了為爭取女性的受教育權而不懈奮戰的道路,同時也成為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創建以來最年輕的獲得者。

作者簡介

馬拉拉:1997年生於巴基斯坦,11歲時便在BBC英網站發表文章,講述她及家人朋友在塔利班組織控制下的地區學習、生活及爭取兒童、女性受教育權利的情況,這些內容受到國際媒體的密切關注。年僅17歲的馬拉拉是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史上最年輕的獲得者,同時,她也獲得過國際兒童和平獎、巴基斯坦國際青年和平獎、《TIME》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第二名。克裡斯蒂娜拉姆:英國知名戰地記者,她於1987年開始報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消息,五度獲得英國年度外派記者獎,以及普利巴優卡爾瓦多斯獎(the Prix Bayeux-Calvados),這是歐洲聲望極高、對戰地記者而言是最高榮譽的獎項,目前為The Sunday Times寫作。

相關焦點

  • 傳記推薦——《我是馬拉拉》
    當我們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裡學習時,馬拉拉卻在戰火紛飛的地方比我們更加勤奮的(地)學習;在我們討厭寫作業,(改成頓號)厭煩學習時,馬拉拉卻在,(這個標點符號刪掉)冒著生命危險求學;當我們因為馬拉拉遭到槍擊而落淚時,她(自己)卻一滴眼淚也沒掉,堅強的(地)接受治療;當我們十八九歲第一次迎來人生的第一個(第一個和前面有重複)轉折點—高考,馬拉拉卻已經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 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拉拉傳記《我是馬拉拉》簡體中文...
    2014年10月10日,17歲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四川人民出版社獲鳳凰阿歇特獨家授權推出《我是馬拉拉》簡體中文版。誰是馬拉拉?2012年10月9日 因為不懈地爭取受教育權,馬拉拉在乘校車回家途中,遭到武裝分子近距離槍擊,生命一度垂危,但她又奇蹟般地生還、康復,走上了為爭取女性的受教育權而不懈奮戰的道路。2012年11月10日 聯合國決定將7月12日(馬拉拉的生日)定為「馬拉拉日」。2013年7月12日 邀請馬拉拉到聯合國發表演說,這是她被槍殺後首度公開演說。
  • 《我是馬拉拉》書評
    馬拉拉,1997年7月12日出生於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一個普什圖穆斯林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是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斯瓦特縣明戈拉城的一名學生,女權主義者,以爭取婦女接受教育的權利而聞名。馬拉拉致力於斯瓦特地區和平而備受讚譽。雖然塔利班禁止斯瓦特地區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馬拉拉不僅繼續學業,還致函外媒,為巴基斯坦婦女和兒童爭取權益。
  • 《我是馬拉拉》共讀分享 | 2019,我們一起讀
    《我是馬拉拉》的這本書前半部分,馬拉拉用第一人稱身份講述自己的童年,講自己的父母祖輩,講父親創辦學校和發展歷程,講自己對學習的喜愛,講自己看到撿拾垃圾孩子時的觸動,講自己曾經的虛榮、偷拿他人東西,講自己第一次演講時的囧態.讀後,感覺這就是一個與我們一樣的普通孩子呀,為身高發愁,因愛美照鏡子編頭髮而霸著浴室,為考第一而努力學習,和與弟弟們鬥嘴,與好朋友競爭、互相欣賞。
  • 《我是馬拉拉》:如何閱讀一本書
    誰是馬拉拉?我是馬拉拉。而這,就是我的故事。我是馬拉拉,我的世界改變了,但我一如既往。初識馬拉拉,是因為知曉她寫了和《安妮日記》一樣性質的戰爭日記,是她以17的年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於是,我的書櫃裡也有了一本《我是馬拉拉》。
  • 馬拉拉對話「赫敏」:你讓我不再羞於承認自己是女權主義者
    視覺中國 資料馬拉拉說:「以前女權主義像一句『戲言』。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時,正負面評價都有。我在猶豫,該不該說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在聽了你的演講後,你說『如果不是現在,那麼是何時?如果不是我,那會是誰?』我就改變了主意,稱自己為女權主義者並沒有錯。所以,我是女權主義者,每個人都應該是女權主義者,因為女權主義是平等的代名詞。男性必須努力促進性別平等。」
  •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於是,馬拉拉開始用筆名Gul Makai寫作,這是當地民間傳說中一個女英雄的名字,在普什圖語裡的意思是「矢車菊」。  她的博客內容很簡單,就是每一天上學和生活的日記。文字也不複雜,但非常真實。在第一周的某天,她寫道:  「昨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夢見了武裝直升機和塔利班。自從斯瓦特地區開戰以來,我就一直在做這樣的夢。媽媽給我做了早飯,然後我就上學了。
  • 《我是馬拉拉》:還可以這樣閱讀一本書
    細細思來,可分為這幾類:以書中主人公為題,如《甄嬛傳》《高老頭》;以文章中的原句為題,如《我是馬拉拉》,此名既提到文章主人公,又和文章中多次提到的「我是馬拉拉」相吻合,讓人一見就忍不住思考為何要強調這句;以書中重要事物(住宅、裝飾物、景物、地名等)為題,如《呼嘯山莊》《茶花女》等;
  • 郭一鳴:馬拉拉獲和平獎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
    我當時覺得,哇,一個小女孩得獎了,後來我一想她為什麼得獎,政治正確。 為了自己的教育的權利,為了人權,為了基本的一些學習的一些權利,面對的就是幾乎是拿生命來捍衛這樣一種權利的。 盧琛:對她的肯定也是對於全球這種教育平等的一種重視。 解說:在遭到塔利班槍擊之後,她仍然勇敢面對,她的榮譽與影響力也成為挑戰塔利班的利劍。
  • 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歷史上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
