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盧姓概況
我本人姓盧,是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有責任對盧姓的來源和發展狀況進行考際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縮影,是漢民證。表面上看是盧姓的發展史,實族的一個支脈,對研究中國人類歷史的發展有一定的意義。
根據史料記載:盧姓形成於春秋初期的齊國盧城(今山東長清縣西南),是以採邑命名而得的姓。齊國的始祖齊太公名尚,本姓姜,因其先祖於虞、夏之際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從其封姓,故為呂尚(即姜太公,姜子牙)。呂尚因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於西周初期被封於營丘,建立齊國,齊文公的一個兒子叫公子高,他有個孫子叫傒,任齊國正卿,食邑於盧(在今山東長清縣西南),其子孫以封邑為氏,就是盧氏。姜太公之後裔有48姓,盧氏為其中一支。傒公為姜太公第十一代子孫,是盧氏開姓之祖。
盧姓還有兩支出自河南洛陽,是北魏時鮮卑族的吐伏盧氏、莫蘆氏。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也改為盧氏。
盧氏在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史籍中明確記載有468人,其中宰相8人,尚書13人,刺史89人,太守15人,侍郎12人,將軍7人,御史17人,常侍17人。44人封爵,其中封公20人,封侯8人,封伯9人。秦代有盧生,被秦始皇派往東海求神仙藥,不獲被坑殺。博士盧敖,曾避難隱於廬山。盧植,東漢時任尚書,其子盧毓,三國時任魏司空。盧毓子盧欽任晉尚書僕射。盧毓子盧廷任晉侍中尚書。盧廷子盧志任晉中書監。盧志子盧湛為東晉文學家。盧湛孫盧邈任範陽太守。盧邈子盧玄任北魏中書侍郎,封固安宣侯。盧玄子盧度世任青州刺史。盧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成為四大姓,和崔、王、謝姓並稱。郡望為範陽,聚眾較多,社會聲望極高。後周時雷姓因和盧聲相近,改為盧姓。還有西漢盧綰封為燕王。東漢盧芳被匈奴單于立為帝。東晉時盧循任廣州刺史。北周時盧辯任大將軍。隋代詩人盧思道。隋末有農民起義首領盧明月,部下40萬人,自稱無上王。唐代有8人任宰相)盧承慶、盧懷慎、盧翰、盧邁、盧杞、盧商、盧攜、盧光啟)。唐初詩人盧照鄰為四傑之一。還有詩人盧綸、盧仝(茶仙)。畫家盧鴻、盧耕伽。宋代梁山好漢盧俊義。元代盧世榮任右丞相。文學家盧摯。明代大破倭寇的將領盧鏜。文學家盧木冉。抗清英雄盧象升。清代校勘學家盧文弓召。禮部尚書盧蔭溥。封疆大吏盧坤曾將英國侵略者軍艦驅逐出虎門。近現代拼音文學提倡者盧戇章。北洋軍閥盧永祥。民族資本家盧作孚。**起義將領盧漢等。盧姓人不斷遷移,最早到臺灣的是清朝初期廣東省鎮平縣白渡堡柳下村的盧齊登。康熙年間盧雲廣入墾臺北。以後閩、粵盧氏入臺人數不斷增多,現在是臺灣的第39大姓。近代以來,盧姓有些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分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有的還當了該國的大官和總統,如泰國曼谷市長盧金河、韓國的盧泰愚、盧武炫。
盧姓人口在中國有650萬人,排為第42大姓,佔漢族人口的0.47%。分布很廣,以廣東、河北、廣西較多。盧姓不僅漢人使用,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盧姓。如:漢代匈奴人、金時女真人、清代滿族,現代蒙古、朝鮮、土家、土著、布依、黎、苗、壯等民族皆有盧姓。
二、濟源盧姓
