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中國人民大學秉持「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不斷探索和加強大學傳統文化教育新途徑、新方法,注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課堂教學、系列公開講座、課外讀史讀經典、人文知識競賽等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於人才培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立體化、全方位、全過程的具有人大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探索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力量源泉。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地位在全球範圍的崛起,民族復興步伐的加快,作為民族復興軟實力的傳統文化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也是黨和國家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文化戰略方向。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國家文化戰略層面,《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黨的十七大報告都對加強傳統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門部署。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
在國家教育政策層面,教育部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永恆主題,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並出臺了《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相關文件,並連續舉辦了「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在教育領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就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引起了強烈反響,為高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指導。
在高等教育領域,各高校結合自身學科特色和底蘊,自發自覺地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理論者和踐行者。中國人民大學(以下簡稱人民大學)率先在全國高校中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和國學院,並開展學術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創新等相關工作與活動。北京大學在原國學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國學院,清華大學也在原歷史基礎上成立國學研究院,作為清華校屬、跨院系的研究機構。各高校也在形式各異地舉辦各種傳統文化校園教育活動、國內外學術會議、成立國學研究機構、增設傳統文化類課程等。
以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
我們認為傳統文化是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大學生人生觀的重要途徑。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是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重要載體,肩負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人民大學秉持「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堅持文化傳承創新的大學職能,不斷探索和加強大學傳統文化教育新途徑、新方法,注重「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課堂教學、系列公開講座、課外讀史讀經典、人文知識競賽等途徑和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於學校整體人才培養工作中,逐步形成了立體化、全方位、全過程的具有人民大學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
1.成立孔子研究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人民大學一直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2001年,率先在校園裡樹立孔子像;2002年,成立孔子研究院,在全國具有開先河、樹標杆的意義。以學校哲學院為依託的孔子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就以「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孔子思想精華」為基本建院宗旨,率先發起呼籲編纂中華儒藏,引起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關注。
自2004年以來,圍繞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而展開,孔子研究院每年舉辦一次高規格的專題國際學術論壇— 「國際儒學論壇」,每屆大約有來自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專家學者與會。由於其高端性、專業性與持續性,該學術論壇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已經成為人民大學具有品牌效應的學術論壇。
與此同時,孔子研究院還主辦每年一次的「孔子文化月」。「孔子文化月」為時一個月,一般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期間一般會有專題學術講座、大型文藝演出、圖片展覽、徵文比賽、參觀遊覽和組織學生赴曲阜等地遊學參觀等系列活動。由於這一活動的持續性與廣泛性,每年都會吸引校內外很多學生和人士參與,在社會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創新國學教育,培養具有深厚傳統文化根基的人才
