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清: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知青「上山下鄉」

2021-02-13 崑崙策研究院

(點擊上方【崑崙策研究院】可關注)


今年是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50周年。如何看待50年前的這一戰略舉措,由於身處基層不了解高層,站在局部沒看到整體,有些人的看法難免產生偏頗。早在1996年6月,由原國務院知青辦的老同志為主成立編委會,歷時3年寫成了《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一書。經中央黨史有關專家覆審,認為「該書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歷史價值。」下文我們把此書簡稱為《始末》(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運用該書內容來回答有關「上山下鄉」的「七大真相」。

真相一:「上山下鄉」不是「文革」的產物

《始末》第1頁:「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源於50年代中期。它是在城市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和農業合作化運動蓬勃興起的社會條件下提出來的。其根本出發點是試圖把解決城鎮失業問題同改變農業生產落後的狀況結合起來,探索一條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道路。」

《始末》第7頁:「1955年,毛澤東為河南郟縣大李莊鄉經驗做出按語:「其中提出組織中學生和高小畢業生參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別注意。一切可以到農村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裡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始末》第34頁:「1962年10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開始有計劃地展開在中央,最早提出插隊的是黨的總書記鄧小平。譚震林在大區領導小組組長會議上講話時說:插隊安置,鄧總書記想了很長時間了,他說,一個隊安置2個中學生是會搞好的。」「周恩來也說:插隊本來是小平同志提議的,我贊成。」

《始末》第68頁:「從1962年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動員城鎮人口下鄉,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達到129.28萬人。」

真相二:「文」時期的上山下鄉早

「文」前就在國家的計劃之中了

《始末》第39頁:「1964年1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聽取中央安置領導小組的匯報,討論知青上山下鄉工作。他對搞好插隊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城市知識青年下鄉,以插隊為主,這是一件長期的大事。每年要安置100多萬人。」

《始末》第43頁:1964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中央決定建立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負責。

《始末》第66頁:「1965年8月25日,譚震林在中央安置領導小組會議上談到制定規劃時說:1966年是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城市只能安排500多萬人,還有600多萬人要安排他們就業,這就是安置工作的任務。人多了不把他們安排到農村去勞動就業,都擺在城市沒事幹,有些人會變壞。」「1965年8月26日中央安置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會議中心是研究規劃問題。綜合各大區的安置計劃是今後15年內1100-1200萬人上山下鄉。安置方向仍以插隊為主。」

評:以上史料證明,「文革」前國家已經計劃了千百萬人規模的知青上山下鄉,人數和「文革」時期發生人數基本一致

真相三:實際上「上山下鄉」

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多人

最近看了一個所謂作家寫的《空前絕後,一代知青》。此文言辭鑿鑿的宣稱,「『文革』時期上山下鄉的人數是3000萬,相當於加拿大總人口。」宣稱「『文革』時期有超過一大半的中學生下鄉了。」

按照《始末》第258頁提供,1962年-1979年全國知青上山下鄉總人數是1776萬人。所謂有3000萬知青的人數是擴大化的虛假數字,該作家關於有一大半中學生下鄉也同樣是憑個人感覺的猜測

《始末》第96頁提供了1966年至1972年全國城鎮中學畢業生和上山下鄉知青的人數對照表。「文革」期間下鄉人數最多的這幾年(即1966年至1972年),城鎮中學畢業生總數是1710萬人,實際下鄉人數是715萬人,佔中學畢業生總數的41.8%,留城中學畢業生人數是995萬人,佔中學畢業生總數的58.2%

評:在「文革」上山下鄉的最高峰期,有一半多中學畢業生沒有下鄉,佔到近六成;有四成多一點的知青上山下鄉,他們擔當了國家的困難,在農村經受了鍛鍊。正因為有廣大知青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才使一半多城市中學畢業生順利的進入工礦、商店等企事業單位就業,保證了社會的安定團結。