濟源盧姓大部分的先祖,是在明代洪武8年,從山西洪桐縣狄恨村遷移過來兄弟兩個,分別在關陽、思禮兩個村安家。關陽村是盧伯元,思禮村是盧伯通。後子孫又遷各地。盧姓遷濟源600餘年,現發展成2萬餘人,雖分居各地,但親情不斷,有事互相來往,輩份不亂,每個人按族人規定的輩叫名。盧姓排輩為:伯公士英廉、奉化守毓九、加希生應宏、永錫景志廣、一心耀乃仁、信崇祥懷續、若宜聚成臨、文道濟盛世、學禮銘敬存、和瑞澤憲宇、淵識步青雲。
從盧植第一代算起,到我這一輩已64代。追溯先祖高傒得盧姓已86代。盧姓先祖遷徙路線為:高傒封(遷?)山東長清縣。盧傲遷河北範陽。盧仝遷河南濟源武山。盧仝後裔遷洪桐縣狄恨村。盧伯元遷濟源思禮後遷關陽村西河灣。我爺爺盧方卓遷上寨熬坪。我於2000年遷亞橋鐵岸村,遷徙是一個民族、一個家庭經常發生的事。一般有8種原因:(1)做官;(2)經商;(3)天災;(4)人禍:(5)隱居;(6)入贅;(7)挽留;(8)服從國家安置。由於遷徙,改善了生存環境,增強了生存能力,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和社會文明進步。
盧姓從立姓祖,到我下輩至羅列出來。需要說明的是:從西漢以後輩份排列比較準確,史料較多。西漢前史料較少,可能有誤。再則世代發展順序有一部分不是長子長孫。有的沒有傳人而找的下輩份補上。春秋秦漢有間隔,為了便於記錄按順序排列。
盧氏發展至我下輩已有87代,像一個87層金字塔結構的龐然大物。每一代都有多條分支,由於人力物力所限,難以全部記述。我所考證的只是一條經緯分明的盧氏分支奉獻社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每一個盧氏成員,可根據自己的族譜分支,按輩份追根溯源,找出自己的祖宗。
立姓祖:盧傒,號謙山,約生公元前740年(範陽族譜記載四代)。
第二代:盧九峰,世襲齊侯。
第三代:盧西川,世襲齊侯。
**:盧金池,世襲齊侯。其子裔派衍青州。
第五代:盧傲,任秦五經博士。其子孫一部分到河北範陽,一部分到開封、洛陽(秦代族譜記載6代)。
······
盧氏發展至我下輩已有87代,像一個87層金字塔結構的龐然大物。每一代都有多條分支,由於人力物力所限,難以全部記述。我所考證的只是一條經緯分明的盧氏分支奉獻社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每一個盧氏成員,可根據自己的族譜分支,按輩份追根溯源,找出自己的祖宗。
立姓祖:盧傒,號謙山,約生公元前740年(範陽族譜記載四代)。
第二代:盧九峰,世襲齊侯。
第三代:盧西川,世襲齊侯。
**:盧金池,世襲齊侯。其子裔派衍青州。
第五代:盧傲,任秦五經博士。其子孫一部分到河北範陽,一部分到開封、洛陽(秦代族譜記載6代)。
第六代:盧生,秦代文博士,求仙藥不獲,被秦始皇焚書坑儒。
第七代:盧昌,任中州太守。
第八代:盧豐,封清惠侯。
第九代:盧謀,任容城郡守。
第十代:盧經,任安平郡守。
第十一代:盧綰,封燕王(漢代族譜記載十三代)。
第十二代:盧賢,襲文爵,子裔派衍涿州。
第十三代:盧俊,子裔派衍涿州。
第十四代:盧珠,子裔派衍涿州。
第十五代:盧統,子裔派衍涿州。
第十六代:盧善,子裔派衍涿州。
第十七代:盧林。
第十八代:盧衢。
第十九代:盧容。
第二十代:盧貞。
第二十一代:盧豐。
第二十二代:盧惠(以上經歷900餘年,僅據部分資料和後人追記二十二代)。
始祖:盧植,生於東漢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河北定興縣南之固城鎮人,任九江、廬江太守,拜中郎將,卒於公元192年。
第二代:盧毓,盧植第四子,任光祿大夫,升為司空。
第三代:盧欽,盧植孫,封大梁侯。
**:盧志,盧植曾孫,郡太守,升至尚書。
第五代:盧湛,盧植5代孫,任國子祭酒,侍中。
第六代:盧偃,盧植6代孫,為山東臨淄太守。
第七代:盧邈,盧植7代孫,為範陽太守。
第八代:盧玄,盧植8代孫,任幽州刺史。
第九代:盧度世,盧植9代孫,任青州刺史。
第十代:盧尚之,盧植10代孫,任青州刺史。
第十一代:盧文甫,尚之長子,任司空參軍。
第十二代:盧敬通,文甫子,任太常博士。
第十三代:盧正觀,敬通子,任龍邱令。
第十四代:盧羽客,正觀子,任衛南丞。
第十五代:盧文勵,羽客子,任膳部郎中。
第十六代:盧釗,文勵子,任濟寧令。
第十七代:盧祥玉,釗子,任濟州司馬。
第十八代:盧之翰,祥玉子,任臨潢尉。