作為一所以人文社科為主的研究型綜合性重點大學,人民大學文史哲類學科專業具有傳統的優勢和實力,為人才培養奠定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2005年,學校在孔子研究院基礎上組建了國學院,採用6年制本碩連讀人才培養模式,旨在重拾中國文化信心,營造注重文化傳承創新的育人氛圍,力圖為社會輸送具有深厚傳統文化根基的高素質人才。
在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按照「大國學、新國學」的辦學理念,國學院創新國學教育,先後建立了經學、子學、小學、國史、國文、西域歷史文化等二級學科體系;在課程體系中,主要以經典著作為骨幹,結合學術前沿問題講解,突出基本訓練、基礎知識以及人格陶冶所必需的課程,彰顯國學特色,同時注重中國傳統的文字、音韻、訓詁與版本、目錄、校勘等小學訓練。在教學方式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堂上注重研究性教學,不再是單純的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盲目記憶,而是以學生為主、以核心問題為綱,採用多形式的教學方式。課外實踐上,推行遊學實習制,撰寫遊學報告,創作遊記和詩詞,讓學生從實地感受各地傳統文化的特色與價值,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和認同,提高了學生們的文化素質和修養。
在學術實踐方面,注重將學術活動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在學科設置上以研讀經典為核心,力圖做到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補充融合。授課教師汲取西方先進經驗,回溯中國古代書院模式,在課堂教學之外,開闢出經典讀書班的教學方式,為國學教育尋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讀書班以精讀古代經典文獻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迄今為止,開設過《論語》《詩經》《左傳》《荀子》《韓非子》《大學》《禮記》《春秋左傳註疏》、唐代基本史料編年考證、「魏晉南北朝基本史料」、金文研修等各種讀書班。讀書班不局限於發揮教師資源,還鼓勵學有專長的學生組織主講,「教學相長」在學生中也成為可能,學生在讀書活動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良好薰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經過幾年的辦學經驗和實踐積累,國學院組織編寫和出版了《〈史記〉解讀》《〈論語〉解讀》《〈孫子兵法〈解讀》《〈文心雕龍〉解讀》《〈詩經〉解讀》《楚辭解讀》《唐詩解讀》《宋詞解讀》等系列基礎配套教材,不僅在校內使用,而且也在全國各大高校推廣應用,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3.創辦古典學實驗班,系統研習中西方傳統文化
古典學(Classical Studies)是西方大學人文傳統基礎中的基礎,也是如今西方名牌大學的招牌性標誌。2010年,人民大學建立「古典學」實驗班。實驗班貫通文史哲,實現多學科交叉,集成中國文學、哲學、史學和外國文學四個一級學科,以傳授中西傳世經典為基底,打通中西古今,中西合璧,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堅實文科高等教育基礎,致力於營造傳統文化教育之氛圍和標杆性模式,在我國本土(而非海外)培養「兼通中西之學,於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瞭然於胸中」的新時代棟梁之才。
實驗班參照國際一流大學古典學系的培養方案設置課程,自主摸索出一套適應中國學生的古典學教育教學方案,構建了全新的課程體系:講解中外古代經典,文史哲打通;開設「古代漢語」「中國經典訓讀」等古典語文課程,使學生獲得自主研習傳統經典的能力;輔之以書法、音樂等藝術類課程的修習。課程體系尤其重視中國古代經典學習,以經史子集為類別開設經典研讀課程,強化學生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和能力。
實驗班注重習原典、厚基礎的人才培養要求,以讀原典為主,要求學生精讀15部~ 20部中外經典,並設置古代語言課程,要求學生獲得自主研習中西古代經典的能力。古典語文課程與以往的古代語言課程不同,不僅培養學生古典語言功底,而且引導學生從中西經學的高度發思想之微,融語言於思想,寓思想於語言。為實踐古典學實驗班「禮樂化育」「全面發展」的理念,劉小楓教授專門為古典學實驗班編寫了貫通中西音樂經典的教材,每周進行鋼琴音樂教育。古典學實驗班尤其注重中國古代經典的學習,要求學生對傳統經典做到習得、記得、用得、行得,入腦入心,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維護者、踐行者、傳播者。
辦學以來,古典學實驗班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2014年被增列為自主設置的二級學科,並獨立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古典學實驗班和國學實驗班相得益彰,多管齊下、齊頭並進、創新融合,在培養國學以及古典學專業人才的同時,為全校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全校學生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僅使人民大學傳統文化教育風氣漸盛,也為全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在專業建設開展方面提供了借鑑。
4.加強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為進一步紮實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全校學生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並適應當代中國的社會巨變,人民大學從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著手,於2009年單獨設立了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系統打造了一批傳統文化類核心課程,並設置4學分的學習要求。課程採用「名師主講、團隊支持、大班講授、小班輔導」的教學模式,同時錄製視頻推動課程資源信息化,促進資源持續利用,擴大其影響面。目前,學校設有包括傳統文化教育等通識教育課程41門,每學期選課近3千人次。另據統計,2009年以來該類課程合計選課4萬餘人次。
