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重陽節刊文:敬祖傳後是值得復興的傳統文化

2020-12-20 網易財經

文明傳承的載體,一方面是知識和文化,這是軟體,但同樣重要的還有人口的傳承,這是硬體。對於文明傳承來說,硬體和軟體同樣重要,而中華文明的傳承目前正面臨嚴峻的低生育率危機。

作者:梁建章 黃文政

重陽節,是中華文化特有的祭祖敬老的節日。值此佳節,我們正好對中華文化進行一下探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在經歷了漫長歷史而形成的中華文化中,到底哪些內容屬於獨特的精華,並且在現代社會特別值得推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價值觀跟世界上其他文化價值觀十分相似。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西方宗教中也有相似的表述;而中華文化中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理念,同樣出現在其他文化和信仰之中。

我們認為,中華文化中真正最具特色的,是敬奉祖先和傳承後代的文化。西方兩千多年盛行基督教,上帝信仰成為最重要的信仰。而中國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敬奉祖先和注重傳承成為最重要的信仰。

當然,世界其他文化中也有敬祖傳後的部分元素,但其深度和廣度遠不如中國。西方的貴族也注重家族傳承,但貴族在整個社會中只佔很低的人口比例。在有些國家,平民百姓直到近代才擁有自己的姓氏,所以廣大民眾基本還是把信仰上帝擺在遠比敬奉祖先更重要的位置。

而在中國,這種敬祖傳後的文化起源於先秦的貴族,後來逐步擴散到民間,到明清已經普及到漢地的平民百姓。尤其在中國南方,村裡最豪華和醒目的古建築是祠堂,多為村裡的宗族集資或捐資而建。這些祠堂是舉行各種社群活動,特別是重大儀式和會議的場所,功能類似於西方的教堂。祠堂裡供奉的不是神靈,而是家譜、家訓和成功先輩的事跡,供後代學習、瞻仰和祭拜。例如,廣州的陳家祠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簡而言之,在現代以前,西方人敬奉的是像基督這樣的神靈,而中國人則祭拜祖先,敬奉成功的先輩,這是中華文化最具特色的地方。

比較祖先和神靈敬奉:意義和強度

回溯歷史,神靈敬奉和先祖敬奉都起到了道德約束和行為激勵的作用。針對自己身後的歸宿,基督徒關心的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而傳統的中國人則在意是進入祠堂被後代尊崇還是被後人唾棄。

表面上,上天堂還是下地獄的約束和激勵更有震撼力,但在實證意義上,卻不屬於現代科學認知體系,所以宗教的道德約束力隨著科學深入人心而漸行漸遠。 而渴望被後代尊崇,則有有力的科學支撐。根據現代社會心理學,人的成就感主要來自於他人尤其是與自己更相近的人的認可。為了獲取後人的認可,追求成功並努力做個好人,完全符合基本人性和現代科學。因此,追求傳承作為人生目的,也許不如進天堂那麼令信奉者神往,但在現代社會卻是更有效的道德約束和激勵機制。

與敬奉先祖相似的是敬奉先賢,即那些為人類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偉人。現代社會逐漸走出宗族意識,讓人們在更廣範圍內交流和互動,選賢與能,才真正激發了全社會的潛能。在此意義上,尊崇傑出的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的先賢敬奉當然值得提倡,但這並不意味著敬奉先祖沒有其特別的意義。

如果說先賢敬奉給社會所有人樹立了相同的楷模,那先祖敬奉則給個人提供了與自己更接近的榜樣。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值得所有人尊崇,但他們與你的相關性,並不比與其他人的相關性更大。而家族先人事跡對你的意義,卻比對別人更特別。如果你的曾祖父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你有著相似的基因,你會更有信心成為同樣成功的企業家。還有,成為聖賢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通過自身努力,成為家族後代的榜樣則是更容易達到的目標,正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也就是說,先祖敬奉比先賢敬奉更具體,更有激勵性,也更可實現。可以說,先祖敬奉是先賢敬奉的有效補充。

注重家庭、後代和教育的價值觀

祖先敬奉會自然衍生出注重家庭的價值觀,因為家庭是維持人類生存、繁衍和傳承所需的權利和責任的基本單位。孝道文化歷來是中華文明傳統美德之一。如今在中華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家庭一般也更加穩定,整個社會也更加注重撫養老人。

注重後代傳承是敬奉祖先理念的自然延伸。要被後代崇敬並祭拜,那先得有足夠數量的後代。這使得血脈延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核心地位,過去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就體現了這一點。沒有成功的後代,不光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祖輩。這體現了在後代方面,,除了數量,質量也很重要。華人和儒家文化普遍更注重後代的教育,這也跟祖先敬奉不無關係。傳承不僅要求自己成功,為後代樹立榜樣,還表現在注重總結經驗,啟發後世。正因為如此,祠堂裡也經常供奉著家訓、家書等。

