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於傳統文化讓學生氣質獨特——文法學院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2021-01-08 山東科技大學

圖為中文系學生表演話劇現場


2008年,一門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課程,在文法學院的整體部署和中文系教學團隊的籌備下投入教學。作為省內高校的首創課程,中文係為學生打造了一系列傳統文化精品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目前已經在文法學院進行課程推廣,現有千餘名學生接觸了此類課程,許多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深深地被課程所吸引,經常趕來「蹭」課。

潤物無聲: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在中文系的課程計劃中,教學團隊在開展教學時做到了課程思政。中文系教學團隊籌備了為期七周十二講的中國傳統文化授課計劃。聘請了山東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秦瑞基、青島弘正書院院長李增金等在傳統文化上深有造詣的專家學者為學生開展講座。「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課程思政在學生的四年求學生涯中埋下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中文系黨支部書記王志華說。

開學第一課詩詞山科、「詩詞大會」、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節、漢字聽寫大會、人文素養教育平臺「文化長廊」建設、中華文明與世界文化共生實踐基地等多項活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思想政治相輔相成,如同春雨一般,滋潤著學生們的心靈。

知行合一:理論實踐協同育人

「你可以跑過去然後剎住,拉著他的袖子,再嬌俏一點地說:『爹,喝水』。」中文系老師房本文正在給學生講「戲」,為不久之後的話劇匯演做準備。

在2016年,教學團隊進行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特色課程改革,教學團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中文系的學生開設了「小學期文化藝術實踐」課。其中包括四周的話劇表演、兩周的青島民俗博物館寫作採風及對中國經典文學作品誦讀的語言藝術實訓。此舉意在讓學生能夠將書本上學到的傳統文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加深其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

《桃花扇》《長生殿》《趙氏孤兒》等一部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搬上舞臺,「話劇匯演不僅是一次簡單的社會實踐匯報演出,我們更多的是想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給大家。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理論知識之後,結合實踐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房本文介紹。「服裝、化妝、道具所有的細節幾乎都是我們自己準備。一場演出下來,我們對古典文學作品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大三學生東琪回憶起去年參加話劇匯演時的感受。

中文系的老師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批的學子。「中文系老師們上課時,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希望在研究生領域繼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文系2016級學生李瑞玲說,她今年打算報考中國海洋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在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中,也有很多同學成為漢文化傳播志願者,他們或是成立了傳統文化傳播公司,繼續走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路上,或是在傳統文化領域繼續學習深造。

在日常的活動中,課程的傳播在中文系老師們的努力下也沒有停止腳步,今年的三八婦女節,中文系女教師身穿漢服,唱起了具有古典韻律的歌曲。「我們的課程不僅僅局限於學生身上,通過我們讓傳統文化之花也能夠在社會上綻放,從而影響更多的人。」中文系老師顏峰介紹。

對外傳播:國際交流惠己及人

文法學院中文系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將目光投向了海外,近幾年接待了來自美國佛蒙特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留學生,為其帶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課程體驗,使中國傳統文化遠播海外。留學生在我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課程注重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為留學生開設了儒家文化、太極拳、書法等多門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課程以及文化體驗。中文系的學生在課上擔任助教,與留學生一起上課。「和他們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一種方式。通過與留學生的交流,可以將我們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國際漢語傳播協會2017級學生朱信禹說。來自美國、英國的留學生,與我校的同學們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兩國學生交流為橋梁讓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走出國門」。

弘揚文化:孔子學堂傳播愛人

2018年11月,對於文法學院中文系的老師是一個特殊的月份,文法學院收到了來自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關於成立孔子學堂的批覆函》。經過一系列的申請和精心籌備,孔子學堂正式落戶文法學院。「孔子學堂」是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創辦,以傳承、弘揚孔子優秀教育思想為宗旨的公益性社會教育基地。

文法學院中文系在學校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通識課程,結合孔子學院,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老師們注重學生對於儒學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致力將孔子學堂打造成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為學校人文素養教育平臺的建設貢獻力量。「『孔子學堂』的正式設立,是學校人文素養教育平臺的重要支撐,對培養我校具有科大精神、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文理兼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文系有關負責人表達了孔子學堂設立的重要性。

中文系教學團隊對上半年的課程開展情況這樣總結:「我們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課程開展教學反思,課程充分考慮到老師和學生們的意見,不斷改革推陳出新。」這一系列開展已有十年、省內首創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能夠在多方的努力下走得更遠,影響更多的人。(通訊員:王秀花)