    在接受CNN採訪時,她說:「我有玩樂的權利,我有唱歌的權利,我有說話的權利,我有逛商場的權利,我有大聲說話的權利。」「當然,讓她去寫博客是很冒險的」,齊亞丁告訴BBC,「但是我認為,不去揭露事實會是更大的危險,因為這樣我們可能最終為這種粗暴的恐怖主義和極權主義而讓步。」馬拉拉在博客中控訴塔利班暴行、提倡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利,逐漸引起外界關注,但也激怒了塔利班。
  • 庫克與馬拉拉在SJSU共談教育、女性賦權等話題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2月16日,蘋果CEO蒂姆·庫克訪問了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庫比蒂諾Apple Park園區附近的聖何塞州立大學(SJSU),並在那裡跟馬拉拉·尤薩法扎伊以及SJSU校長Mary Papazian一同討論了教育和女性賦權等話題。
  • 16歲少女馬拉拉讓極端分子懼怕 曾遭塔利班槍擊
    當我離開學校時,滿懷不舍,就好像我再也來不了這裡一樣。」  馬拉拉的博客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在隨後的日子裡,美國《紐約時報》為她和她的家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由此這個立志要當醫生的小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此時,斯瓦特地區的反恐行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雖然馬拉拉和她的家人為躲避戰火背井離鄉,但她依然頻繁地公開參與爭取婦女權益的活動,並在外國媒體上刊文控訴塔利班的暴行。
  • 槍口下逃生的馬拉拉:塔利班說除了殺她別無選擇
    馬拉拉的父親齊亞丁(Ziauddin)為男孩女孩們開設私立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在巴基斯坦的性別歧視。  齊亞丁曾對英國《衛報》表示,「我的父親教導了我的兄弟和我,但是他沒有把我的姐妹送到學校去。」  「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  當馬拉拉出生的時候,齊亞丁以普什圖族(Pashtun)女英雄的名字給她命名。
  • 繪本書分享:馬拉拉•優素福扎伊,諾貝爾和平獎最年輕得主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布朗熊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由真人真事著寫的繪本書:像鳥一樣自由-馬拉拉的故事. 。馬拉拉看著她的兄弟們在屋頂放風箏。她多麼想往自己,就像風箏一樣。她想自由的飛。馬拉拉在成長過程中,不想受各種束縛,這讓身邊的人皺著眉頭不贊成。但他的爸爸只會笑笑說:「她是我的女兒。」 在馬拉拉爸爸心裡,她的女兒有一天會像鳥一樣自由飛翔。馬拉拉在學校裡積極學習,她很喜歡參加演講比賽,並經常取得優異的成績。馬拉拉的爸爸說她應該成為一個政治家。
  • 我是馬拉拉
    作為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17歲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在這本自傳裡真實再現了自己的傳奇經歷,記錄了她在艱難處境中,如何堅持上學、堅持抗爭的艱辛歷程,以及在她頭部遭受塔利班槍擊後如何頑強生存下來的勵志故事,展現了一個經歷重大災難的女孩是如何成長
  • 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如果一代人沒有拿過筆 就會拿槍
    美國紀錄片製片人亞當·埃利克曾和馬拉拉一家在斯瓦特一起生活了幾個月。齊亞丁在給埃利克的電子郵件中寫道,「希望你不要嘲笑我,我能想像一下馬拉拉成了最年輕的諾貝爾教育獎得主嗎?」在埃利克2009年為《紐約時報》拍攝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出,齊亞丁和女兒的關係很好,還為女兒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片中,齊亞丁微笑著說:「她剛出生時,我一看到她的眼睛就愛上了她。」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將出版繪本 在新書中描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的弟弟們總是坐在地上,而我充滿了好奇。那時候的斯瓦特縣平和而安寧,是我生命中最為懷念的時光。」      馬拉拉在2013年曾出版自傳《我是馬拉拉》(I Am Malala)。2015年,著名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Philip Davis Guggenheim)拍攝了紀錄片《他叫我馬拉拉》(He Named Me Malala)。
  • 蘋果在Apple Park舉辦活動 採訪諾貝爾獎獲得者馬拉拉
    馬拉拉並向數百名年輕人講述了她在馬拉拉基金會的工作。 蘋果公司於今年1月份宣布與馬拉拉基金會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該基金會倡導優質教育和全球女孩的平等機會。
  • 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獲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人民網伊斯蘭瑪巴德10月10日電 (記者 楊迅)為女童爭取教育權而遭塔利班槍擊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和印度兒童人權活動家薩蒂亞爾希10日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兩人之所以獲獎,是因為他們幫助受壓迫的年輕人進行抗爭,並為兒童爭取受教育的權利。
  • 馬拉拉:一個老師一本書一支筆 就能改變世界
    [導讀]馬拉拉因為在斯瓦特山谷地區積極鼓吹婦女受教育權,於去年遭到塔利班分子野蠻的報復性槍擊,幸大難不死。《我是馬拉拉》一書將於今年秋天發行。馬拉拉7月12日是勇敢的巴基斯坦小姑娘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的16歲生日,也是聯合國設立的「馬拉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