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在北京的菜籃子「新發地」復燃,人們對食品流通環境給予了空前關注。食品生鮮批發市場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其伴生的衛生、效率、安全、舒適等問題都亟待解決,並且和現代城市的發展節奏保持一致。那麼,一座現代化的農貿商品交易市場應該滿足哪些需求,建築師又該如何應對呢?
慕尼黑批發市場是歐洲最大的食品交易中心之一,和巴黎、巴塞隆納的同類市場具有同等的交易規模。每年有來自83個國家、多達85萬噸水果和蔬菜在這裡銷售。大約400家貿易商和批發商公司駐紮於此,為不計其數的餐飲企業和500萬用戶提供農貿產品供應。這樣一個吞吐量巨大的交易平臺被人稱作「慕尼黑的肚子」相當貼切。
歷史悠久的慕尼黑批發市場,照片攝於1912年
舊批發市場在漫長的百年歷史中已經逐漸暴露出過多缺陷——空間浪費,商戶經營壓力大,交通規劃不合理,以及和城市發展相脫節。
至今仍在使用中的慕尼黑批發市場
海茵建築為慕尼黑批發市場設計了近70米高的全新四層建築,不僅是這一類型建築中的創舉,也為城市貢獻了一個旗艦級的新建築。項目設計由海茵德國團隊完成,海茵中國團隊也參與了設計初期的創作。
傾斜的建築平面使市場大樓和周邊環境相互連接,對來訪者相當友好。而垂直方向延伸的市場大廳結構標誌著這類建築被重新詮釋。
在底層和地下兩層設置了325個車位,卡車、廂式貨車、普通家用車都有充足的停車區域和直接高效的車輛路線。除此之外,你還能在這座農產品市場中發現由運動設施、都市農業組成的綠色階梯景觀,以及為市場工作人員和當地居民準備的餐廳和咖啡館。
較高的樓層則設計為三個錯落的高天花板辦公區。單個建築的容積和鄰近建築結構有機組合,代表性的綠色屋頂緩緩上升,形成一個綠色高原般的公共景觀。
設計中考慮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協同效應,再為項目增添了額外價值:貿易和物流將在空間面積縮小的情況下更加高效,同時,人們有很多可自由進入交易大廳的通道,在城市規劃方面提升了整個街區的商業和社會活力。新大廳的建設,還釋放出舊批發市場作為公寓和公眾設施的空間潛力,寶貴的都市空間得以更合理利用。
慕尼黑批發市場大廳毫無疑問將成為城市新地標,並在可持續發展、社會屬性、高效物流、建築設計等方面給未來全世界的同類建築提供了一個新的範本。
本文資料來源:海茵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