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如果一代人沒有拿過筆 就會拿槍

2020-12-25 騰訊網

[導讀]正如馬拉拉曾說的,「如果一代人沒有拿過筆,就會接受恐怖分子遞來的槍枝。我們必須提倡教育,讓大家都聽到我們的聲音。」

馬拉拉在校車上遇襲,但活了下來

2012年10月9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地區,一所當地女子高中的校車奔馳在鄉間小路上。車上,幾名學生和老師歡快地聊著天,學生們剛寫完學期論文,高興得唱起了普什圖語的歌。

車駛出明戈拉城大約一英裡,兩個男人把車攔下,衝了上來,其中一個人掏出槍問道:「你們中誰是馬拉拉·尤薩夫扎伊?」沒人做聲,有些人不想出賣馬拉拉,有些人則是害怕,但她們都不約而同把目光轉向了馬拉拉。「原來就是她!」持槍的人說道,他瞪著這個15歲女孩的臉,朝她臉頰和脖子扳動了兩次扳機。接著他又開槍把其他兩名女孩打傷了,然後兩個人逃之夭夭。

被嚇壞了的學生哭喊著,一位老師讓司機把車開到幾英裡外的醫院。馬拉拉的身體已經癱軟在同學的腿上,鮮血直流,老師害怕極了,閉上眼睛開始祈禱……

馬拉拉重傷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有人感到難過,有人感到氣憤。

現在,在英國伯明罕伊利莎白女王醫院裡,馬拉拉正和死神抗爭著。那兩個兇手至今還沒被抓到,但誰都知道元兇是誰。一連數個月,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以下簡稱塔利班)的狙擊手都在研究馬拉拉上學的線路。成功襲擊她之後,塔利班宣稱對此事負責,但表示馬拉拉是代表「黑色魔鬼歐巴馬」的美國間諜。TTP還稱,馬拉拉和他們對著幹,要是她逃過一劫,一定會再想辦法把她幹掉。

古老的伊斯蘭教已被扭曲成散播仇恨的工具

在巴基斯坦歷史上,主張正義的人士遭受迫害,民眾的麻木不仁已不是一次兩次了,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馬拉拉事件發生後,巴基斯坦人民對這個倡導女性受教育權利的小女孩卻表示了極大的支持。

馬拉拉被襲事件其實是源自一場關於教育的爭端。貪婪權力的牧師設立了宗教學校體制,造成巴基斯坦人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壓抑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甚至還成為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教旨。其實古老的伊斯蘭教傳統已被歷史並不長的另一種邪惡宗教所破壞,這些牧師管理的宗教學校正是蘊育伊斯蘭激進主義的溫床。牧師們不教學生怎樣進行批判性思維,而是灌輸仇恨。牧師們培養的是一些充滿仇恨的商人,這些人信奉激進的極右翼伊斯蘭教,把賓·拉登和穆塔茲·卡德裡看成英雄。牧師還教學生使用槍枝彈藥,教他們怎麼去死,而不是怎樣好好地活。

穆塔茲·卡德裡去年射殺了巴基斯坦執政黨一名領導人,後來竟然被右翼和狂熱分子奉為英雄。可在他接受審判時,上百名律師還是都舉起了正義的旗幟。

恐怖主義本身就在繁殖著自取滅亡的東西。有著良好教學計劃的學校應該教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它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通用的法則,是瓦解恐怖主義的有力武器,帶來的內心世界的解放也是聖戰主義無法做到的,因此塔利班組織才會對它如此畏懼。

牧師培養的是充滿仇恨的商人,伊斯蘭激進主義的信奉者

倡導女性受教權的她記錄了塔利班統治下的生活

馬拉拉是個出色的學生,她有著橄欖色的皮膚,濃密的眉毛和一雙澄澈的棕色眼睛。11歲時,她就開始匿名在BBC的烏爾都語網站上撰寫博客日記,筆名叫Gul Makai,普什圖語中是矢車菊的意思,同時還是當地很多民間傳說中女英雄的名字。她記錄下了在塔利班統治下的生活,比如怎樣把書本藏在披巾裡面;塔利班禁止女孩接受教育,她又是怎樣堅持讀書的。

在2009年1月的一篇博客中,她寫道:「老師今天告訴我們不要穿鮮豔的衣服,塔利班武裝分子可能會生氣。」她還寫道,一次經過一堆無頭屍體,他們都是反對激進派的人;還有一個男孩叫阿尼斯,被塔利班洗過腦,她親眼看到他把自己當人彈引爆了,而他那時才16歲。