第十九代:盧倫,之翰子,唐十大才子之一,任戶部郎中。
第二十代:盧簡求,倫四子,任尚子左僕尉。
第二十一代:盧嗣業,簡求子,任禮部郎中。
第二十二代:盧潮輔,嗣業子,任福州府通判。
第二十三代:盧先起,潮輔子,任參知機務。
第二十四代:盧愷,先起子。
第二十五代:盧照鄰,唐初四傑之一,詩人。
第二十六代:盧坦,照鄰子。
第二十七代:盧儲,坦子。
第二十八代:盧仝,濟源人,著名詩人,茶仙。因去浙江辦理家叔後事,辦事後來濟訪友韓愈留在武山頭下石榴寺讀書,定居武山村,是濟源盧氏開基祖,因受牽連死於甘露事變。
第二十九代:盧添丁。仝子,為逃滅門之禍,到山西平陽府洪桐縣狄恨村後裔延繼定居564年,傳生15代。
第三十代:盧禎,添丁子。
第三十一代:盧偲,禎子。
第三十二代:盧珍,偲子,任河北轉運史。
第三十三代:盧士宗,任禮部侍郎。
第三十四代:盧衍,士宗子。
第三十五代:盧望,衍子。
第三十六代:盧質,望子,拜太子太保。
第三十七代:盧瓊,質子,任兵部員外郎。
第三十八代:盧得一,瓊子,沁陽人,官邑宰。
第三十九代:盧真啟,得一子。沁陽人。官邑宰。
第四十代:盧億,真啟子。任少府監致仕。
第四十一代:盧多遜,億子,任兵部尚書。
第四十二代:盧雍,多遜子,任公安主簿。
第四十三代:盧又玄,雍子,任襄州司士。
第四十四代:盧伯元,又玄子,從洪桐縣遷濟源思禮後遷關陽村。
盧伯通。又玄子,從洪桐縣遷濟源思禮村。給姓宵的當佃戶。
三子盧伯達,因在遷前玩槍弄刀,多傷人命,官府通緝,被族人趕出,在山不避禍,後代人到山東認先祖,為出氣是先打後招待。先祖告訴:「吾本濟人,唐賢仝號玉川裔也,家必居武山頭者,因祖塋在焉。」
第四十五代:盧公明,生二子,士偉次子。
第四十六代:盧士偉,生一子,英田。
第四十七代:盧英田,生三子,廉筆三子。
第四十八代:盧廉筆,生三子,奉集長子。
第四十九代:盧奉集,生四子,化勝次子。
第五十代:盧化勝,生二子,天佑長子(註:從45代—50代因資料缺失此傳說記錄)。
第五十一代:盧天佑,生一子,君愛。
第五十二代:盧君愛,生二子,九振次子。
第五十三代:盧九振,生四子,加叢次子。
第五十四代:盧加叢,生一子,尚敬。
第五十五代:盧尚敬,生三子,生同次子。
第五十六代:盧生同,生二子,春傑長子。
第五十七代:盧春傑,生二子,元剛次子。
第五十八代:盧元剛,生三子,充升第三子。
第五十九代:盧充升,生三子,錫泮次子。
第六十代:盧錫泮,生四子,如寶三子。
第六十一代:盧如寶,在關陽西河灣居住,子盧方卓、盧銀柱、盧太夫。
第六十二代:盧方卓,於1950年遷上寨熬坪。子書敏、書永、書然、書松。因小浪底大壩建設,於2000年6月遷梨林南官莊。
第六十三代:盧書敏,子化南、多強(遷馬篷)、多明遷焦作、女素勤(遷邱禮莊)。
第六十四代:盧化南,在濟源文物局工作,遷亞橋鐵岸。女兒盧巧麗、盧靜,子盧賓。
第六十五代:盧賓,在解放軍信息大學學習。
(作者:濟源市文物局 盧化南)
(該文由思禮盧一香、關陽盧左京、盧新明洪桐縣大槐樹移民博物館提供部分資料)
三、 關於盧姓來源的一點補充
2010年6月5日,我陪同省高姓學會負責人高銳強、高永強、高全成以及牛姓會長牛思湧同志,到邵原鎮趙圪塔村查看高姓家譜。
家譜記載,高姓立姓祖至現代高懷信(70歲)共11代。代代清 晰準確。其中有盧姓的記錄,姜太公八代孫(盧姓家譜記為十一代孫)高傒封盧邑。後代盧浦以盧為姓,為盧姓開端。和盧姓家譜記錄有出入。盧姓以高傒為源祖,第二代為盧九峰。範陽祖譜記盧姓先秦為4代,秦後盧生至盧惠22代,東漢盧植至我一代64代,中間經過幾次戰爭饑荒,累積為90代。由於資料欠缺,盧姓和高姓同齡人相差23代。雖然繁衍年限有出入,高姓沒有斷代,盧姓中間斷代有
記錄。高姓和盧姓本來是一家,從發源起只差一代,可以通過高姓和其它祖譜研究,把盧姓斷代的部分補起來。
完善祖譜是我們應盡的義務,繼承先人的業績,道德文化,建設美好家園是我們的希望。同時也說明,我們同屬炎黃子孫。研究姓氏發展,也是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對凝聚民族向心力,愛國愛家,互助團結都有一定意義。
濟源市文物局 盧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