真相四:知青中斷學業不能

算在「上山下鄉」頭上

在《空前絕後,一代知青》一文中,該作家說:「上山下鄉毀掉了60%人的繼續讀書深造的機會。」換句話說,該作家認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高等教育錄取率可以達到60%。這顯然是不實之詞

《始末》第168-169頁:1980年中共中央委託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分析青年就業問題時提出:「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同我國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發展極不相應。許多青少年由於不能升學,過早地加入待業隊伍。而實際初中畢業能夠升上高中的只佔了30%-40%。高中畢業能升入大專院校的只佔5%,絕大多數初、高中畢業生需要就業。」

評:「文革」政治運動,三年停課,造成了「老四屆」(1966、1967、1968、1969級)學業的中斷,這個帳是不能記在「上山下鄉」頭上的國家對此進行了補救,如1971年開始,繼而實行連續6年的推薦上大學,就放寬了對文化的要求而側重表現,工農兵大學生中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1977年恢復高考後,國家又放寬了對年齡、出身、婚否的限制,知青中一大批優秀人才被選拔了出來。

《始末》第263頁顯示,上山下鄉期間,國家從1776萬知青中一共招出126.46萬人進入大中專院校,佔下鄉總人數的7.1%。據統計,中國有知青經歷的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達64人,都是在這期間進入大學深造的傑出人才。正是因為這樣,知青中的知識精英成了改革開放時期科學發展的重要擔當者。高層尚且如此,中層和基層的有知青經歷的科學骨幹還會少嗎?

真相五:毛主席對上山下鄉

做出重大的戰略調整

《始末》一書第115頁: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指出:「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內,有必要組織動員大批的城市知識青年下鄉參加農業生產。……並在農村落腳生根。」

《始末》一書第115-116頁:1968年12月,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後,從理論政策到實際做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下鄉的目地是『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就是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已經從過去從屬就業範疇,變為從屬於教育範疇,並無紮根農村之意。」

1973年4月毛主席出人意料的給一封激烈批評上山下鄉的老師李慶霖覆信。《始末》第101頁:「毛澤東當時對李慶霖敢於坦誠直言的胸懷是很讚賞的,同時也可看出毛澤東對統籌解決知識青年問題的高度關注」。

《始末》107頁:8月4日,經毛澤東審閱,中共中央轉發了國務院《關於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的報告》(中發【1973】30號)文件。該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按照國家計劃在下鄉知識青年中招工、招出、徵兵、提幹的問題

《始末》第96頁:「1969年國民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1970年,國家擬定第四個五年計劃,開始招收新職工。」《始末》第263頁公布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調離農村的年份和人數:其中1974年以前調離農村人數高達401萬人,1975年60萬人,1976年139萬人,1977年135萬人,1978年358萬人,1979年395萬人

評:很顯然,從1971年開始,隨著經濟的發展,知青返城除1975年人數少一些,每年知青返城都是在100萬人以上的規模,其中1978、1979年達到了300多萬。知青返城渠道和人數的增多,這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方針政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毛澤東設計的知青接受「再教育」後又有計劃地返城的上山下鄉方案,比單純為了解決就業的上山下鄉,更有前贍性和可行性,也順應了民心和歷史發展的方向事實證明,毛主席站得高、看得遠

真相六:「四個不滿意」不是

國家對上山下鄉的評價

有的人把「四個不滿意」做為國家對上山下鄉的評價,顯然是錯誤的。李先念副總理講「四個不滿意」是在1978年,當時,整個中國政治形勢安定團結,經濟形勢是一片大好,國家已經渡過了經濟政治最困難時期,當時強調繼續上山下鄉是為了「創造條件不搞現在這樣的上山下鄉」。這時提出「四個不滿意」是針對過去的老辦法而言的,不是對整個上山下鄉的評價。

《始末》第132頁:「李先念說:對過去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做個估計,把成績肯定下來。」很顯然,李先念副總理不否定「上山下鄉」過去所取得的成績。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該紀要對知青上山下鄉做出了鄭重的歷史結論:「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毛主席,黨中央號召的,成績是主要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聯繫在一起」,「全國1700多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在農村三大革命鬥爭中,接受了鍛鍊,增加了才幹,提高了覺悟,做出了貢獻。」