馬拉拉的父親齊亞丁開辦了幾所學校並擔任校長,在他的鼓勵下,馬拉拉迅速因倡導女性受教權而成名。齊拉丁還有兩個兒子,但他對朋友說只有馬拉拉這個女兒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馬拉拉曾想學習醫學,但齊亞丁勸她,如果時機合適應該從政,這樣能讓巴基斯坦社會更加進步。如今巴基斯坦的不上學的兒童達2500萬,青年文盲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巴基斯坦應該變成全民都接受教育的國家。

美國紀錄片製片人亞當·埃利克曾和馬拉拉一家在斯瓦特一起生活了幾個月。齊亞丁在給埃利克的電子郵件中寫道,「希望你不要嘲笑我,我能想像一下馬拉拉成了最年輕的諾貝爾教育獎得主嗎?」

在埃利克2009年為《紐約時報》拍攝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出,齊亞丁和女兒的關係很好,還為女兒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片中,齊亞丁微笑著說:「她剛出生時,我一看到她的眼睛就愛上了她。」馬拉拉的媽媽是位主婦,只會說普什圖語,也非常支持馬拉拉倡導進步理念的舉動。因為當地文化的原因,她沒有出現在埃利克的紀錄片裡。

父親齊亞丁:「就算死,也不會放棄教育事業」

塔利班組織在斯瓦特地區禁止女孩接受教育,還攻擊了上百所學校。而齊亞丁除了開辦學校,還是詩人、社會活動家和斯瓦特國家和平委員會的主席。他冒著死亡的威脅仍然對抗著塔利班,拒絕取消學校正常的教學。

對開辦學校的原因,齊亞丁解釋:「伊斯蘭教教導我們,接受教育對男女來說都是必須的,這也是先知的教義。教育是光明,無知是黑暗,我們必須從黑暗走向光明。」

熟悉馬拉拉一家的一位巴基斯坦記者兼紀錄片製片人說,齊亞丁「給了馬拉拉很多關愛、力量和信心,這是少有的。馬拉拉那麼富有主見也是因為父親在給她鼓勁。」

短短三年內,馬拉拉成為了斯瓦特地區兒童集會的主席,被南非大主教屠圖提名「國際兒童和平獎」並獲得第二名,還是巴基斯坦首位「國家和平獎」得主。直到被槍襲前,她還在組織成立馬拉拉教育基金會,幫助斯瓦特的窮困女孩上學。

因為繼承了父親的堅定信念,馬拉拉也成了強力對抗塔利班意識形態的象徵。

英國前首相布朗說,馬拉拉遇襲已促成了一場巴基斯坦兒童運動,他們穿著印有「我是馬拉拉」的T恤大膽主張他們的權利。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許多巴基斯坦年輕人已經看透了塔利班組織的虛偽嘴臉,這些人剝奪著數百萬年輕男女受教育的權利。雖然馬拉拉受重傷暫時沉默了,但還有上千個馬拉拉不會甘於沉默的。」

齊亞丁對女兒遇襲的事情震驚得說不出話來,他打算在馬拉拉痊癒後回國,以新的信念和力量重新開展教育工作。他對埃利克說,「就算死,我也不會放棄教育事業。」

「雖然馬拉拉受重傷暫時沉默了,但還有上千個馬拉拉不會甘於沉默的。」

塔利班組織威脅報導此事的當地記者

塔利班組織為了維持他們的統治,必須要取得民眾的支持,或者讓民眾妥協。兩年前一次蓋洛普民調顯示,巴基斯坦1.8億餘人口中只有4%對塔利班持肯定態度。但美國無人機造成了眾多平民傷亡,塔利班則利用了巴基斯坦民眾日益增長的反美情緒。為了贏得人心,塔利班領袖奧馬爾2010年頒布了「一項新的行為準則」,禁止對平民實施自殺性爆炸襲擊,禁止焚燒學校,禁止割耳、割唇、割舌頭的酷刑。在網上,塔利班表示反對無人機,譴責攻擊寺廟、醫院、學校和集市的行為;但實際上,這個行為準則沒有得到有效實行,民眾的反抗也沒有因此而緩解。評論人士認為,塔利班做出的任何改變都是浮於表面,只是權宜之計罷了。

