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鉤沉 宗白華:散步的美學

2021-02-13 南京大學


宗白華(1897—1986安徽安慶人。早年曾任《少年中國》月刊編輯。後應邀負責編輯《時事新報·學燈》副刊。1920年赴德留學,先在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學習,後轉至柏林大學學習美學和歷史哲學。1925年回國,先後任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至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著有《流雲小詩》《美學散步》等。

佛頭宗

30年代中期,宗白華逛夫子廟時,在一家古董店偶爾發現一尊雕刻精美的隋唐石佛頭,愛不釋手,店主見顧客十分喜愛,也沒出高價,生意就這樣談成了。宗白華設法運回中央大學寓齋。佛頭重數十斤,低眉瞑目,秀美慈祥。他曾對學生說:「我回家只要一看見它,就什麼煩惱都消失了。」終日把玩,興趣盎然。此事在同事中傳開,大家紛紛到宗白華家觀賞和拍照。徐悲鴻、胡小石等好友亦交口稱讚,愛撫不已,為此,宗白華就有了「佛頭宗」的雅號。

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宗白華跟隨中央大學倉促西遷重慶。臨行前只得將佛頭埋在院中的小棗樹下。在渝期間,談話中常常提及,惘然若失,很是惦念。抗戰勝利後,復員回到南京,家中所有書畫古玩蕩然無存,惟有此佛頭深埋地底得以倖存,宗白華望著佛頭感到由衷的喜悅。

1952年院系調整,宗白華調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佛頭亦隨之遷往北京。數十年來,他將這尊雕刻精美的佛頭一直置於案頭,朝夕共處。

《三葉集》

說起宗白華,就會聯想到郭沫若和田漢,以及他們三人的通信集——《三葉集》。

1919年夏,22歲的宗白華應上海《時事新報》主編郭虞裳的邀請,編輯學藝性副刊《學燈》,他在這個副刊以及《少年中國》上編發了田漢的許多詩歌、戲劇作品和文藝評論性文章。

在編輯學藝性副刊《學燈》時,宗白華以非凡的膽識發現並扶持了年長自己5歲的郭沫若。當時郭沫若正在日本福岡九州大學醫學部學習,經常閱讀上海的《時事新報》。一天,在「新文藝」欄上讀到康白情的白話詩《送慕韓往巴黎》,遂喚起了自己的膽量。立即把以前寫的詩作《鷺鷙》與《抱和兒浴博多灣中》投寄《學燈》,沒有想到很快便刊出了,真是驚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雖有創作或翻譯,但卻難覓知音,寄回國內,屢屢碰壁。這次變成鉛字了,給他的生活道路和創作歷程帶來了決定性的轉折。

閘門一經打開,詩人的才華之泉終於迸發奔流了!宗白華以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出詩人胸中蘊藏著不可估量的創造力,遂以驚人的氣度將這「無名小輩」的作品接二連三地發表。從該年的九月到次年的三月,短短的半年間,刊登郭沫若的新詩數十首,有時甚至用上《學燈》的整個篇幅,這在《學燈》的編輯史上,也可以說是在當時中國報刊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後來,郭沫若將刊發在《學燈》上的新詩加以增刪,結集為《女神》出版。聞一多讀後指出:「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甚遠,最緊要的是他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的時代精神。有人講文藝作品是時代的產兒,《女神》真不愧為時代的一個肖子。」郭沫若的《女神》開啟一代詩風,對新詩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於宗白華的扶植和幫助,郭沫若是永誌不忘的,他說:「但使我的創作欲爆發了的,我應該感激一位朋友,編輯《學燈》的宗白華先生。」甚至由衷地稱宗白華為「我的鐘子期」。

獨具慧眼的宗白華發現了郭沫若的天才,他馬上把這個天才介紹給在日本東京留學的好友田漢。他寫信說:「我又得了一個像你一類的朋友,一個東方未來的詩人郭沫若。」接著又連去三信給郭沫若,介紹他與田漢相識,並大有預見地說:「我很願意你兩人攜手做東方未來的詩人。」就這樣,他在未來的文壇巨人間架起橋梁。

從此,三人魚雁往還,正像郭沫若後來回憶說:「當時三人都不曾會面,你一封,我一封,就像陷人了戀愛狀態的一樣。」他們也和當時的青年人一樣,受到時代潮流的衝擊,苦悶、探索、反抗,互相傾訴心中的不平,追求著美好的理想,自我解剖,彼此鼓勵。後來,三人的通信經過整理,於1920年5月出版,題名為《三葉集》。郭沫若認為此書「要算是在五四潮流中繼胡適的《嘗試集》之後,有文學意義的第二個集子」。

