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2021-01-09 異美名匠

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偉大的文明。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四大古文明的三支已經消亡,唯有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主體語言沒有變化,文明的根基沒有改變,從古至今一脈相承。

但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舊中國的落後把中國人民一度推向極端反傳統文化的行動中去。1966年的破四舊風潮席捲中國大地,讓紅衛兵從學生循規蹈矩的行為規範、習慣裡掙脫出來,打破了種種文明禁忌,把虛妄的階級鬥爭從理念轉化為實行踐履的狂熱。無數古籍文物被焚毀,歷史古蹟被破壞,使中國原本就被洗劫摧殘的文明瑰寶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給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毀滅性打擊,流傳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遭受了空前的質疑和破壞,至今無法恢復。對國人精神面貌和民族信仰的摧殘更是延續的幾代人的時間,至今都無法估量其破壞程度和波及後果。

時至今日,中國的經濟與科技發展都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作為中華民族靈魂與精神歸宿的中國傳統文化依然佝僂一隅,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苟延殘喘。破碎的中國文化風雨飄零,難以被人撿拾,傳統藝術被棄之如敝履,中國貌似再也難以重回文化輝煌的時期,重新去影響世界。

但是,正如原上青草,山間之木,雖經烈火,春後猶盛。

近些年隨著中國人民民族自信的提升,文化意識的覺醒,以及國家政策的加持,越來越多的人重新對傳統文化藝術持以欣賞的態度,並且很多有心意有力量的人都在著力恢復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粹。

但冰凍三尺,難一朝消融,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之路還漫漫且修遠。發掘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這一極具生命原力的文明,使其重新立於世界文明之巔,這是我們應該也必須要做的事情,是新一代中華兒女的歷史使命!