襲擊馬拉拉更是偏離了奧馬爾的「魅力攻勢」——不顧一切傳播恐懼的努力,甚至連認同塔利班意識形態的人都對此表示抗議。分析人士說:「襲擊馬拉拉是塔利班想證明自己還活躍著,還在發揮作用。」

事件發生後,塔利班沒有接受巴基斯坦和西方國家的指責,而是威脅報導此事的當地記者,以及曾是板球手的政客、正義運動黨領導人伊姆蘭·罕,稱他是自由派、是異教徒。這讓不少人大為吃驚,因為伊姆蘭·罕一直被認為對極端分子過於軟弱。但實際上伊姆蘭·罕由於對馬拉拉遇襲事件沒有表現出更堅定的姿態而受到了強烈譴責。伊姆蘭·罕說,考慮到巴基斯坦北部其支持者的生命安全,他不敢公然對抗塔利班組織。

兇手或許無法受到真正的懲罰

24歲的比拉瓦爾·布託·扎爾達裡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裡的兒子,也是政府的發言人。他的母親曾是巴基斯坦執政黨主席,2007年遭暗殺後,他繼承了母親的職位。他在發給《新聞周刊》的電子郵件中說,「巴基斯坦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即使馬拉拉還在重病治療當中,很多人還在繼續曲解她的觀點和言論,以迎合自己頭腦中的激進主義思想。巴基斯坦最大的宗教政黨伊斯蘭黨中的領導者之一卡齊也是位母親,她在社交網站上貼出了馬拉拉、她父親和已故的美國駐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特使理察·霍爾布魯克的照片,並造謠馬拉拉「與一些美國軍官開過秘密會議」。

在巴基斯坦,重要人物被暗殺和陰謀論已是司空見慣,這也助長了塔利班組織的囂張氣焰。記者納賈姆·賽提說,「自由派人士認為馬拉拉被襲事件會是巴基斯坦的一個轉折點。2009年斯瓦特一位女孩公然被塔利班武裝人員鞭打,他們就想到巴基斯坦已經到了非變革不可的時候。」他回憶道,這件事情發生後,巴基斯坦人民一開始很氣憤,但反塔利班情緒很快就消失殆盡。明年舉行的巴基斯坦大選會讓馬拉拉事件更加政治化,「政府會主張正義,但不可避免會陷入黨派權力爭奪中。沒有哪位領導人和平民敢冒險做出魯莽的舉動。」

巴基斯坦政府支付著馬拉拉的醫療費,還會向她頒發一個國家獎,以對她的勇敢行為表示讚賞。政府還承諾,向其他兩位受傷女孩的家庭成員提供工作。而很多人害怕的是,儘管政府為此事逮捕了200名嫌疑人,但這次調查會和很多調查一樣不了了之,應該懲罰的人沒有得到懲罰。巴基斯坦反恐怖主義法庭歷來就在處罰上不甚嚴明,司法和執法部門既缺乏意願,又沒有能力將肇事者繩之於法。比拉瓦爾·布託說:「如果抓到了襲擊馬拉拉的人,我真希望他們能受法律的嚴懲。」但在上述郵件中,他的語氣卻不那麼堅定,「巴基斯坦處於戰爭地帶,正如北約和美國抓不到阿富汗的每個恐怖分子,我們也抓不到巴基斯坦的每個恐怖分子。」

當被問及兇手會不會抓到並受到懲罰,馬拉拉的英語老師咂咂舌頭說,「我根本不信,他們什麼時候被懲罰過?」

政府已計劃派遣軍隊駐守各要塞,以保障民眾的安全,但顯然解決恐怖主義不能全靠武力,還得探其根源。正如馬拉拉曾說的,「如果一代人沒有拿過筆,就會接受恐怖分子遞來的槍枝。我們必須提倡教育,讓大家都聽到我們的聲音。」