散步的美學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求學時代的宗白華常常掛在口邊,尤其是在他獨自一人散步的時候吟誦的唐人詩句。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但並非沒有計劃,沒有系統,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宗白華是中國散步的美學的創始人。

宗白華原來是學醫的,但他覺得「終究不適於拿手術刀解剖人的形體,而適於用理性去探索人的內心,就改行鑽進了美學」。1920年到德國留學,又專門學習美學和歷史哲學。「回過頭來再研究中國的東西,似乎進展就快一點了」。後來,在談到美學問題時說。

宗白華認為中國美學應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以大觀小」,而不拘之於模擬形似。他說「中國人不像浮士德『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這樣的人生態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儒家精神,以對待人生的審美態度為特色的莊子哲學,以及並不否棄生命的中國佛學——禪學,加上屈騷傳統,從而構成了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

《美學散步》就這樣誕生在宗白華的筆下。

文章選自《南大逸事》

編輯:孫穎



相關焦點

  • 淺談宗白華《美學散步》中音樂美育思想,如果喜歡,不妨一看!
    宗白華在繼承王國維、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古代生命哲學意識,通過由「藝術人生化」到「人生藝術化」的思想和實踐,為中國現代美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和實現途徑。同時,也極大豐富了其文學藝術美學思想的深刻內涵。《美學散步》分兩部分討論和評述了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音樂這門藝術可以備於人的一身,無待外求。所以在人群生活中發展得最早,在生活裡的勢力和影響也最大。」
  • 朱光潛、宗白華的《雙美集》,美學理論與現實的完美結合
    文/歐陽欣《雙美集》以獲得國家圖書獎的《宗白華全集》和《朱光潛全集》為底本,精選《美學散步》《談美》《談修養》《給青年的12封信》《欣慨室隨筆集》等36篇文章,為中國讀者獻上這場美學盛宴。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朱光潛卷和宗白華卷,卷首均以西方名畫為引導,帶我們走進美學的博大世界。
  • 宗白華 | 真正的美像是玉,極絢爛又極平淡
    後赴德留學,先後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歷史哲學。1925年回國,任南京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抗戰期間隨校遷至重慶,抗戰勝利後返回南京繼續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史教授至逝世。宗白華是中國現在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之一,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5年即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及西方美學,當時有「南宗北鄧(鄧以蜇)」之稱。
  • 宗白華闡述中國傳統藝術:「虛實相生」的必要性
    元 錢選 八花圖卷 333.9cm×29.4cm 故宮宗白華十分重視這一對範疇,並稱其為『中國美學思想的核心問題』。而在《美學散步》一書中,更以《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等專文加以著力闡述。今就宗白華及前人之論,對『虛實之辨』在中國古代書畫理論中的脈絡加以梳理,並對其引發思考之處加以論述,以俟方家指正。
  • 《美學散步》:追尋生命的詩意,用充滿熱情的美學態度去生活
    散步,可以是休閒又愜意的,也可以凝聚著最深刻的思考。亞里斯多德的學派被稱作是「散步學派」,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散步時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變成了「畫院的奇葩」,而古時候的哲學家莊子,更是時常在山林鄉間獨自行走,找尋生命中最宏大的意義。
  • 宗白華:「錯採鏤金」與「芙蓉出水」
    美學家宗白華,被認為是中國現代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之一,他的美感理論是對中國古典美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他認為:「美感是對於一個客觀事物的判斷,並不是對於我的主觀感覺或主觀感情的判斷」。他認為,美感的基礎是美的客觀性,審美過程是主客觀相交融、相流通的過程。
  • 美學散步 | 康德美學思想評述
    宗白華(1897—1986),曾用名宗之櫆,字白華、伯華。
  • 宗白華 | 中國藝術有三個方向與境界
    宗白華(1897—1986),曾用名宗之櫆,字白華、伯華。
  • 對《美學十五講》的方法論,你持有怎樣的態度?不妨一看!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作為例證,作者考察了各種關於詩中「真意」的理解,認為以前人們對「真意」的解釋是「歸隱」不太恰當,宗白華先生的解釋是至今所有解釋中最到位的——真意是一種欣賞自然美景時「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的空間意識,強調迴旋往復的視覺美感」。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中國書法史上,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的, 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論家鄧以蟄先生 (1892—— 1973) 。這位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 與朱光潛、宗白華同為現代中國早期從事美學研究的安徽籍同鄉, 和宗白華並稱「南宗北鄧」的著名學者, 早在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 , 即擬撰寫一組總題為《書法之欣賞》的書法美學專題論文 。
