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四歲到五歲之間的時候,通常來講就到了數學的敏感期。他們會對數字很感興趣,在生活中也會漸漸開始注意到時間的概念。相對比較,孩子對於數字的加減運算,是比較好理解的,但對於時間的流逝,這個概念過於抽象,孩子理解起來會稍有難度。
在嘗試多次教孩子認識鐘錶的過程中,我的經驗是:不要過早教孩子認識鐘錶,真正開始的時間也應該在五歲左右。如果開始過早,孩子在學習時間的過程中會遭遇挫折,挫敗學習興趣。當然,也儘量不要錯過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因為到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確實是對時間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錯過了最佳時間會很遺憾。這就引發一個問題:如何去引導孩子認識鐘錶?
第一部分,在正式教孩子認識鐘錶之前所需的鋪墊。
鋪墊一:從孩子兩歲開始就需要積累一些數的概念。
這個過程不同於嚴肅的數學課,它是生活中的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是實際生活中的「潤物細無聲」。
例如:
經常跟孩子說,房間裡現在有幾個人?哪些是女孩?哪些是男孩?(不要複雜地分為男人女人,男孩女孩了,簡化一下更直接。)
你手中現在有幾塊糖?媽媽手中現在有幾塊糖?媽媽給你一塊糖,那你現在一共有多少糖?
鋪墊二:孩子從三歲開始,讓他逐漸區分今天和明天。
這個問題對於大人很簡單,其實對於孩子來講,還是很難的。因為從心理學來講,孩子是活在當下的,他只對現在感興趣,不容易理解明天。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平日的灌輸,他漸漸會明白今天和即將到來的明天的差別。還有一個更難的話題——昨天。昨天相對於今天和明天,是更加難理解的。昨天是已經發生過的,過去的事情。所以昨天這個概念的引入,要稍稍滯後一些。如果孩子不理解,那就順其自然。當你發現下面的現象,就是孩子容易混淆昨天和很多天以前這兩個時間時,其實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意識到了昨天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就意味著可以逐漸增加孩子對於昨天的理解。
鋪墊三:太陽一天的旅程。太陽東升西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這是多麼自然的一個過程。
對於孩子來講,他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理解。
平時生活中,早晨帶著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偶爾跟孩子說說,看看太陽升起來了;
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帶著孩子看看晚霞落日,告訴孩子太陽落山了;
周六周天,帶著孩子出去玩兒的時候,我們可以指著正午的太陽說,在中午的時候,太陽高高的掛在天空中,發出刺眼的光芒。
經過了三個時間段的描述,孩子慢慢接受了太陽的三個位置,接下來就是連貫性描述太陽一天的旅程: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漸漸升起,這時候的太陽又大又圓又溫和,當它慢慢升到天空中最高的時候,它變得又小又耀眼,傍晚的時候,太陽慢慢地從西邊落下,又變得又大又圓又溫和。我們可以用一幅簡單的圖片來給孩子直觀地展示整個的過程。
鋪墊四:從三歲起,我們可以給孩子鋪墊一些時間的觀念,比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黑夜。其實孩子四歲的時候,他也很難分清上午和下午,早晨和傍晚的差別。所以在灌輸這些時間觀念的時候,我們要挑選出非常有特點的兩個——黑夜和白天,這是帶有顏色的、直觀的,孩子能夠感覺到的兩個時間觀念,這兩個概念孩子很容易接受,然後再慢慢的增加早晨,中午和晚上,最後教孩子分清楚上午,下午和中午。