敬祖傳後文化的歷史貢獻

可以說,敬祖傳後的文化衍生出來的注重家庭、後代和教育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魏晉以後,中國北方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很多漢人從北方遷徙到南方,保持並發揚了敬祖傳後的文化,從而能夠在新的土地上,成功地繁衍生息,讓人口和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

到宋朝以後,家族傳承文化普及到了漢地的平民百姓。隨著經濟和教育水平的高度發達,以及科舉和文官制度的普及,中國逐步成為世俗化的平民社會,賦予全民都以家族傳承的榮譽感。即使一介平民,也能通過科舉取得仕途成功,進而光宗耀祖。一個有趣的對比是,在中國的傳統戲曲中,除了帝王將相的故事之外,還有大量才子佳人的題材,讓人看到了平民實現階層躍升的希望。而在西方的童話故事中,主角卻往往是王子和公主們。

宋朝以後,得益於南方在人口和經濟上的優勢,中華文明在北方多次發生動亂的情況下,不僅延續了下來,而且還不斷同化其他少數民族。中華民族能夠在廣大的東亞地區形成人口優勢的重要原因,就是注重家庭、後代和教育的價值觀。尤其在東南沿海地區,形成了最具中華特色的祠堂和耕讀文化。其中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很有代表性,這些地方的年輕人,不管是外出經商還是做官,都不會忘記到家鄉回饋故土和家族。

不僅在中國本土,海外華人同樣依靠這種敬祖傳後的文化,在東南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外華人雖然在當地人口比例不大,卻成為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這些海外人士至今仍然非常認可自己華人的身份,踴躍回國投資和貢獻,對於中國的經濟崛起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總之,敬祖傳後的文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強大的生存、繁衍和傳承能力,讓中華文明歷經各種侵擾和威脅之後,依然薪火相傳並涅磐重生。中國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十年後就重回世界強國的位置,得益於世界最大的單一文化的人口,這也是幾千年敬祖傳後文化積澱形成的結果。

敬祖傳後文化的當代改良

中國敬祖傳後的文化成熟於農業時代,自然帶有古代農業社會的烙印,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與現代商業社會衝突。其實,中國過去最擅長經商的人群,也是傳統文化氛圍最濃厚的群體。歷史上的徽商、晉商、客家人、潮州人,都鼓勵後代四海為家,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經商,但同時又具有回饋家庭和家鄉的深厚傳統。這些群體在家庭和族群之間形成的互助紐帶,往往能降低交易成本並增強抗風險能力,而他們眾多的子女也有助於家族企業的興盛和傳承。

儘管經歷了滄桑巨變,敬祖傳後的思想精髓卻是不朽的。特別是,如下幾方面的改良可以讓敬祖傳後的文化與時俱進,成為現代社會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古代,光耀門楣指的是家人中有出任朝廷官吏而光宗耀祖,這種認可與科舉制度不無關係。但現代社會遠比過去複雜且多元,影響社會進程的除了政治因素,更有商業、科技、文化方面的影響。因此,將敬奉對象由為官者擴展到商業、科技、藝術等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在現代社會中更能起到激勵後人的功效。

先祖敬奉過去往往與父權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也許源自古代男性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但在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同時敬奉母系和父系先祖才更合理;這樣既認可了母親在繁衍上更大付出,也強調了父親在養育上的責任。同時敬奉父系和母系先祖也可以得到基因測序上的對應;Y-染色體是只通過父系傳播,而線粒體只通過母系傳播。姓氏上,兒隨父,女隨母可與這種特性對應。

從生物遺傳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先祖都構成一個倒置的二叉樹。每往上回溯一代,先祖的數量增加一倍。比如,上一代是母親和父親兩人,再上一代是外婆、外公、爺爺、奶奶四人。雖然同代的先祖對後代的基因貢獻大致相同,但不管是父系還是母系傳承,分別只是這個樹型結構中的兩條單線,相當於在同代先祖中只取其中一位,而忽略同代的其他先祖。在記錄成本高昂的古代,僅記錄簡化的單線傳承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在信息化的當代,記錄未來完整的遺傳結構絲毫不成問題,而基因測序也為重構過去的祖源結構提供了技術可能。

