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闡述中國傳統藝術:「虛實相生」的必要性

2020-12-23 蔓蔓說文化

在中國的藝術理論中,『虛』與『實』是一對極為重要且內涵複雜的範疇,關乎古代的繪畫、書法、小說、詩詞、戲曲等藝術表現形式。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論,而歷朝歷代的文藝評論家對此皆有不同的解讀和推進。

元 錢選 八花圖卷 333.9cm×29.4cm 故宮

宗白華十分重視這一對範疇,並稱其為『中國美學思想的核心問題』。而在《美學散步》一書中,更以《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等專文加以著力闡述。今就宗白華及前人之論,對『虛實之辨』在中國古代書畫理論中的脈絡加以梳理,並對其引發思考之處加以論述,以俟方家指正。

元 錢選 八花圖卷 333.9cm×29.4cm 故宮

首先,宗白華將『虛實』問題上升到哲學宇宙觀的高度,討論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源頭:一派為『孔孟』,一派為『老莊』。老莊認為『虛比真實更真實,是一切真實的原因。沒有虛空存在,萬物就不能生長,就沒有生命的活躍』;

元 錢選 八花圖卷 333.9cm×29.4cm

而『孔孟』則以『充實之謂美』,並且『不停留於實,而是要從實到虛,發展到神妙的意境』。雖分兩派,但實際上並不矛盾,『都認為宇宙是虛和實的結合,也就是《易經》上的陰陽結合』。正如宗白華所說,『虛』和『實』作為相互依存的兩面,不可舍此取彼。這種思路在魏晉玄學便已得到闡述,王弼等人在維持貴『無』的基本思路的同時,亦有條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對意義。在《老子指略》中,他談到:『然則,四象不形,則大象無以暢;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四象形而物無所主焉,則大象暢矣;五音聲而心無所適焉,則大音至矣。』沒有具體四『象』作為物之主,則大道之『象』亦不能顯現。這就引申至藝術創作中如何體現『虛實結合』的問題。

元 倪瓚 江渚風林圖 31.1cm×59.1cm

其次,若要討論藝術創作如何『虛實結合』,則先應明確何謂『虛』,何謂『實』。以書畫藝術而言,宗白華引用清代畫家方士庶《天慵庵隨筆》中的文字來進行說明:『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鍊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

元 黃公望 富春大嶺圖 南京博物院藏

宗白華引述此語,實則是為了說明,外在的山水是『實』,而引起畫家主觀生命情調和想像的是『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實』,而『心源』則是『虛』。此說已頗明晰,然而我們仍可以切入到繪畫實踐中去,在其中將『虛』與『實』的含義析出數層。每一層次都對應於不同的創作階段,而每一層都彰顯了『虛實相生』的必要性。