真相七:《決議》沒有否定

知青上山下鄉

有人以「文革」10年動亂來否定「文革」時期的上山下鄉,實際上,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不支持這種觀點。

該決議指出:「正是由於廣大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知識分子、知識青年和幹部的共同鬥爭,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受到了限制」,我國國民經濟仍然取得了進展。「歷史再次表明,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與此同時,該《決議》在闡釋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理論貢獻中,還充分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等思想,充分肯定了《青年運動的方向》等著作,認為「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評:很顯然,黨的歷史決議對「青年與工農相結合」的正確方向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廣大知青給予了高度評價。1968年12月前後開展的大規模知青上山下鄉,以及同時展開的「四個面向」分配「老三屆」中學生的工作,對「文革」政治運動所帶來的「動亂」起到了限制作用,促進了由「大亂」到「大治」的重要轉折,同時也使一代知青受到了鍛鍊,發揮了作用,為改變農村、邊疆面貌作出了貢獻。

據《「文化大革命」簡史》一書記載:1969年基本剎住了前兩年生產下降的趨勢,經濟開始回升,這一年工農生產總值比1968年增長了23.9%。1970年的經濟發展較快,這一年工農業總生產值比上一年增加了25.7%,其中農業增長11.5%,工業增長30.6%

知青上山下鄉和「四個面向」展開後,迎來了教育事業的整頓和發展的契機。據《新中國50年》一書公布的「文革」期間普通中學招生數字:1965年全國初中招生數是299萬,高中招生人數是45萬;1970年全國初中招生數是1176萬,高中招生人數是239萬

大規模知青奔赴農村、邊疆,儲備了大批後備力量,充實了邊防第一線。1969年是中蘇處於全面軍事對抗的歷史時段,邊疆的形勢一度十分緊張,大戰一觸即發。組建以知青為主體的生產建設兵團,百萬知青歷時八年,屯墾戍邊,維護了祖國的主權尊嚴,發展了邊疆生產建設,助興了國運,為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外交基礎。1978年12月,黨中央在《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中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廣大知青「在開發邊疆和山區,建設草原和林區,建設糧食和橡膠基地等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在保衛邊疆鬥爭中立下了功勞。」

評:在知青上山下鄉的實踐中,經過艱苦鍛鍊產生了一大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接班人這批人懂農村、寬視野、知中國,這批人有正氣、有毅力,和人民群眾有感情,有復興中華的遠大目標,又有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這批人中的精英已成為黨和國家的中堅力量和頂梁柱他們掌握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他們強力反腐、精準扶貧,開創了實現中國夢的新時代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後繼有人,是黨和國家在知青上山下鄉的工作中取得的一項最重要成果

(作者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知青;來源:崑崙策網轉自「知青問題研究」) 

【崑崙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諮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崑崙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國家意識形態中心【思想火炬】微信公眾號