文明興則民族興,文明亡則何以為族?這便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復興的三重意義
    中國社會需要對這種變化給予高度關切和認真回應,也需要從中國傳統和多種文化中尋找更豐富的資源。這就是建構核心價值和傳承文化傳統的重要性所在。傳統社會所積澱的公序良俗、人文精神,一代代浸染和影響著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和路徑。中華文化對於人性的深切體察,對於美好善良的追求,都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資源。這些資源,在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四個方面都提供著豐富的思想滋養。
  • 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我們應以何種姿態面對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走上復興之路?    一顆顆火熱的「詩心」成就節目「火爆」    「這個節目火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人仍有不死的『詩心』。」    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更好地繼承發展    《中國詩詞大會》過後,對於古詩詞能否在民眾中熱起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有效載體,不少人對此寄予期望,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 趙公明財神廟開園 為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推波助瀾
    、中國太湖文化論壇常務理事胡小偉先生圍繞「財富文化與財神信仰」的主題,奉獻了一場精彩的講座,與600多名現場觀眾分享了他的現代財富觀念以及財富文化最新趨勢。  講座中,胡小偉先生旁徵博引、侃侃而談,從中國財神文化淵源、正財神趙公明、財神譜系、中國式財富想像到樓觀道文化展示區建設與趙公明財神廟開放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精彩的講述,妙語連珠,高潮不斷,特別是其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趙公明和財神譜系的深入淺出的講解,對中國財富信仰的由來與演變,以及對樓觀道文化展示區建設的意義做了深入思考,其風趣的語言風格以及對中國財神文化的深入研究,讓聽眾對中國流傳千年的財神信仰和財富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 都說要復興漢服!到底復興的是「當代網紅」,還是「傳統文化」?
    這樣的「文化復興」,也讓很多人思考一個問題,這場由一個小眾群體發起的漢服復興,到底是為了復興「當代網紅」,還是真的復興「傳統文化」?一、復興漢服第一人接觸漢服的人,應該都知道王樂天,他是第一個再次把漢服穿上街頭的人,也被稱之為「漢服第一人」!
  • 《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力求復興優秀傳統音樂文化
    專家們指出,非遺音樂具有複雜性、豐富性等特點,希望該項目挖掘其背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最終以開放性的形態呈現。研討會分為探索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具體呈現模型與研究方向、歷史傳承與發展現狀以及平臺資源數據標準等三部分。與會專家分別從各自專業領域視角出發,就初步成型的項目模型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 詩心不死 情懷依舊——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 題:詩心不死 情懷依舊——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新華社記者白瀛、史競男、施雨岑  隨著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落幕,一場詩詞嘉年華暫告一段落。然而,由之引發的各種討論遠未結束。  千百年前的詩詞何以引起當今民眾的濃厚興趣?
  • 劉夢溪:復興傳統文化,必須有開放的心態
    視覺中國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備受關注,各種學說次第登場。那麼,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復興?中國人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自由、平等、法治等現代價值?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帶著這些問題,法治周末採訪了研究傳統文化多年的文化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法治周末特約撰稿 隱虹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備受關注,各種學說次第登場。那麼,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復興?中國人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自由、平等、法治等現代價值?
  • 人民日報文章: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古人將這種心理感受加以發掘、升華,形成恥感文化,用以影響和制約人們的行為。中國傳統恥感文化具有深刻而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價值,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社會實踐,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形成於先秦時期的中國傳統恥感文化,主要是通過儒家思想的傳播而深入中國社會、進而在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中體現出來。綜觀這一恥感文化體系,可以看出它立足於個人修養、延展到整個社會,具體表現為向內和向外兩個層面。
  • 文化復興夢:靈機文化助推網際網路+傳統文化創新轉型
    中華文化傳承是國人生生不息的「中國夢」近代以來,西方的思想文化逐漸滲透到中國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整個中國社會也越來越現代化,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文化也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七零八落。特別在當代整個的教育體系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佔份額極少,更多的時間是被諸如英語之類的學科佔據,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斷層的危險。
  • 舜緣文化全新改版,引領傳統文化文藝復興!
    陸續推出以紅木文、茶文化、紫砂文化及國畫書法為理念的傳統文化產品。將其傳承弘揚,全心全意打造傳話傳統文化民俗好物,為人們帶來雅俗共賞的好運生活。 舜緣講堂舜緣講堂以優質國學易經等傳統文化內容為核心產品,匯聚各界名師大儒;通過線上授課,視頻講座等方式,結合前沿科技,以網際網路思維助力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播,增加了傳統文化的真實性
  • 復興之美漢服歸來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北京漢服協會/供圖復興之美漢服歸來「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昨天是農曆三月初三,相傳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辰,由共青團中央牽頭髮起的「中國華服日」線下活動在古城西安舉辦,活動包含華服文化研討會、中國華服秀和華服日國風音樂盛典三部分。
  • 讓年輕世代站到復興傳統文化的舞臺中央
    透過這些充滿B站風情的「拜年祭」節目,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破譯出幾個關於傳統文化與青年群體的趨勢密碼。密碼之一,傳統文化正在青年群體中大規模復興。B站是國內領先的年輕人潮流文化娛樂社區,這裡所呈現出來的文化景觀,往往具有指標價值。
  •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是舊邦,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可當代中國是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社會主義形態下的新的中國。中國共產黨負有新的歷史使命,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包括創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民族復興,也包括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這是一條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指導,又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的道路。這條路歷經90多年的摸索,在艱難曲折中跋涉前行。有經驗,也有教訓。
  • 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 「漢服復興」是什麼意思?佩戴它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
    近年來,關於漢服復興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休。有人稱之為「譁眾取寵」。很難等大雅之堂。有人認為這是中華傳統服裝,應該發揚。那麼「漢服復興」是什麼意思呢?佩戴漢服上街。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什麼是漢服?在復興漢服的過程中,要使漢服充滿時代感和活力,使其成為中華民族服裝形象和公眾認可的中華民族服裝精神的代表。但「復興漢服」所關注的不僅是傳承,更是傳承中的基礎上創新。復興如果「漢服」只是古裝的簡單複製品。由漢服承擔的「漢代精華禮制的服制和各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最終將是一場空談。
  • 梁建章重陽節刊文:敬祖傳後是值得復興的傳統文化
    值此佳節,我們正好對中華文化進行一下探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在經歷了漫長歷史而形成的中華文化中,到底哪些內容屬於獨特的精華,並且在現代社會特別值得推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價值觀跟世界上其他文化價值觀十分相似。
  • 孔子思想中國再復興 儒家學說現實意義惠澤全球
    中國僑網消息:據美國《明報》報導,為什麼有兩千年歷史的孔子學說在今日的中國再度綻放出光芒?展望中國未來的發展,儒家思想可以提供怎樣的指導意義?這是10月27日在紐約華埠容閎小學舉辦的紐約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度冬季學術研討會探討的課題。研討會由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中國交通大學訪問學者賴尚龍和著名評論家劉實主講。
  • 周月琴:儒教在當代韓國的命運及其傳統文化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歷史上儒教文化發源地的當代中國,卻正在興起一種與當代韓國批判儒教文化思潮相反的、要求重新研究和評價儒教傳統文化的思潮。這種極為有趣的文化現象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正是我們關注當代韓國儒教批判思潮的原因。
  • 何中華: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本次講座特邀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導、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何中華帶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主題演講,就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發展特點以及對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行了深刻闡釋。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有什麼意義?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擁有者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近些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在一步一步的丟失,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對中小學生的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的點還沒有達到最優化的程度!幫助學生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幫助學生深扎民族根、熔鑄中國魂的重要方式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