相關焦點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中國戲曲「虛實相生」「以形寫神」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創造了舞臺上虛實結合的唯美意境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又叫寫意性。
  • 書法的「知白守黑」和「虛實相生」
    書法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產物,與古代文化思想相映成趣。了解這一點,會使我們從另一個度品度書法,加深對書法藝術的體悟。書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藝術,它以線條為基本表現語言,具有極強的概括性,是虛的體現。書法虛實的產生跟我國古代美學思想不無關聯,這也正是書法生於中國而非別土的根本原因。
  • 人分善惡,壺分虛實
    一把好壺,必定是「虛實相生」的, 只有一虛一實相輔相成, 才能真正突出紫砂壺作品的中心藝術價值, 什麼是紫砂壺的虛實相生? 紫砂壺有著形與意相輔相成的特點,這正是造型與內涵兩大根本要素的概括性表現,而這二者的共存也是紫砂壺之所以被尊為壺藝的關鍵,紫砂壺的藝術美豐富多樣,而最為值得稱道的當屬「虛實相生」的表現。
  • 宗白華 | 中國藝術有三個方向與境界
    著有美學論文集《藝境》、《美學散步》,有《宗白華全集》出版,為中國美學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篇文章為宗白華先生為此藝展寫的序言。註:以下配圖與藝展無關。中國藝術有三個方向與境界第一個是禮教的、倫理的方向。三代鐘鼎和玉器都聯繫於禮教,而它的圖案畫發展為具有教育及道德意義的漢代壁畫(如武梁祠壁畫等),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也還是屬於這範疇。
  • 朱光潛、宗白華的《雙美集》,美學理論與現實的完美結合
    而宗白華則是投身於新文化運動,他在運動中成長起來的哲學家,為白話文的發展和中國哲學研究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五四」運動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宗白華能夠更客觀冷靜對待中西方文化,他打破了西方文化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從客觀理性的角度構築自己強健的文化觀。此外,兩位大師均有出國留學的經歷。
  • 宗白華:「錯採鏤金」與「芙蓉出水」
    宗白華繼承發展了他們的思想,他斷定:美感的差異性也會帶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民族的美的理想的差異,但從根本上說,它們都基於美的時代發展。02 美感的類型:「錯採鏤金」與「芙蓉出水」上面說到,宗白華看到美感存在著客觀的差異性。至於美感主要有哪幾種類型?什麼樣的美感才算是高級的美感?宗白華結合對中國藝術和中國美學思想的理解,透徹地作了分析。
  • 【光明講壇】解讀中國傳統「生生美學」
    其實,諸多前輩學者已經較多地論述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生命論特點,方東美就以「生生」概括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稱為「萬物有生論」,並將中國藝術稱之為「主要是生命之美」。宗白華則對中國傳統生命論美學也有較多論述。我對「生生美學」的解讀對前輩學者多有借鑑。北京天壇。
  • 淺談宗白華《美學散步》中音樂美育思想,如果喜歡,不妨一看!
    宗白華在繼承王國維、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古代生命哲學意識,通過由「藝術人生化」到「人生藝術化」的思想和實踐,為中國現代美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和實現途徑。同時,也極大豐富了其文學藝術美學思想的深刻內涵。《美學散步》分兩部分討論和評述了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音樂這門藝術可以備於人的一身,無待外求。所以在人群生活中發展得最早,在生活裡的勢力和影響也最大。」
  • 山水空濛,一片虛境——淺談山水畫的虛實生境
    這種對「計白當黑」的理解和活用,是黎越常在吸收中國傳統哲學觀念、傳統筆墨技法後進行了大量創作實踐得來的成果,使作品呈現出了有主次、有虛實、有空間的藝術趣味。(雲山雄鷹 黎越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留白是對山水景象的補充,是山水之境的空間拓展,給觀者無盡的遐想空間。
  • 校史鉤沉 宗白華:散步的美學
    《三葉集》說起宗白華,就會聯想到郭沫若和田漢,以及他們三人的通信集——《三葉集》。1919年夏,22歲的宗白華應上海《時事新報》主編郭虞裳的邀請,編輯學藝性副刊《學燈》,他在這個副刊以及《少年中國》上編發了田漢的許多詩歌、戲劇作品和文藝評論性文章。在編輯學藝性副刊《學燈》時,宗白華以非凡的膽識發現並扶持了年長自己5歲的郭沫若。
  • 宗白華 | 真正的美像是玉,極絢爛又極平淡