相關焦點

  • 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歷史上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
    馬拉拉父親齊亞丁擔任一所學校的校長,一直致力於推動教育事業。塔利班武裝2007年佔領了斯瓦特地區。塔利班一直試圖把自己那一套教規強加給民眾,他們禁止民眾從事娛樂活動。塔利班組織認為,女孩不應該上學,並關閉了當地的女子學校;如果沒有將自己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並有一位男性親戚陪同,她們甚至不應該出門。馬拉拉的父親開辦了幾所學校,收留了超過1000名學生。
  • 郭一鳴:馬拉拉獲和平獎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
    核心提示:十月十日,2014諾貝爾和平獎塵埃落定,年僅17歲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成為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之一。 盧琛:各位好,我是盧琛,歡迎做客《環球人物周刊》,誰是馬拉拉,不再是個問題了吧,今年諾貝爾和平獎17歲的她成為了史上最為年輕的得獎者,去年她還獲得了每五年頒發一次的聯合國人權獎,盛讚她不畏暴政而爭取平等自由的勇氣,馬拉拉表明自己不想被貼上「被塔利班槍擊的女孩」這一標籤,她是勇敢抗擊塔利班為教育權利而戰,她相信因為一名兒童一名教師一本書一支筆能夠改變世界,今天我們在現場請到時事評論員郭一鳴先生
  • 馬拉拉:一個老師一本書一支筆 就能改變世界
    馬拉拉7月12日是勇敢的巴基斯坦小姑娘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的16歲生日,也是聯合國設立的「馬拉拉日」。所以我站在這裡……所以我站在這裡,一個女孩,作為許多人中的一個。我講話———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所有的女孩和男孩。我提高自己的聲音,不是因為我可以呼喊,而是為了那些人家聽不到他們聲音的人。那些為權利而鬥爭的人。和平生活的權利。尊嚴相待的權利。平等機會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親愛的朋友們,2012年10月9日,塔利班開槍,擊中了我額頭的左側。他們還向我的朋友們開了槍。
  • 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獲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人民網伊斯蘭瑪巴德10月10日電 (記者 楊迅)為女童爭取教育權而遭塔利班槍擊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和印度兒童人權活動家薩蒂亞爾希10日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兩人之所以獲獎,是因為他們幫助受壓迫的年輕人進行抗爭,並為兒童爭取受教育的權利。
  • 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遇襲後首次返鄉
    人民網訊 據法新社報導,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優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周六3月31日重返巴基斯坦,這是她2012年遭塔利班槍襲後首返家鄉。 法新社報導稱,馬拉拉乘坐巴基斯坦軍方直升機從伊斯蘭瑪巴德抵達斯瓦特的明戈拉鎮。
  •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阿瑪爾·阿默德·漢走進BBC總部大樓,在員工餐廳拿了一杯咖啡,然後乘電梯到五樓辦公室。他是BBC烏爾都語部分的負責人,如往常一樣,他在9點半準時召集20個員工開始例行晨會。  這個時候,他看見巴基斯坦團隊在夜裡發布在BBC烏爾都語網站上的新聞:15歲女孩馬拉拉被塔利班槍擊,頭部中彈,目前生命垂危。  阿默德·漢愣住了。他認識這個女孩,他當然認識她。
  •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7歲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託尓比約恩·亞格蘭10日宣布,把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兒童權利活動人士凱拉什·薩蒂亞爾蒂和馬拉拉·尤薩夫扎伊,以表彰他們反對壓制兒童和青少年、為所有兒童爭取教育權所進行的鬥爭。   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馬拉拉成為了歷史上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
  • 《我是馬拉拉》共讀分享 | 2019,我們一起讀
    彩虹花講師團講師15歲初三孩子的老媽一個愛閱讀的人一個願意分享閱讀的人這是一本自傳類文學,一位名為馬拉拉·優素福扎伊巴基斯坦女孩的自傳,她因爭取受教育權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也因為呼籲女孩受教育而在生死線走一遭的女孩。
  • 傳記推薦——《我是馬拉拉》
