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表哥
2月12日,央行照例公布了月度金融統計數據初值,超預期的信貸數字導致大家一陣騷動。但網頁下方悄悄增加了一條註:
18年1月,人民銀行完善貨幣供應量中貨幣市場基金部分的統計方法,用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取代貨幣市場基金存款(含存單)。
也就是說,M2統計口徑調整,把「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全部納入了M2。非存款機構部門是指除銀行之外的個人和機構,包括散戶、非金融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資管產品),他們購買的貨幣市場基金我們暫簡稱為「非存貨基」,與之對應的是銀行表內購買的貨基,兩者對M2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我們繼續採用一個虛擬的案例。首先假設有一間銀行,存款人小李在裡面存了100元,該銀行沒投放任何信貸,僅在央行存放了100元準備金。
資產
負債
準備金100元
小李存款100元
然後,小李拿這100元存款購買了新發的貨幣市場基金,它當然歸入「非存貨基」類別。這時,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存款人從小李變成了貨基。
資產
負債
準備金100元
貨基存款100元
對於貨基來說,也可畫出一張「資產負債表」,持有人是小李100元,起初的投向是100元存款。
資產
負債
存款100元
小李持有100元
現在,貨基的基金經理開始把100元資金投放出去。他拿70元作為協議存款(或買銀行存單),繼續放在銀行,然後買了20元新發的國債,10元新發的企業債。完成這些購買後,貨基的「資產負債表」是:
資產
負債
存款70元
國債20元
企債10元
小李持有100元
這時,發債企業拿到10元,也存在銀行;國債發行的20元存入國庫,則相當於回籠貨幣,銀行左邊少了一筆20元的準備金,右邊少了一筆20元的存款。最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是:
資產
負債
備金80元
貨基存款70元
企業存款10元
更為詳細的貨基投資導致的貨幣變動效果,請參閱貨幣哥《貨幣的誤區(7):餘額寶導致銀行存款流失?》一文。
這次央行的M2口徑調整,就要從上述貨基、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說起。
原先,央行把貨幣市場基金在銀行的存款(含存單)計入M2,在本例中也就是70元。而企業存款同樣也是計入M2的,於是目前M2總的餘額是80元。原來小李買貨基前是共有100元M2,但後來由於貨基購買了20元國債,導致M2被回籠20元。如果不買新發的國債,則貨基不會影響M2餘額。
但按新的統計口徑,是用非存貨基餘額計入M2,而不再計入貨幣市場基金在銀行的存款(含存單)。在本例中,是小李持有的100元計入M2,貨基存在銀行的70元則不再計入M2。然後,企業存款10還是繼續計入,那麼M2總的餘額是110元。
這比原來的統計口徑多出了30元。對比前後兩種口徑,差異主要是:(1)原口徑下,貨基購買國債而回籠了20元存款,但新口徑下統計全部貨基,因此差異20元;(2)新口徑下,企業存款10元被重複統計,因此差異了10元。
可見,新的統計口徑下,對企業存款重複統計,對國債發行回籠的存款也繼續統計,因此是有重複統計嫌疑。那央行為何做出這樣的調整呢?核心原因在於,小李持有的100元貨基,雖然不是存款,但和存款一樣,可以當錢花。這歸功於2013年餘額寶開創的貨基的支付功能,因此讓貨基像錢一樣可以用於流通。
因此在本例中,企業持有10元存款,可以流通,故計入M2。而小李持有的100元貨基份額,也同樣可以用來購物,所以某種程度上它也屬於貨幣。因此,此次央行將其納入M2統計。
事實上,美國、歐盟一直是這麼統計M2的。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貨基起到了一種貨幣派生功能,並且不受約束,可以成倍地派生。當然,現實中由於貨基本身也受到一定監管,發行量有限制,所以派生量不會太猛。但其餘額已達好幾萬億(其中一部分是由銀行表內購買的,不計入M2。還有些銷售渠道的貨基是完全不具備購物功能的,贖回也要T+2到帳,但很難精準統計出來),因此已經對購買力構成影響,應當計入。
因此,這一小小的口徑調整,其實是對貨幣的界定產生很大改動。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對M2的界定是嚴謹的,邊界是清晰的,但現實中貨幣或貨幣類似物的邊界卻有時是含糊的,因此除了M2中的那些名堂外,總還會有些東西,時不時起到全部或部分貨幣的職能(比如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有些企業也可以用來支付貨款),這些東西要不要全部納入M2,會存有一定爭議。貨幣當局會根據實際情況,時不時調整M2口徑,以便儘可能完善地包括常用的貨幣種類,以便較為客觀地反映現實中的購買力、流通力。
當然,對於寶寶們發行和銷售機構來說,還不能確定這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正式納入M2,意味著開始正式肩負貨幣職能,而國家為了保障貨幣的安全穩定,一直是施以嚴格的監管的。因此,寶寶們未來或許將面臨更為嚴格的監管。
(本文由作者王劍授權原創發布,如需轉載請和作者聯繫)
作者:王劍,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2016、2017年新財富銀行業最佳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