    新道家的代表性人物中國近代著名美學家✎本文由楚塵文化綜合整理,轉載請附上文末二維碼宗白華,1897年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小南門。宗白華是中國現在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之一,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5年即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及西方美學,當時有「南宗北鄧(鄧以蜇)」之稱。宗白華認為「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把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特色之一歸結為「充實」與「空靈」、有限與無限的統一。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古代戲創作劇本的情節,有的作者為了「創新」而「淡化」故事情節;有的所謂給戲曲「滲透人文精神」而「從真實的生命狀態中尋找形體語言」,以此要重新「組合」戲曲藝術;有的戲,急功近利,用貼標籤的簡單方法闡述作者的主觀願望;有的為了闡述其「
  • 葉文駿:傳統雕刻工藝與現代藝術的碰撞交融
    葉文駿,江蘇南京人,現為中國航海學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現專注從事雕刻手工藝品藝術設計與製造。 葉文駿正在創作中 葉文駿從小受環境薰陶,接觸蘇作紅木家具,對傳統紅木雕刻十分的感興趣,少年時就開始學習傳統雕刻工藝,拜中國高級雕刻美術師朱金財先生為師。
  • 淺談:音樂創作中傳統戲曲
    一傳統戲曲中常見的一些語彙表達技巧中國民族戲曲藝術與民族文化的發展相伴相生,儒家、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橫貫古今、已觸及到文化生活領域的各個角落。這些影響在戲曲藝術中也是隨處可見的。從虛實的角度上講,對於戲曲故事裡主人公充滿波折的人生履歷,在我們看來是「虛」,而故事的起因開端及結尾則屬於「實」的東西。因此,傳統戲曲中「虛實相生」的語彙表現手法處處都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虛實哲學關係內涵,而這種相伴相生的虛實關係哲理對戲曲的語彙手法的影響至關重要,另外在社會的教化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讓傳統藝術走進社區:2020年成都市川劇、蜀繡宣傳推廣活動啟動
    「為了幫助青少年在實踐中傳承發展天府文化,通過優秀劇目演出和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感知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專門舉辦2020年成都市川劇、蜀繡宣傳推廣活動,走進社區和校園,以川劇和蜀繡為載體,用戲曲講好成都故事,傳播成都聲音。」相關負責人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 「藝術中國」——王美達繪畫作品鑑賞
    4)作品《虎丘.盡潔盡醉》獲「東南杯《萬人畫蘇州》國際手繪大賽」三等獎;5)作品《時光老列車》獲第三屆中國明信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秦皇島賽區)成人組一等獎6)作品《歐式建築手繪表現》,獲中國第三屆藝術大賽三等獎。
  •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特質及創新性發展
    從這些概念分析來看,中國傳統藝術的概念與今天有著很大的不同,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將今天所謂的藝術在內的一種綜合性的人文學術與精神活動包含在內。今天我們透過對這一概念的體味與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藝術活動注重與人類活動的總體聯繫,從人類學意義上去體認藝術,可以說是傳統藝術精神的根本特點,是其不同於西方藝術學概念的審美內涵。
  • 《中國書法全集》入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據了解,《中國書法全集》為崇賢館推出的「崇賢寶笈系列」之頂級藝術藏品,特別邀請海內外名家任德山、鄭連傑、毛佩琦、劉恆等擔綱學術顧問,將中華文明從殷商甲骨到近世名家手書的文字印跡,分類為歷代碑刻、法書、法帖、書論四部分進行彙編的藝術文獻。據悉,《中國書法全集》是全球編號限量收藏的藝術珍品,如此系統和規模的文獻匯集、整理、出版尚屬首次。
  • 清如許一周年之四 I 作文有招之立意五大法:擬人轉化、以小示大、虛實相生、逆向思維、​結尾凸顯:
    總會發現,我們的作文內容不厚實、立意太單薄,要改變這一現象,就要學會虛實結合、虛實相生來立意。     講究虛實相生來立意,就如同畫畫中的明暗結合,唱歌中的輕重緩急,還有講話時聲調的抑揚頓挫等,通過這種虛實相生,來尋找一種變化、一種起伏,從而賦予被表現事物多層次感、豐富感,而對於作文而言,就是為了追求一種豐滿的立意效果。
  •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公映 虛實結合塑造人性化形象
    新編京劇《曹操與楊修》於1988年在上海京劇院創排完成,被譽為「新時期中國戲曲裡程碑式的作品」,之後囊括了幾乎所有京劇大獎。時隔30年,《曹操與楊修》集結原班人馬登上大銀幕,由中國首獲世界3D電影最高獎「金·盧米埃爾獎」的國家一級導演滕俊傑執導、SMG全流程拍攝製作,採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3D實拍攝影設備和最新的杜比全景聲製作流水線,影片在保留京劇藝術精華的同時,用三維特效技術突破了拍攝空間限制,營造了超乎想像的多維度真實環境,讓傳統京劇藝術在新理念、新科技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