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1897—1986) 安徽安慶人。早年曾任《少年中國》月刊編輯。後應邀負責編輯《時事新報·學燈》副刊。1920年赴德留學,先在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學習,後轉至柏林大學學習美學和歷史哲學。1925年回國,先後任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至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著有《流雲小詩》《美學散步》等。
佛頭宗
30年代中期,宗白華逛夫子廟時,在一家古董店偶爾發現一尊雕刻精美的隋唐石佛頭,愛不釋手,店主見顧客十分喜愛,也沒出高價,生意就這樣談成了。宗白華設法運回中央大學寓齋。佛頭重數十斤,低眉瞑目,秀美慈祥。他曾對學生說:「我回家只要一看見它,就什麼煩惱都消失了。」終日把玩,興趣盎然。此事在同事中傳開,大家紛紛到宗白華家觀賞和拍照。徐悲鴻、胡小石等好友亦交口稱讚,愛撫不已,為此,宗白華就有了「佛頭宗」的雅號。
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宗白華跟隨中央大學倉促西遷重慶。臨行前只得將佛頭埋在院中的小棗樹下。在渝期間,談話中常常提及,惘然若失,很是惦念。抗戰勝利後,復員回到南京,家中所有書畫古玩蕩然無存,惟有此佛頭深埋地底得以倖存,宗白華望著佛頭感到由衷的喜悅。
1952年院系調整,宗白華調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佛頭亦隨之遷往北京。數十年來,他將這尊雕刻精美的佛頭一直置於案頭,朝夕共處。
《三葉集》
說起宗白華,就會聯想到郭沫若和田漢,以及他們三人的通信集——《三葉集》。
1919年夏,22歲的宗白華應上海《時事新報》主編郭虞裳的邀請,編輯學藝性副刊《學燈》,他在這個副刊以及《少年中國》上編發了田漢的許多詩歌、戲劇作品和文藝評論性文章。
在編輯學藝性副刊《學燈》時,宗白華以非凡的膽識發現並扶持了年長自己5歲的郭沫若。當時郭沫若正在日本福岡九州大學醫學部學習,經常閱讀上海的《時事新報》。一天,在「新文藝」欄上讀到康白情的白話詩《送慕韓往巴黎》,遂喚起了自己的膽量。立即把以前寫的詩作《鷺鷙》與《抱和兒浴博多灣中》投寄《學燈》,沒有想到很快便刊出了,真是驚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雖有創作或翻譯,但卻難覓知音,寄回國內,屢屢碰壁。這次變成鉛字了,給他的生活道路和創作歷程帶來了決定性的轉折。
閘門一經打開,詩人的才華之泉終於迸發奔流了!宗白華以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出詩人胸中蘊藏著不可估量的創造力,遂以驚人的氣度將這「無名小輩」的作品接二連三地發表。從該年的九月到次年的三月,短短的半年間,刊登郭沫若的新詩數十首,有時甚至用上《學燈》的整個篇幅,這在《學燈》的編輯史上,也可以說是在當時中國報刊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後來,郭沫若將刊發在《學燈》上的新詩加以增刪,結集為《女神》出版。聞一多讀後指出:「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甚遠,最緊要的是他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的時代精神。有人講文藝作品是時代的產兒,《女神》真不愧為時代的一個肖子。」郭沫若的《女神》開啟一代詩風,對新詩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於宗白華的扶植和幫助,郭沫若是永誌不忘的,他說:「但使我的創作欲爆發了的,我應該感激一位朋友,編輯《學燈》的宗白華先生。」甚至由衷地稱宗白華為「我的鐘子期」。
獨具慧眼的宗白華發現了郭沫若的天才,他馬上把這個天才介紹給在日本東京留學的好友田漢。他寫信說:「我又得了一個像你一類的朋友,一個東方未來的詩人郭沫若。」接著又連去三信給郭沫若,介紹他與田漢相識,並大有預見地說:「我很願意你兩人攜手做東方未來的詩人。」就這樣,他在未來的文壇巨人間架起橋梁。
從此,三人魚雁往還,正像郭沫若後來回憶說:「當時三人都不曾會面,你一封,我一封,就像陷人了戀愛狀態的一樣。」他們也和當時的青年人一樣,受到時代潮流的衝擊,苦悶、探索、反抗,互相傾訴心中的不平,追求著美好的理想,自我解剖,彼此鼓勵。後來,三人的通信經過整理,於1920年5月出版,題名為《三葉集》。郭沫若認為此書「要算是在五四潮流中繼胡適的《嘗試集》之後,有文學意義的第二個集子」。
散步的美學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求學時代的宗白華常常掛在口邊,尤其是在他獨自一人散步的時候吟誦的唐人詩句。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但並非沒有計劃,沒有系統,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宗白華是中國散步的美學的創始人。
宗白華原來是學醫的,但他覺得「終究不適於拿手術刀解剖人的形體,而適於用理性去探索人的內心,就改行鑽進了美學」。1920年到德國留學,又專門學習美學和歷史哲學。「回過頭來再研究中國的東西,似乎進展就快一點了」。後來,在談到美學問題時說。
宗白華認為中國美學應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以大觀小」,而不拘之於模擬形似。他說「中國人不像浮士德『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這樣的人生態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儒家精神,以對待人生的審美態度為特色的莊子哲學,以及並不否棄生命的中國佛學——禪學,加上屈騷傳統,從而構成了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
《美學散步》就這樣誕生在宗白華的筆下。
文章選自《南大逸事》
編輯:孫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