為進一步倡導學習經典,學校單獨設立了原著原典選讀課程,重點建設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原典、中西文化原典在內的原典導讀課程群。目前,學校有「《韓非子》解讀」「《老子》解讀」「《論語》解讀」「《詩經》研讀」等原著原典選讀課程64門,平均每學期有2千人次選課;自2009年以來累計選課近3萬人次。學校還倡導各學科開設經典選讀課程,要求學術素養深厚的教師擔任主講,確保學生受到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和薰陶。
作為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人民大學更是藉助國際小學期平臺,向世界展現中國民族優秀文化的魅力,重點打造了中國研究系列課程和中國文化普及課程。2016年,國際小學期中國研究系列課程共開設23門,其中中國文化系列作為子課程體系開設了5門。中國文化普及系列課程分為中國書法、中國武術和中國京劇三個子類別,吸引了眾多國外學生選課學習,引起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深受好評。國際小學期對本校學生設置2學分學習要求,也歡迎國內兄弟高校的學生報名同校上課,這不僅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內的開展,而且也輻射到國內其他高校。
5.組織開設系列公開講座,開展課外讀史讀經典活動,促進課堂內外教學銜接
2010年10月,學校創新通識教育方式,採用「設計專題、名師主講、學生自選、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先後組織開設了學科通識、跨文化溝通、原典重溫等系列公開講座87講,作為通識教育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累計旁聽兩萬餘人次。有65位校內外專家學者參與主講。講座活動特別注重傳統文化類內容的知識傳播和宣傳,其中有25名教師來自人文基礎學科專業領域,暢談傳統,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與此同時,為促進課程課外經典閱讀的有機融合和銜接,2013年,人民大學實施本科人才培養路線圖,將讀史讀經典(經典著作歷史閱讀)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本科生培養方案,計2學分,以課堂外學習的形式開展,分為「通史、斷代史」閱讀、「專門史」閱讀兩部分,包括 「史學閱讀」和「讀史實踐」兩個環節,以閱讀方法學習為基礎,引導學生有計劃地自主開展課外學習,完成課外閱讀任務。
項目強調以課內外有效銜接、教師指導與朋輩互助相結合的方式,要求學生完成學習。為此,學校聘請24位學界泰鬥擔任項目特邀顧問,在「通史、斷代史」閱讀環節推薦20本精讀書目、95本泛讀書目,在「專門史」閱讀環節推薦129本精讀書目、165本泛讀書目。同時,依託學院、班級累計舉辦「讀史達人」大賽、觀影、演講、讀書會、微電影大賽等全校性讀史讀經典實踐活動。
通過上述課內與課外結合、指定與自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自學結合、閱讀與實踐結合等靈活多樣的形式,營造全校性的濃厚的讀史讀經典的育人氛圍,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和重經典、敬傳統、傳播優秀文化的自主能動性。
6.開展並參與人文知識競賽,彰顯學校人文學科優勢
2009年起,北京市教委發起組織開展北京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活動,旨在加強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位,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創新精神。人民大學積極響應、認真組織,由文學院、國學院、歷史學院等單位先後輪流組織校內選拔比賽。通過人文知識競賽活動,弘揚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強化了大學生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使命意識,為大學生的成才奠定更為寬厚的基礎。同時,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習氛圍下培養出來的人大學子,憑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積澱,在歷次競賽中均取得優秀成績。2016年,人民大學代表隊五名選手在華北五省(市、自治區)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決賽中,憑藉紮實的人文功底和卓越的表演才能,獲得A組一等獎,創歷史最好成績,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影響力,增強了人大學子的文化自信。
21世紀以來,人民大學不斷探索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路徑,注重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教育實踐中,塑造學生品質和文化傳承之意識,逐漸形成了 「專業—課程—實踐」三方聯動的教育方法,建構了立體化、全方位、全過程的具有人大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新模式。人民大學將秉持歷史使命,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發揮學校學科特色,不斷探索和創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切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育人中的作用,持續探索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方法,為在大學教育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蔣香仙 王建設,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編號:17XND00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5-05-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3).
[3]朱萌,張立成.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21.
[4]陳龍濤等.當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瀋陽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17(5):651-653.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