共享【e觀滄海】微信公眾號


共享【思想大視野】微信公眾號

共享【紅色文化網(hswh1226)】微信公眾號

共享【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微信公眾號

共享【宏國智庫】微信公眾號

推薦【郭松民的散兵坑】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畢志華:這才是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真實
    看了這四個時期的劃分,明眼人就能看出,第一和第四時期下鄉的知青和「文革」運動一丁點關係都沒有。第三個時期的知青和「文革」有點關係,但關係也不大。真正全程參加三年中學「文革」運動的是老三屆。老三屆城鎮學生共計400萬,下鄉當知青的是199萬,留城的是200多萬,並沒有「一刀切」的上山下鄉。
  • 知青史記|有關上山下鄉的知青宣傳畫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達到高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務農的運動是中國農村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章,反映知青生活的美術作品與同時期美術中的農村題材和農民圖像具有緊密聯繫。  1954年創作出版的宣傳畫《畢業了,參加農業生產去!》
  • 知青丨「上山下鄉運動」始末
    因為這句口號,「上山下鄉」深深烙印進無數正值花樣年華的知識青年的命運中。在河南省郟縣廣闊天地鄉的一個十字街口,矗立著一座塑像,塑像底座上鍥刻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幾個字。這座塑像是當地最醒目的地理坐標,也是當地人最為自豪的標誌。塑像的東北側是一座知青紀念館,這是前些年當地政府為了紀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修建起來的。
  • 1970年,一「上山下鄉」女知青拒絕清北,一心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高考成績放榜之後,各地排名非常靠前的學子們紛紛開始了選擇進入清北這樣的我國頂尖高校,而清北招生組也是非常青睞這樣的考生,希望他們能報考自己的學校。但是江蘇省今年的第一名白湘菱以430分拔得頭籌,卻因有一門功課沒有獲得A以上等級,而被清北拒之門外。所以,她被網友調侃為最悲催的第1名。
  • 49年前的今天毛主席號召知青上山下鄉 看完當年的標語你會去嗎?
    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青「上山下鄉」活動。一直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接受「很有必要」的「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到大風大浪中去鍛鍊胸懷朝陽何所懼 敢將青春獻人民農村是廣闊的天地貧下中農歡迎你們堅持鄉村幹革命 廣闊天地練紅心廣闊天地 茁壯成長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
  • 歷史的轉折:知青下鄉與返城
    1978 年 3 月至 1979 年 10 月,鄧小平就知青「返城」連續發出三道指令,並強調知青問題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但主要還是從經濟角度來解決」,而「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沈國明研究員就中國知青史研究的課題,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無論是下鄉還是返城,都源於國家發生了大的歷史轉折。」
  • 「知青往事」我為什麼削尖腦袋要下鄉
    ,在天津四十三中68屆畢業生下鄉奔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行列中,有一個削尖腦袋硬鑽進來非去不可的70屆小知青,這個人就是我。    多年來,不少人不解地問我:「你為什麼這麼早就走了呢?」「70屆全都留城了,你要是不走多好」「你們家是不是黑五類,在天津待不下去了?」等等。  我一遍一遍重複當年的誓言:「我是積極響應偉大領袖號召,主動要求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我們家是紅五類,根紅苗正」。
  • 「知青歲月」我為什麼削尖腦袋要下鄉
    1969年5月20日,在天津四十三中68屆畢業生下鄉奔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行列中,有一個削尖腦袋硬鑽進來非去不可的70屆小知青,這個人就是我。這一天恰巧是我十五歲的生日,列車長鳴聲是我衝出生命起跑線的信號,在告別親人故鄉的同時,也永遠告別了我的學生時代,踏上人生的艱苦旅程。
  • 上山下鄉的崢嶸歲月,一路艱辛一路歌
    說起知青的事,最先是從父親的口中得知的。父親時常津津樂道地跟我說起知青的事。父親在60年代、70年代是生產隊的隊長,後來,他於1974年作為帶隊幹部被鎮政府安排到知青農場工作。從父親的口中得知:知青是一個時代的名詞,知青是一個時代的音符,知青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 知青談「上山下鄉」:把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當成崇高的感受,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