    「我還是原來的馬拉拉,我的抱負沒有變,我的期望沒有變,我的夢想也沒有變。」對呀,馬拉拉永遠都是原來那個努力學習、想要長高、喜歡跟弟弟打鬧的馬拉拉;馬拉拉的期望也一直都是希望世界和平、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她因為堅持了自己的夢想,所以努力地去實現,把夢想漸漸地地(多餘的字要去掉)變為現實。馬拉拉為什麼那麼有勇氣?
  • 16歲少女馬拉拉讓極端分子懼怕 曾遭塔利班槍擊
    她曾在一篇博客中這樣寫到:「明天就要放寒假了,但校長沒有說哪一天開學。女同學們對於放假也不是很興奮,因為她們知道,如果塔利班頒布法律,她們就再也無法上學。當我離開學校時,滿懷不舍,就好像我再也來不了這裡一樣。」  馬拉拉的博客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在隨後的日子裡,美國《紐約時報》為她和她的家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由此這個立志要當醫生的小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 《我是馬拉拉》
    《我是馬拉拉》封面資料圖內容推薦《我是馬拉拉》一個關於勇氣和夢想的故事。這是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和英國知名戰地記者克裡斯蒂娜拉姆合著的馬拉拉自傳。16歲的女孩馬拉拉優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因倡導女性受教育權利而慘遭武裝分子槍擊頭部,但是,她奇蹟生還。本書記錄了馬拉拉在艱難處境中,如何堅持上學,堅持抗爭的艱辛歷程,同時也講述了在她頭部遭受槍擊後如何頑強生存下來的勵志故事。
  • 馬拉拉父親尤薩夫扎:沒有一個國家是完美的 為女性權利奮鬥是畢生...
    《衛報》:在馬拉拉遇襲後,你的生活已經為許多人所知了,你在這本書中補充了什麼?齊亞烏丁·尤薩夫扎(以下簡稱尤薩夫扎):在馬拉拉四年前出版的自傳中,人們總以為我已經講過了大部分故事,但那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作為我女兒的父親的故事。但我也是五個沒上過學的妹妹的哥哥,是一個妻子的丈夫,是兩個兒子的父親。
  • 槍口下逃生的馬拉拉:塔利班說除了殺她別無選擇
    17歲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最年輕得主。馬拉拉的父親齊亞丁(Ziauddin)為男孩女孩們開設私立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在巴基斯坦的性別歧視。  齊亞丁曾對英國《衛報》表示,「我的父親教導了我的兄弟和我,但是他沒有把我的姐妹送到學校去。」  「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  當馬拉拉出生的時候,齊亞丁以普什圖族(Pashtun)女英雄的名字給她命名。
  • 17歲女孩緣何獲得諾貝爾獎
    隨著塔利班變得更加極端,如2009年發布教育法令炸毀了100多所女子學校,並發布法令禁止女孩上學。馬拉拉的反抗行動也越來越備受關注,她不僅擔任了當地的兒童教育會主席,還經常接受西方媒體採訪。2011年,馬拉拉甚至獲得了巴基斯坦的首屆國家青年和平獎。這讓塔利班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
  • 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拉拉傳記《我是馬拉拉》簡體中文...
    2014年10月10日,17歲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四川人民出版社獲鳳凰阿歇特獨家授權推出《我是馬拉拉》簡體中文版。誰是馬拉拉?馬拉拉,1997年生於巴基斯坦,11歲時便在BBC網站發表文章,以爭取兒童和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利而聞名。年僅17歲的馬拉拉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也是諾貝爾獎史上最年輕的獲得者。為什麼要讀她的故事?
  • 一手拿槍一手拿筆!內江抗美援朝老兵回甜城「報到」
    一手拿槍一手拿筆!——鄭時文每當提起英勇犧牲的內江籍戰士,鄭時文就會淚眼朦朧。在《老兵你好》節目中,他講述的「一個蘋果的故事」還原了當時戰士們在缺水狀態下艱苦奮鬥、浴血奮戰的場景。一個蘋果,八個人一人一口,輪流兩遍才吃完,傳揚了老兵們優秀的革命精神。如今國家富強,國泰民安,故鄉一片安好,鄭時文感慨萬千。
  • 《我是馬拉拉》:如何閱讀一本書
    誰是馬拉拉?我是馬拉拉。而這,就是我的故事。我是馬拉拉,我的世界改變了,但我一如既往。初識馬拉拉,是因為知曉她寫了和《安妮日記》一樣性質的戰爭日記,是她以17的年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於是,我的書櫃裡也有了一本《我是馬拉拉》。
  • 諾獎得主馬拉拉6年後重返巴基斯坦,曾因提倡兒童教育遭暗殺
    諾獎得主馬拉拉6年後重返巴基斯坦,曾因提倡兒童教育遭暗殺 馬拉拉海外網3月29日報導,在2012年遭到塔利班暗殺險些喪命的近6年後,當地時間29日,
  • 陳春森:《晉察冀日報》創辦時 編輯記者一手拿筆一手拿槍
    因為晉察冀根據地打了勝仗,我們就開始帶著八匹騾子,背著一支筆,一支槍,一手拿筆,一手拿槍開始辦報。這就是遊擊辦報的最簡單的、最概括的,也是最重要的寫照,一手拿筆,一手拿槍,帶著八匹騾子,遊擊辦報,而且出鉛印日報,我們根據這個目標一幹八年,沒動搖。中間犧牲了59個烈士,都是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