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藝術理論中,『虛』與『實』是一對極為重要且內涵複雜的範疇,關乎古代的繪畫、書法、小說、詩詞、戲曲等藝術表現形式。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論,而歷朝歷代的文藝評論家對此皆有不同的解讀和推進。
宗白華十分重視這一對範疇,並稱其為『中國美學思想的核心問題』。而在《美學散步》一書中,更以《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等專文加以著力闡述。今就宗白華及前人之論,對『虛實之辨』在中國古代書畫理論中的脈絡加以梳理,並對其引發思考之處加以論述,以俟方家指正。
首先,宗白華將『虛實』問題上升到哲學宇宙觀的高度,討論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源頭:一派為『孔孟』,一派為『老莊』。老莊認為『虛比真實更真實,是一切真實的原因。沒有虛空存在,萬物就不能生長,就沒有生命的活躍』;
而『孔孟』則以『充實之謂美』,並且『不停留於實,而是要從實到虛,發展到神妙的意境』。雖分兩派,但實際上並不矛盾,『都認為宇宙是虛和實的結合,也就是《易經》上的陰陽結合』。正如宗白華所說,『虛』和『實』作為相互依存的兩面,不可舍此取彼。這種思路在魏晉玄學便已得到闡述,王弼等人在維持貴『無』的基本思路的同時,亦有條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對意義。在《老子指略》中,他談到:『然則,四象不形,則大象無以暢;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四象形而物無所主焉,則大象暢矣;五音聲而心無所適焉,則大音至矣。』沒有具體四『象』作為物之主,則大道之『象』亦不能顯現。這就引申至藝術創作中如何體現『虛實結合』的問題。
其次,若要討論藝術創作如何『虛實結合』,則先應明確何謂『虛』,何謂『實』。以書畫藝術而言,宗白華引用清代畫家方士庶《天慵庵隨筆》中的文字來進行說明:『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鍊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
宗白華引述此語,實則是為了說明,外在的山水是『實』,而引起畫家主觀生命情調和想像的是『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實』,而『心源』則是『虛』。此說已頗明晰,然而我們仍可以切入到繪畫實踐中去,在其中將『虛』與『實』的含義析出數層。每一層次都對應於不同的創作階段,而每一層都彰顯了『虛實相生』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