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太多不可控,在未來的日子裡,如何保持堅信篤定的信念,並一路向前?2017屆北大本科生畢業代表宋雪洋用她所學的物理專業知識對這樣一個人生的終極命題給予了最好的詮釋。
宋雪洋,女,漢族,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13級本科生。她曾獲第14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被保送至北大攻讀物理學。
各位老師、家長、同學們:
大家好!
還是到了和母校互道珍重分別的時刻。在這一刻,我們無法預知自己今後生活的精準軌跡。所幸我們仍保有在不可控中選擇自然篤定前行的自由。
不可控,尤其需要順應本心,找準定位。去年暑假,在為時28天的理論物理暑期學校的最後一天,同學在轟趴道別,我無心放鬆,在研究拓撲物相的分類時,遇到了無法自洽地推算出系統的最小維度的問題,求助於師兄E大,他提出可以換到馬約那拉基底,這樣可藉助Clifford代數的矩陣不可約表示。
他寫了幾黑板講解新的基底,到了晚上12點,我困得睜不開眼,他還在來回踱步,想推導完整27種情況,到不得不結束討論回去收拾行裝時,E大仍很不甘心,之後我順著之前思路,完整地得到了結果,他才長舒一口氣。我在工作的文章最後對他衷心致謝,不僅因為他為一個與己無關的課題熬夜、傾囊相授,更謝他讓我看到找準基底的重要性。
在物理學中,基底是描述物理系統的框架角度,類似於數學中的坐標系、社會科學中的範式。人的生活也在不同基底選擇下有多面性,做什麼工作,交什麼朋友,看重什麼,如何處事,這個基底是人生大樓的腳手。
找準基底,研究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找到契合本性的生活方式,人也才能活得自在。師兄不僅在課題中選擇了正確的基底,在生活中也選擇了順應本心而去探索科學真理的基底,熬夜討論、專注鑽研不過是在合適基底下靈魂的自然傾吐。而我也將赴美攻讀凝聚態物理博士,走在找尋自己基底的路上。
不可控,唯有不斷反省,砥礪思想 。2015年夏天,北京田徑世錦賽時,我入選了北大近百人的志願團隊,剛開始就被日程安排、網速太慢等問題抱怨淹沒,難道志願者就應該大包大攬解決一切嗎?我一度心灰意冷,失落中意識到自己的心態是在期待他人感激,背離了志願行動的初衷,之前人云亦云地歌頌奉獻精神,其實本心並沒有完全理解認同其內涵,這才導致挫敗感和不利的工作。
所幸隨著工作推進,我慢慢找到感覺,換桶裝水,熟練尋找儲物櫃鑰匙,及時更新賽事信息,熟記鳥巢周邊情況,當全心投入不問回報時,反而收穫了記者朋友豎起的大拇指,也最大地發展了自己。生活的境遇不由我們掌控,現實和期望形成落差時,反躬自省、體悟踐行,才能在正確道路上篤定前行。
不可控,更需要堅定本心、堅持自我的勇氣。大三那年,因為物理學院量子中心和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固體物理研究所的合作活動,我有幸到那裡進行科研實習,剛到所裡時,大家以姓來指代我;一次研討會上,本科三年級的我剛開始做報告,臺下已有人離席,我沒有理會臺下,仍依照準備展示了工作。
結束後,研究所的教授們紛紛上前,系主任拍拍我的肩膀說:「一個本科生,完全用板書,可以把工作如此完整而詳略得當的展示,I’m impressed!」 之後,大家學會了我名字的發音,平日見面紛紛用「雪洋」打招呼。報告的工作也在大三這年發表在著名刊物《物理學評論快報》上。
有時候,在新的文化語境中,同事間無法充分了解,他人的刻板印象也不由我們掌控,堅定本心、堅持自我、堅定地向目標前行,是對偏見和困難的最佳回擊。
找到適合自己的基底,在自省中體悟人生,堅定本心地前行,這是母校北大贈予的禮物。願多年以後,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能聽從良知的聲音,篤定地迎接生命的所有可能性。
以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