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文系學生表演話劇現場
2008年,一門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課程,在文法學院的整體部署和中文系教學團隊的籌備下投入教學。作為省內高校的首創課程,中文係為學生打造了一系列傳統文化精品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目前已經在文法學院進行課程推廣,現有千餘名學生接觸了此類課程,許多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深深地被課程所吸引,經常趕來「蹭」課。
潤物無聲: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在中文系的課程計劃中,教學團隊在開展教學時做到了課程思政。中文系教學團隊籌備了為期七周十二講的中國傳統文化授課計劃。聘請了山東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秦瑞基、青島弘正書院院長李增金等在傳統文化上深有造詣的專家學者為學生開展講座。「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課程思政在學生的四年求學生涯中埋下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中文系黨支部書記王志華說。
開學第一課詩詞山科、「詩詞大會」、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節、漢字聽寫大會、人文素養教育平臺「文化長廊」建設、中華文明與世界文化共生實踐基地等多項活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思想政治相輔相成,如同春雨一般,滋潤著學生們的心靈。
知行合一:理論實踐協同育人「你可以跑過去然後剎住,拉著他的袖子,再嬌俏一點地說:『爹,喝水』。」中文系老師房本文正在給學生講「戲」,為不久之後的話劇匯演做準備。
在2016年,教學團隊進行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特色課程改革,教學團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中文系的學生開設了「小學期文化藝術實踐」課。其中包括四周的話劇表演、兩周的青島民俗博物館寫作採風及對中國經典文學作品誦讀的語言藝術實訓。此舉意在讓學生能夠將書本上學到的傳統文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加深其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
《桃花扇》《長生殿》《趙氏孤兒》等一部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搬上舞臺,「話劇匯演不僅是一次簡單的社會實踐匯報演出,我們更多的是想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給大家。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理論知識之後,結合實踐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房本文介紹。「服裝、化妝、道具所有的細節幾乎都是我們自己準備。一場演出下來,我們對古典文學作品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大三學生東琪回憶起去年參加話劇匯演時的感受。
中文系的老師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批的學子。「中文系老師們上課時,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希望在研究生領域繼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文系2016級學生李瑞玲說,她今年打算報考中國海洋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在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中,也有很多同學成為漢文化傳播志願者,他們或是成立了傳統文化傳播公司,繼續走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路上,或是在傳統文化領域繼續學習深造。
在日常的活動中,課程的傳播在中文系老師們的努力下也沒有停止腳步,今年的三八婦女節,中文系女教師身穿漢服,唱起了具有古典韻律的歌曲。「我們的課程不僅僅局限於學生身上,通過我們讓傳統文化之花也能夠在社會上綻放,從而影響更多的人。」中文系老師顏峰介紹。
對外傳播:國際交流惠己及人文法學院中文系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將目光投向了海外,近幾年接待了來自美國佛蒙特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留學生,為其帶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課程體驗,使中國傳統文化遠播海外。留學生在我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課程注重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為留學生開設了儒家文化、太極拳、書法等多門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課程以及文化體驗。中文系的學生在課上擔任助教,與留學生一起上課。「和他們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一種方式。通過與留學生的交流,可以將我們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國際漢語傳播協會2017級學生朱信禹說。來自美國、英國的留學生,與我校的同學們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兩國學生交流為橋梁讓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走出國門」。
弘揚文化:孔子學堂傳播愛人2018年11月,對於文法學院中文系的老師是一個特殊的月份,文法學院收到了來自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關於成立孔子學堂的批覆函》。經過一系列的申請和精心籌備,孔子學堂正式落戶文法學院。「孔子學堂」是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創辦,以傳承、弘揚孔子優秀教育思想為宗旨的公益性社會教育基地。
文法學院中文系在學校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通識課程,結合孔子學院,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老師們注重學生對於儒學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致力將孔子學堂打造成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為學校人文素養教育平臺的建設貢獻力量。「『孔子學堂』的正式設立,是學校人文素養教育平臺的重要支撐,對培養我校具有科大精神、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文理兼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文系有關負責人表達了孔子學堂設立的重要性。
中文系教學團隊對上半年的課程開展情況這樣總結:「我們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課程開展教學反思,課程充分考慮到老師和學生們的意見,不斷改革推陳出新。」這一系列開展已有十年、省內首創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能夠在多方的努力下走得更遠,影響更多的人。(通訊員:王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