  • 怎麼學習美學
    我們前面論述了美學的學科性質。從這些性質,就可以引出美學學科的特殊的方法,也就是說,明白了美學學科的性質,就可以明白學習美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第一,要注重美學與人生的聯繫。前面說,美學屬於人文學科。以美學學科來說,我們要致力於中西美學(東西方美學)的融合,把美學建設成為一門體現21世紀時代精神的真正國際性的學科,我們的立足點仍然是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美學。我們應該下大力氣系統地研究、總結和發展中國傳統美學,並且努力把它推向世界,使它和西方美學的優秀成果融合起來,實現新的理論創造。這是我們中國學者對於人類文化的一個應有的貢獻。
  • 道家美學的現代境遇與意義生發
    包含臺港及海外華人在內的中國現代最有影響力的六大美學家是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徐復觀、葉維廉、 李澤厚,大多數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其中差不多有一半可被歸入現代新道家行列。他們的美學建構,實現了道家藝術精神與西方現代美學的匯通。
  • 西方美學史概念鉤沉
    本文從詞源意義上鉤沉的五個審美範疇,分別是: kaloskagathos、megalopre-peia、concinnitas、istoria、Diségno。一、kaloskagathos———美善這個概念大約產生於公元前四世紀的古希臘,消亡於18世紀。這個詞直譯是「美善」。
  • 美學散步 葉朗:談讀書和學位論文的寫作
    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宗教學系、藝術學系主任同時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高校美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哲學會會長。1990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著有《中國美學史大綱》、《美在意象》、《中國小說美學》、《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等。
  • 《談美》:在顛沛流離、生死存亡之際,朱光潛為什麼要推廣美學?
    中國的美學大師有兩位被稱為「美學雙峰」,一位是宗白華,一位是朱光潛。宗白華留學德國,精通西方美學,卻對東方美學造詣深厚。朱光潛則中國功底紮實,對西方美學興趣盎然。兩人可謂中西合璧,對於美學愛好者是不可缺少的領路人。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更偏重對中國美學藝術的感悟,朱光潛的《談美》則更側重與讀者的交流談心。
  • 龔鵬程|美學在臺灣
    消失了幾十年的美學家,如朱光潛、宗白華也開始復出(宗氏於1946年即已編好《藝境》一書,後來一直不能出版,直到一九八六年才出)。但宗白華的《美學的散步》,已於1981年由臺灣洪範出版社出版,其前宗氏之美學文章也一直在臺自由流通,所以宗白華人雖不在臺灣,美學的宗白華卻一直在臺灣活著。
  • 【校史】四學同一,三校合併
    此後的幾十年間,盛衰屢變、校史鉤沉,學校幾易其名。然而,孜孜不倦的教育者們卻始終堅持普通中學的辦學。1953年,由溫州市教育局在海坦山西麓(原藝文中學)校址為其新建校舍,1954年秋,學校遷入新址,改名為溫州第二中學1954年校園全貌【校史】二中前身之舊溫屬女子師範講習所【校史】餘朝紳與溫州甲種商業學校文字圖片:校慶辦圖文編輯
  • 淺談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宗白華的「宗教境界」!
    宗白華在我們中國,有一位美學家叫宗白華,也提出過類似的理論,把人生境界的層次,從低到高,分別叫做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和宗教境界。這兩種理論,在我看來,相似度很高,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理論,與宗白華的「宗教境界」,講的都是最理想的人生狀態。至於在價值層次上是否相同,在此不作討論。人生於世,身體的構造,決定了人要吃食,繁衍後代,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需要,人人都不可避免,是人最基本的欲求,正如孔子所講:「食色男女,人之人慾存焉。」
  • 這是一個偽美學時代
    我有些激動,脫口而出,「當然有啊,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李澤厚。」回答完,總覺著哪裡不對勁,大概是因為我回答的是學科意義上的美學家。美學,一個高冷的詞。記得大四的時候,糾結考研考什麼專業?一個朋友問我喜歡什麼,我也是同樣脫口而出,「音樂、文學、藝術、電影……大概都喜歡。」
  • 簡聖宇 | 論葉朗的現代意象美學建構
    葉朗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意象美學立足於朱光潛和宗白華兩位大家的研究基礎,結合現象學理論將之推向更高層次,從而奠定了其後意象理論研究的基本視域、整體布局和走向。其理論以其本身的魅力以及所處學術平臺在國內外的相應影響力,開啟了中國現代意象美學新的歷史階段,意象美學也從他這裡開始走向了中國當代美學研究的中心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