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擁有者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近些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在一步一步的丟失,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對中小學生的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的點還沒有達到最優化的程度!
幫助學生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幫助學生深扎民族根、熔鑄中國魂的重要方式與方法。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不僅有經典原文,還有文化知識和遊藝遊戲。
經典原文可以讓學生了解賢哲思想、文化脈絡以及祖國語言的優雅和精緻;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典故、人文常識以及古人生活的細節與圖景;遊藝遊戲可以讓學生了解風俗民情、風物百種以及古代工藝的巧妙和精湛。可以說,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最優質、最有效和最精細的教育。
從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角度出發,它可以說是最優質的教育。如今,教師向學生灌輸所有的文化知識,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在包羅萬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梳理出有利於啟蒙或理解的信息,幫助學生化無序為有序,形成有邏輯體系的「知識樹」。
例如,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字數相對較少,卻遣詞考究,讀來朗朗上口,不僅易於兒童接受,而且利於微言大義的彰顯,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悟到漢字的「音、形、義」,感受到文化的「精、氣、神」。可以說,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最有效的教育。
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來,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門艱深學問,傳統文化教材具有較大的難度,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學習,而非學生展開自主學習。這種看法有些偏頗。
第一,在傳統文化中,存在豐富的「勸學」素材。
這些資料經過教材化的處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快速步入學習旅程。不論是在《禮記》《論語》《荀子》等大人之學中,還是在《弟子規》《三字經》等童蒙讀物中,以及大量的詩歌、家訓等文獻中,都含有許多勸導向學的內容,或是對勸學思想的闡釋。這些勸學語句告訴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立言,是「謀道」,是「美其身」,是「學以為己」,是「多知明達」與「心明目」。如果不學習,則「言不成章」,無法增長智慧,甚至與禽獸無異。無論貧窮或富貴,學習都是終生之事,不能半途而廢。
可以說,古人對學習重要性的論述和勤學精神的闡釋,比今人更加深刻和豐富。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感染,如若方法得當,比常規教育帶來的影響更加深遠、持久。
第二,在傳統文化中,包含各種學習方法。
這些經過前人總結和驗證的學習策略,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能為其日後的個人文化修養奠定基礎,促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些學習方略,不只是單純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勤奮,不只是簡單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積累,更不是粗率的「認字號兒」和「蒙師無須講解」的學習方式。
事實上,古人對識字、讀注、自學、默寫、抄寫、踐行、教師開講時間等,都有精闢的見解。例如,明代沈鯉等人對學習文章和講書,主張「總—分—總」的思路,即讓學生先了解大旨,然後學習字句,接著分段來講,還要明晰其間的關係和涉及的德行論述。這樣的方式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文理」,而且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即便是對今天的課堂,同樣非常有效,能夠為新時代學習與學力的創造,奠定紮實的基礎。
第三,傳統文化涉及許多生活規範,能夠讓學生學會健康生活。
特別是針對低幼兒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等朗朗上口的句子,能在無形中對學生的生活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訓、家規中關於「戒奢靡」「戒晏起」等相關論述,能夠讓學生明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和其帶來的有益效果。此外,傳統文化教育還有對養生之道的論述,對於飲食、養體、養氣的學習,能夠使學生珍愛自身,珍惜生命,注重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
有助於學生的社會參與
眾所周知,在古典文獻中,有很多關於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論述。故而,傳統文化教育用禮儀規範來引導學生的言行,用先賢教誨來培養學生的社會擔當,用聖人言語來培植學生的責任意識。
例如,《性理字訓》能幫助學生學習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以培養倫理道德為主要目標;《敘古千文》能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典故與古人的嘉言善行,以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大學》《論語》等著作,則在學生君子人格的養成,培養他們「希聖希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君子人格的強大,源自對中國長時段歷史中大問題、真問題和複雜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方式的培養,能夠將人的心性從眼前利害中超拔出來,站在宏大時空的角度看待問題,使人的思維不至於漫無邊際,能夠始終落實在對社會國家、對世道人心的真切關懷上。故此,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讓學生變得更有擔當和更有責任感。此外,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交往能力的培養,有著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優勢。
在與自己相處方面,傳統文化教育主張「慎獨」,講究「自知者明」,要能對自我情緒、自我意志和自我行為進行管理。例如,《小兒語》中告誡孩子:「先學耐煩,快休使氣,性躁心粗,一生不濟。」這就是通過強調不控制情緒的後果,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進行把握,使他們能夠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在與家庭成員相處方面,傳統文化教育強調「孝」和「悌」,讓學生了解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是古人處理家庭關係的重要準則,是孩子與父母、兄弟姐妹交往時應遵行的人倫道理。這些義理有助於形成長幼有序、謙虛禮讓、互相包容、尊老愛幼的人際交往環境。
在與他人相處方面,傳統文化教育強調「誠信」和「博愛」。對學生而言,首先是「要成好人,需尋好友」;其次是態度恭謹,以禮待人,懂得「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貴有章」等禮節;再次是注意「凡出言,信為先」以及「須好認錯,休要說謊」等以誠實信任為原則的交往方式;最後,傳統文化教育講究「以和為貴」「和而不同」,能夠培養學生理解和關愛他人,接納和認同異見者,培養換位思考和求同存異的能力,擁有同理心、體恤心和寬容心。
《顏氏家訓》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可見,在中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加深學生的人文積澱,培養人文情懷,健全人格,使學生可以自我管理,樂學善學,勇於探究。這能夠幫助學生在未來形成解決複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和人性能力。從這個角度出發,培養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大勢所趨,不可或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度的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先賢刻苦力行、大義凜然、捨身取義、匡世救人,救民族於危難,其豪氣沖天,如衛青、霍去病、如祖逖、嶽飛、陸遊、辛棄疾,王陽明、文天祥等等。
讀一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這是怎樣的家國情懷! 他們寫下的詞辭文章無疑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其中的"天下"、"華夏」、「中原」、「長江」、「黃河」、「五嶽」、「黃山」、「洛陽」、"長安」、「塞上」、"江南」等,都被賦予了深深的文化內涵。
接受良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人,這些詩詞文章、山河大川就與漢語一起成為其身心的一部分,無論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其下意識都是中國人(更不要說他的胃),很難被其他所謂文化消磨同化。
中國文化是中國現代科學和工業文明迅速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保障
中國現在已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工業體系,GDP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數世界數一數二。特別是量子衛星墨子號和華為5G、北鬥系統完成以及中國在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勢頭,都讓世界霸主美國如如芒在背。中國能強大的原因有很多,如人多、地大等,但決定因素是中國文化。
語言是思維的形成,文字是語言的表達和升華。漢字漢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根,有了這根才可能有中國人。漢字漢語是中國先人發明的,並一代代身體力行賦予了深厚的內涵能量。就象現代人工智慧程序設計好了,必須深度學習才能擁有像人一樣的高級智慧,數千年來中華文化已賦予了漢字漢語超級能量。如果你只學習漢字和語法,不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就不能理解漢字漢語深層微妙邏輯思維結構和更為珍貴的人文素養,就如同安裝了程序的機器人!!
如果把人體本身比作機器人機械物質結構部分,語言實際就是最為關鍵的控制系統程序。說中國人聰明,其實主要是中國漢語(思維程序)厲害,世界各民族人們大腦進化得都差不了多少只是語文文化不同。說中國人勤奮,也是中國文化傳統使然。
1,學習國學有哪些好處
2,中醫還可信嗎?國學大師差點被西醫害死都不願說中醫半點好話
來源:綜合網絡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中所選圖文來源網際網路,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