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小區附近的商鋪總是每隔幾個月就來一次「大洗牌」,還時不時就能看到一些「旺鋪轉讓」的公告。很多實體店的老闆都抱怨,「近年來的實體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人工、房租,每年都在漲,但是實體店的生意不僅大不如前,甚至有些一落千丈了。」真正「躺賺」的商鋪越來越少,而投資商鋪的獲利空間也被不斷擠壓,租不出賣不掉,還不能住。可以說,「一鋪養三代」的說法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但時光倒流回10年前,那個時候投資商鋪的回報率非常高,儼然是一門「躺賺」的生意。很多人都靠著投資商鋪賺得盆滿缽滿,而如今商鋪卻變成了「燙手山芋」。是什麼原因讓曾經「一鋪難求」的商業用房變成了滿大街的「旺鋪轉讓」呢?
有人說是電商的崛起瓦解了實體店鋪生存能力。近些年來,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壯大,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以前買菜、購物都只能去實體店,然而有了電商平臺之後,由於網店不需要商鋪,可以壓縮一部分成本,所以自然而然價格就比實體店更便宜,而且還能快遞送上門。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網購,而去實體店購物的人就相對減少了許多。有不少實體店主都將實體店生意的「不如意」,歸咎到電商身上,甚至還將責任怪到了馬雲身上。但事實上,電商的出現是時代所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電商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不過,實體店帶給用戶的「體驗感」卻是電商無法取代的,實體店的商品看得見摸得著,而網店往往存在貨不對版、偷工減料等問題。所以,實體店想要把「蛋糕」從電商口中搶回來,首先要提升商品的核心競爭力才行;再者,將線上線下渠道結合在一起,也能實現雙贏。
而真正導致實體商鋪開不下去的「罪魁禍首」,其實是房價。
近些年來,隨著房地產行業的急劇擴張,商品房數量過剩,商鋪也逐漸進入一個存量時代。如今的居住區,已經被商鋪團團包圍,商鋪越來越多,而消費人群卻是有限的,所以這行的競爭力也越來越難大。稍微偏僻一點的商鋪,根本租不出去。
有人疑惑了:商鋪如此之多,那租金會降下來嗎?其實,開發商寧願高價將商鋪租出去,也不願意降價出售,影響商鋪的價值。於是,很多門面的租金已遠遠超出了實體店的承受範疇,加上人工和水電費,很多人辛辛苦苦開店一整年,到頭來賺的錢連房租都交不起。
就拿居住區常見的、生意相對較好的便利店來說,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大概有15萬家便利店關閉,僅上海就關店4781家,其中有8成的城市中便利店的數量都在銳減。從2020年開始,有276個城市便利店成長率已經為負數了。而據不完全統計,最近一年我國線下的實體店倒閉轉讓的有上百萬家之多。
而壓垮商鋪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人們消費能力的變化。高昂的房貸、車貸嚴重透支了人們的消費能力,幾乎每月60%的工資要去還房貸,再加上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斷增加,老百姓手裡可供消費的錢越來越少,消費降級已成必然。這時候大家自然都願意去網上選擇價格更便宜的「平價替代」商品,這也是為什麼拼多多近年來能在兩大電商巨頭中生存壯大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商鋪的「躺賺」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新零售的背景下,想要把這個租不出賣不掉、還不能住的「危險資產」轉危為安,創新和態度缺一不可。對此,你認為實體商鋪的「出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