鋪墊五:經常要問孩子幾點了,教會孩子習慣自己看鐘表。簡單的整點時間,孩子還是可以在長期的鍛鍊過程中記下來的。時針指向12,短針指向的時間,就是幾點。
第二部分,教孩子認識鐘錶的具體步驟。
第一步要教孩子認識鐘錶上的時針,分針和秒針。通常意義來講,我們可以用這些指針的長短讓孩子分清楚:最短的針是時針,不長不短的針是分針,最長的針是秒針。
第二步,通過遊戲,通過畫畫,來讓孩子熟悉整點的時間,比如7:00。孩子熟悉之後,可以增加半點的時間,比如7:30。這個和前期的鋪墊有很大關係,但是在真正教孩子認識鐘錶的過程中,孩子有可能還是會混淆概念,偶爾模糊不清,模稜兩可,甚至出現倒退。
第三步,再重新教孩子時鐘上的時針和分針,弱化秒針的作用。反覆和複習對孩子很重要,我們可以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強化孩子的原有概念。
第四步,教孩子看鐘表上的時鐘刻度。時針就看內圈的數字,分針就看外圈的數字。這些大人認為理所當然的知識,孩子是不懂的。如果我們大人沒有意識到要去教這些知識,那就會忽略孩子很多原本需要幫助的地方。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些必要的技能訓練的,有些能力做不到無師自通。
第五步,孩子在熟悉的整點和半點的時間概念之後,教會孩子一刻鐘、兩刻鐘等的概念。
第六步,在孩子熟悉以上的時間之後,讓孩子學習讀出任意的鐘表時間。
第三部分,父母在教孩子認識鐘錶時的交流秘訣。
第一句,父母要經常對孩子說,孩子沒關係,你現在不理解,我們下次再試試。
第二句,孩子,不要著急,媽媽認識鐘錶已經認識30多年了,你現在還小,需要慢慢學習,不能一步求成。
第三句,孩子,你看到自己的進步了嗎?我真替你高興。
第四句,媽媽很想告訴你答案,但是媽媽忍住了,媽媽不想剝奪你自己獨立成長的機會。
第五句,今天已經有點兒晚了,寶寶你的腦子已經有點兒不轉了,我們明天再學吧。
第四部分,在教孩子認識鐘錶的過程中用到的好幫手。
第一個,繪本。推薦《我的第一本數學童話書》,這是一套韓國作者編寫的有關數學啟蒙的繪本,故事生動有趣。這裡面就有一本關於鐘錶的繪本,非常靈動形象。書後還有一些針對於這個故事的一些小題目,做起來非常有意思,孩子很喜歡玩。
第二個,網上花兩三塊錢買來的鐘表圖盤。可以手動的去撥動時針、分針和秒針,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型的工具。
第三個,扭蛋。它是一種廚房定時器。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扭蛋跟孩子約定看動畫片的時間或者刷牙的時間,讓孩子逐漸了解15分鐘,30分鐘還有一個小時。同時,讓孩子知道時間的流逝,珍惜時間。其實我不太喜歡扭蛋,因為機械式的工作原理,定好時間之後,總是滴答滴答的發出聲音。我不喜歡這種有聲音的定時器,覺得很吵。但是孩子的感覺不同,當孩子定好扭蛋之後,他聽到扭蛋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就好像在告訴他時間的飛逝,他能感受的到,他也能聽得到,也能看得到,這對孩子很重要。因為孩子的學習不依賴於教導,學齡前的孩子主要是通過自己的感受來學習的。
第四個,孩子自己一天的行程,根據《合理安排時間》那本書,我把孩子一天的行程用他自己的照片以PPT的形式彩色列印出來。當發覺孩子能夠複述自己在幼兒園的一天時,我就會把「孩子一天的行程」拿出來,讓他自己去填寫時間。我個人感覺孩子梳理了自己一天的行程後,他更加珍惜時間了,也更加熟悉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了。
本文通過以下四部分來具體闡述如何教學齡前孩子認識鐘錶。
第一部分,在正式教孩子認識鐘錶之前所需的鋪墊。
第二部分,教孩子認識鐘錶的具體步驟。
第三部分,父母在教孩子認識鐘錶時的交流秘訣。
第四部分,在教孩子認識鐘錶的過程中用到的好幫手。
總結一下:巧用一些小工具,潤物細無聲,把數學鐘錶等概念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不急不躁,鼓勵為主;最後,多說鼓勵的話會有意外驚喜,千真萬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