    你只是你自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眾多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這代人在上山下鄉的變異狀態中,認識了真理,認識了社會,認識了人民。他們能夠準確地把握「人民」、「群眾」這個概念的本質,從而逐漸植根於黑色的土地中。人民不尚空談,人民真正需要的是生活的改善,社會的改革,需要的是腳踏實地。另外,這代人在上山下鄉過程中經受了許許多多過去未曾體驗的艱苦,從生活上和勞動上受到磨礪。
  • 關於「上山下鄉」:幸好我們還在,不然就死無對證了
    所以,我們可以用我們的親身經歷,比如大躍進和三年大饑荒、下鄉、四清、文革,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民間所展示出來的活力,來對下一代言傳身教,戳破他們被別有用心地灌輸到天真頭腦裡面的各種謊言,特別是告訴他們凡事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以及對照現實生活來思考,不要盲從。
  • 關於知青下鄉年代的電視劇有哪些
    《血色浪漫》,《北風那個吹》,《年輪》,《老三屆》,《幾度菊花香》,《雪花那個飄》,《我們的知青年代》,《孽債》,《如歌的歲月》,《知青》。一、《血色浪漫》簡介:《血色浪漫》是由北京潤亞影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滕文驥執導,都梁編劇,劉燁、孫儷、連奕名、林好等主演的愛情劇。
  • 廣德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二、「新農崗&34;其實,以歷史的眼光看,知識青年下鄉勞動鍛鍊,早在此前,也就是1964年就已經開始了,甚至比這還早的1958年也就有先例了。像全國聞名的知青榜樣一一邢燕子、侯雋以及董加耕等,就是那個時期知識青年下鄉務農的突出代表。那麼在我們廣德,知青下鄉鍛鍊,學習務農,也不只在1968年底才有。
  • 告知:新的「上山下鄉運動」又要開始了,這次不是「知青」,來的人更多
    提起當年的「上山下鄉運動」,上了點年紀的人都記憶猶新,因為,這其中往往包含許多悲喜交加的動人故事,歷久彌新,令人難以忘懷。時隔四十多年,新的「上山下鄉運動」又要開始了,不過,這次來的可不只是「知青」,很多人會融入這場「運動」的洪流之中,定然會演繹更多故事。
  • 親歷者講述上山下鄉:白天上山砍樹晚上挑燈夜讀
    據統計,中國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達1600多萬人,佔當時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在當時的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繫在一起。近年來,郭小東又相繼出版了長篇小說《1966年的獒》、文學評論集《想像中的時間》以及文學史研究專著《中國知青文學史》,這一切創作的源泉,正是當年對知青生活的切身體驗。  郭小東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約1600多萬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階段的青少年,在這場運動中改變了他們以及家庭的命運。」
  • 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
    在1970年的時候,一位女知青面對清華的橄欖枝,她卻選擇了拒絕,誓要一生留在農村。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01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掀起了一股上山下鄉的風潮
  • 故事:知青下鄉奇遇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文革時,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我屬中不溜的麻五類,自然當不了紅衛兵,卻也逃脫不了上山下鄉的厄運。
  • 4部知青下鄉的電視劇,劉燁和鄧超各佔一部,你都看過嗎?
    4部知青下鄉的電視劇,劉燁和鄧超各佔一部,你都看過嗎?1.《真情年代》這部劇是由侯勇和丁志誠主演的,主要講述的是自鄉下插隊到返城後20多年間,三個不同境遇好友的兄弟情義,愛恨糾葛和事業浮沉,這部劇除了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而且也非常的真實,非常自然,看的時候也能感受到那種強烈的時代氣息,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2.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1969年12月從四川省開江縣城下鄉到這個縣的紅巖公社4大隊3隊的,是當地第一批下鄉知青。這是一個大約10平方米的房間,裡面安放一張1米寬的床、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凳子、一個便桶,有一個裝糧食的柜子,還有就是社員給打的一口既能燒煤又能燒柴的灶,這就是我們的家。在這裡住了3年多時間後,生產隊在鄰近新寧河岸邊為我們新修了一間房,加上原抽水機房,大約15平方米左右,我們的居住條件也有了一些改善。  參加農業勞動這是必須過的「第一關」。
  • 知青下鄉奇遇「通靈使者」
    我屬中不溜的麻五類,自然當不了紅衛兵,卻也逃脫不了上山下鄉的厄運。到公社再往下分時,我選擇誰也不願去的荒山溝屯。這裡黃鼠狼、狐狸多,常迷人,又叫黃仙溝。離大隊公社縣裡省城都遠,四不管,也叫皇上溝。到這一看,貧窮落後。當年闖關東,開墾北大荒的土地經營者,土改時被消滅了。土地落到一群懶漢手中,幾十年的窮折騰,分得土地的貧農,依然是貧農。二流子當上貧協主席,革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