相關焦點

  • 新鄉: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形成獨特文明韻味
    圖片來源:張世彬 攝  新鄉,歷史文化厚重,山水文化壯美,區域文化獨特,創新文化濃厚。新鄉市多策並施,復活歷史文化,盤活山水文化,激活區域文化,做活創新文化,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讓古今文明交匯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和文明韻味。
  •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積澱為獨特的思想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植根於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 傳統文化特色課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原創精神成果,也是滋養現代學生健康成長的課程資源。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傳統文化課程建設。   目前,很多中小學校都自主開發、開設了各式各樣的傳統文化課程,有的學校還研發出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教材。
  • 以僑搭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去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來到暨南大學與師生交流時指出:「我國有5000多萬海外僑胞,這是我國發展的一個獨特優勢。改革開放有海外僑胞的一份功勞。希望暨南大學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自己的辦學特色,把學校辦得更好,為海外僑胞回祖國學習、傳承中華文化創造更好條件。」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與思想沃土。
  • 自帶中國傳統文化氣質,木門業必然深入人心
    隨後網友又挖出了大量馬保國之前教學中國功夫的視頻,並對其冷嘲熱諷,說他打著中國功夫的幌子四處行騙,丟盡了中國功夫的臉面!就這樣,馬保國火了……對於馬保國功夫的真假高低,咱們在這裡不發表評價。但是馬保國教學視頻中的背景畫面卻引起了我的注意!畫面中可以清楚看到,馬保國家中的家居裝潢,非常偏愛使用木材!不光是木門,他家的整個牆面、包括椅子等家具,都是木製的!
  • 麗水學院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學校一直以來以中國青瓷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為主體,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引領高校學生自覺增強文化主體意識、強化文化擔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青瓷文化的理論學習與青瓷創作的實踐學習中,讓每一位市民有機會了解學習青瓷文化,弘揚古老的東方傳統手工藝文化使命,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瑰寶——中國青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嘉興學院文法學院概況
    文法學院人才隊伍結構合理,層次較高,具有較為完善的研究梯隊和人才隊伍。文法學院下設中文系和法學系,有4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法學專業和智慧財產權專業。設有合作社與農民權益保障研究中心、浙西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嘉興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嘉興法治研究中心、危機心理研究與幹預中心等5個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機構。
  • 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呈現出光明的前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展現景泰藍氣質
    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讓它獨特的藝術與文化氣息感染每一個熱愛傳統文化與古典藝術的人。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藏,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央工美聯合會(原中國國家工美協會)特邀戴嘉林、霍鐵輝和李榮魁三位景泰藍泰鬥,歷時三年首次合作打造的《建軍偉業·長城英雄尊》景泰藍在研討會上隆重揭幕。
  • 把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精神 提升特色大學辦學水平
    由此可見,創建特色一流的大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價值觀一脈相承。把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精神,是培養大學生傳承歷史、塑造高尚人格、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必須堅持把「創新」做為教育人、培養人的主旋律,形成現代大學的精神品質。陝西服裝工程學院和陝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就是這樣二所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精神的特色大學。
  • 融合與創新——2018全國中小學傳統文化特色課堂教學研討會在成都...
    5月24日-25日,由育靈童教育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主辦的2018全國中小學傳統文化特色課堂教學研討會在成都電子科大附屬小學成功舉辦。此次研討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融合創新為主題,以成都三所傳統文化特色教學工作室為載體,進行國學課程特色教學展示和經驗分享講座。
  • 閩南師範大學:立足傳統文化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以「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項目主題,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深耕厚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力求通過教育引導、示範引領、文化薰陶、實踐養成等途徑,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和外化,培育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家國情懷,構建既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又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
  • 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京領特邀專家陸士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青年發展研究院院長等職兼任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副會長、中國少先隊工作學會副會長陸士楨教授籌建了國內高等院校第一個社會工作系;撰寫、編輯了關於青少年、兒童、社會工作方面的書籍
  • 植根傳統文化之壤 創建精品特色之園
    北京市豐臺區群英幼兒園以傳統文化為特色,以京劇為切入點,先後與北京京劇院和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成為合作夥伴,開闢了一條「植根傳統文化之壤,創建精品特色之園」的獨特之路。在合作過程中,我園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學生提供實習平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組織學生到幼兒園為師生表演戲劇,開拓師生視野,學院還多次為我園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並指導教師學習欣賞戲曲,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園本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中國人民大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全方位、全過程的具有人大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課堂上注重研究性教學,不再是單純的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盲目記憶,而是以學生為主、以核心問題為綱,採用多形式的教學方式。課外實踐上,推行遊學實習制,撰寫遊學報告,創作遊記和詩詞,讓學生從實地感受各地傳統文化的特色與價值,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和認同,提高了學生們的文化素質和修養。
  • 立德樹人——西安外事學院用優秀傳統文化點亮師生心燈
    研究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學習須「擇一溪而入」,同時認為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與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學習、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學習致用,才能在人才培養中發揮強大的作用。  2018年1月,西安外事學院再次組織教職員工集中培訓。
  • 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 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很重要
    第三,建設校園文化。如何讓校園成為學生們學習、交流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樂園?這是教育部一直探索的課題。我們正在做的一項工作,是把戲曲、傳統舞蹈、書法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要素引入校園,目前取得很大進展。未來,還要進一步做好這件事。
  • 會客廳·書記校長訪談錄|戚萬學:堅持「以文化人」,構建傳統文化育人特色體系
    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堅持「以文化人」,構建傳統文化育人的特色體系。突出強化辦學的底色和特色,堅定不移地堅守師範教育的本分,擦亮傳統文化的特色名片。第三個層面,對於曲阜師範大學來說,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天然的使命。因為曲阜師範大學是一所因孔子而生的大學,國家在這個地方設學建校,其實很重要的一個使命和任務就是要傳承文化和教育的這樣一個根脈。所以這是它的一個初衷,就是傳承文化和教育的薪火,辦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精神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