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吉坷德
「人口即命運」。人口再生產是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第一問題。今日中國的最大危機,就是人口將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減少。中國未來面臨的人口問題將比其他國家更嚴峻。
在中華文明當中,人口從來都是第一位的資源和財富,「多子多福」歷來都是我們這個民族深入人心的觀念,而「斷子絕孫」則是最惡毒的詛咒。
中華民族的最大優勢就是人口。這種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人口規模優勢正面臨著雪崩般的坍塌危機。我們現在的生育率不僅低於歐洲發達國家,平均生育意願甚至比「超低出生率」的日韓還要低。歷史告訴我們,人口長期低於世代更替率的文明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這一切危機的源頭都來自上個世紀80年代,來自西方。
只有資本主義才試圖通過消除過剩人口的辦法實現自然資源的平衡。說到底是如何看待人的價值,人的價值是正數還是負數的價值觀問題。
在人口問題上,美國一直都是兩副嘴臉。一邊是他們在國內長期地鼓勵生育,一邊是他們努力幫助發展中國家降低生育率。人口問題在西方精英那裡,一直是隱藏得很深的維護自身利益打壓對手的戰略武器。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生育率不斷降低,西方人口過剩理論各種悲觀的預測全部破產。全世界範圍內對人口在發展和文明競爭中的作用開始轉向正面。就在這個時候,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對中國的人口問題傾注了巨大的熱情。六年的時間裡,該基金會主任八次訪問中國。
美國1974年制定的人口戰略的指導綱領,核心秘密就是下面這句話,「為了確保美國的安全和海外利益,美國要誘使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相信,控制人口對他們自身有利」。
1980年,該基金會同中國籤署協議,中國接受他們在人口普查、計劃生育、人口學研究等項目上的資助和指導。中國掌握話語權的人口學家和計劃生育官員很多都是由相關項目培養的。這些項目的金主不但有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還有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和日本財團。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上,1980年一個包括有關部委負責人25人,自然科學家19人,社會科學家19人組成的小組;在沒有任何普查結果,沒有任何全國性的調查研究,沒有任何省級以上數據支持的情況下;經過三次閉門座談後,由部委負責人為主的20幾人,起草了後來實施了35年的「一孩政策」。中國開始了建立在西方人口過剩理論上面的計劃生育實踐。
現在公開並被各方面認可的數據顯示,「一孩政策」出臺時,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已經接近人口更替水平,人口出生下行的苗頭已經顯露。正是這種與人口出生趨勢反向的「一孩政策」,敲響了中國人口優勢的喪鐘。這種嚴酷的「一孩政策」更適合叫做「計劃節育」,它和倡導性的計劃生育其實根本是兩個東西。
人口政策從來都是公共政策,可是從那時起,這一政策就掌握在了西方資本勢力以及他們培養出來的利益集團的手裡。聯合國人口署人口展望數據對其他國家估算相當準確,但卻一直嚴重高估中國生育水平。
外部勢力和內部利益集團合流後一直掌控著中國人口政策的話語權,一直通過扭曲的人口數據影響政策。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生育率只有1.22,而一個國家想要完成正常的世代更替,這一數字不能低於2.1。但是聯合國人口署和計生委居然能將其人為的調整為1。8,使中國憑空多出來近億人口。在那些掌握國家重要人口數據和決策參考的人嘴裡,人口數據就像抽水馬桶,想注水就注水,想放水就放水。
建立在虛假數據上的人口政策史無前例地自毀長城,製造政治包袱和歷史責任。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治國理政經驗,中華民族的天理人倫,無數奔走呼喊的志士仁人居然一直鬥不過一個小小的利益集團。就在他們全部人口數據預判淪為笑柄的情況下,2017年「兩會」面對全世界的媒體居然還豪邁地說,中國生育情況完全符合預判,中國不缺人口,未來100年都不缺。這到底是智力問題還是良心問題。
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發聲: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
談何容易。人口規律的一個突出特徵是當面對問題時,就已經錯過了解決的機會。任何國家都無法靠福利和金錢阻止生育下滑。35年最嚴酷的生育限制政策已經讓一個數量和文化雙重意義的「超老齡社會」走到了我們面前,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超低生育率正在製造一個人口收縮型社會。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精英比我們要清醒得多。早在2011年基辛格回答中國能否在2050年成為最強大國家時說:中國將由於計劃生育而在2030年開始出現巨大的人口危機,這種人口危機是其他國家都未曾有過的。因此,不能根據中國目前的發展趨勢簡單地推測中國將成為強國,沒有理由認為美國將落後於中國。
低生育危機導致的人口頹勢,將嚴重弱化甚至摧毀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和強國的根基,對中國的復興無異於釜底抽薪。如果這種趨勢無法逆轉,中國最終將退化成一個經濟低迷、矛盾突出、自顧不暇的地區性國家。2014年希拉蕊說20年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窮的國家。她在闡述理由時居心叵測地迴避了人口問題,而這正是西方政客的高明之處。
對這一點,俄羅斯總統普京深有感觸。今年1月,他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俄羅斯的命運,它的歷史前途取決於我們有多少人。」正是認識到人口在大國博弈中的核心意義,普京曾在國情諮文中強調,每個俄羅斯家庭都至少應該擁有三個孩子。
人口走勢與經濟長期走勢高度吻合是一個歷史常識。伴隨老齡化和人口下降特別是快速的人口縮減,必然會帶來市場的大幅萎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族等問題也會紛至沓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兩億人沒有人口危機,中國13億多人卻有人口危機的根本原因。
沒有強大的人口基數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文明。人口是文明和文化的載體,如果在人口上長期處於萎縮狀態,其文明和文化最終必將沒落。雖然人口多並不一定表示會強大,但人口急劇萎縮則一定預示著衰落。
《禮記禮運》中孔子談到理想的大同社會時,其中的標準之一就是男子努力工作,女人努力的生孩子和持家。孔子說這話的時候,中國人口約佔世界三分之一,今日中國人口約佔世界六分之一。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人口增長的意義是正面的積極的。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超越階級、超越政治、超越信仰、超越民族的核心共識,是人類先進的生育理念。
人類文明是一部人口不斷增長的歷史。在世界人口十億的時候,西方世界就充斥著人口增長達到極限的警告。今天全世界的人口已經70多億,一些西方國家卻需要接受難民來維持自己的存續。這充分說明了人口價值的正向意義。
生育的自我調節是連動物都具備的一種本能,更是人類實現自我平衡的一種天然能力。西方人口理論的荒謬之處就在於完全低估甚至抹殺了人類的自我調適能力。1980年《中國人口百年預測報告》稱如果生育趨勢不變,我國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40億就是這種理論的濫觴,事實證明這是半點唯物主義都沒有的侏儒思維。
真相就在那裡。今天必須要做的就是摒棄沒落的西方人口理論,重建中華民族的生育信仰,走出「超低生育率」和「超老齡社會」的雙重泥潭,化解這場本質上是美國和西方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危機。人大代表提出的有計劃生育,就應有計劃養老正在成為一個新課題。
現代化應當是人類繁衍的催生劑,而不應該是殺傷力強大的廣譜避孕藥。當務之急是在社會觀念和社會機制上營造更好的生育環境,把「造人政策」放在「搶人政策」的前面,把那些育齡青年從996+6個錢包買不起一套房的焦慮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身心輕鬆地孕育中國的未來。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大家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