過去修家譜雖然有官府支持,但主要還只是家族內的行為。以家族為修譜主體,可以維持家族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但卻受限於家族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和編撰能力。在現代社會,修譜內容上可以從父系單線擴展到完整的祖源樹型結構,而參與者可以從家庭和個人延伸到整個社會。在充分照顧到家庭意願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政府也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甚至可以構建平臺,逐步建立完整的國民祖源圖譜。這種圖譜對生物醫學研究,乃至歷史和民族敘事都具有特別意義。

最後,需要強調人類具有共同祖先的普適理念。儘管全球性宗教強調宗教內部的一致性,但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間卻紛爭不斷。這是因為不同教派自身的身份認同,必須建立在和其他教派的差異之上,所以他們之間的分離和對立是天然的。

而先祖敬奉則可以使用於建立更廣泛的認同,提升人類基於共同起源的天然親近感,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的形成。這點也為現代基因測序證據所支持。如果在基因上同時追溯父系與母系祖先樹,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能在千年尺度上找到共同的祖先,而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能在萬年尺度上找到共同的祖先。在非洲以外的全球人類共同的祖先,也許都可以追溯到六萬年前那群勇敢走出非洲並生存下來的一個小部落。

結論:敬祖傳後是非常值得發掘、改良和復興的中華傳統文化

今天,中國已經在經濟和科技等領域取得很大成功,但在文化上卻是迷惘的。在長期的西方思潮影響下,我們甚至不清楚有哪些傳統價值觀是應該堅持和保存。從中華文明傳承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重新發掘,提煉,改進和發揚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而敬祖傳後正是這種精華之一,它不僅有助於中國人找回文化自信,同時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

可惜的是,這種優秀傳統文化正在迅速弱化。特別是經過幾十年計劃生育的宣傳之後,這種注重後代繁衍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被摧毀殆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現在雖然佔世界總人口的18%,但每年新生兒數量卻只佔世界的10%左右,兩代人之後就會不到5%。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逆轉,到本世紀末,中華文明將從最大的單一文明萎縮成一個微不足道的地域性文明。文明傳承的載體,一方面是知識和文化,這是軟體,但同樣重要的還有人口的傳承,這是硬體。對於文明傳承來說,硬體和軟體同樣重要,而中華文明的傳承目前正面臨嚴峻的低生育率危機。

要擺脫危機,僅僅依靠提倡敬祖傳後的傳統文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以往發表的很多文章中,反覆論證中國應該推出強有力的政策來提高生育率,維持人口安全。現代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面臨著巨大的撫養小孩的生活壓力,政府必須給與家庭特別是女性強有力的財務和社會保障的支持,才能讓年輕人有能力去履行敬祖傳後的傳統。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敬祖傳後不僅有助於環緩解人類自身繁衍的危機,更體現了人類慎終追遠的價值觀。不僅僅為了自己或者當代,而是要為子孫後代著想,追求人類文明的長期延續和持久繁榮,這和敬祖傳後的價值觀非常一致。比如保護環境,就是為了讓後代減少遭受環境災難的可能性。這種價值觀還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也要以人為本,不能以保護環境為理由而限制生育,因為再好的環境,如果絕後也是枉然。再比如,發展科技尤其是太空旅行,可以讓後代擁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而發展太空的科技,又離不開龐大人口規模的支持。

歸根結底,敬祖傳後是人類慎終追遠,進行長遠規劃的智慧,表現為不僅只為自己和當代人,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追求人類文明長期延續和繁榮。這種不朽的理念,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也是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珍惜,提煉並發揚光大。

本文來源:網易財經綜合 責任編輯:王曉武_NF

相關焦點

  • 梁建章直播帶貨背後:攜程助力旅業復興的「AB面」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梁建章直播「帶貨」背後:攜程助力旅業復興的「AB面」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王楠】昨日,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化身帶貨主播,在海南三亞用一場網絡直播首秀,將疫後的海南之旅推向了高潮。
  • 母親節共話「萱花」 華師大教授:中國傳統「母親花」待覆興
    新民晚報記者 毛麗君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毛麗君)今天是母親節,上午,一場以「萱花」為主角的文化活動在上海華師大麗娃河畔舉行。萱草最早現於文字記載是在《詩經·衛風·伯兮》中,有「焉得諼(音同「萱」)草,言樹之背」的句子。後世注家多認為,「諼草」即「萱草」,萱草可以忘憂,有忘憂草之名。
  • 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是怎麼由來的?重陽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中國有哪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近日,中國書店在北京舉辦2020年首場「邃雅講堂」,並邀請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崔岱遠講解「中國節日節氣文化」。
  • 傳統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 2016年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重陽節的由來及傳統習俗(圖)
    2016年重陽節是哪一天?重陽節有哪些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重陽節是老人節嗎?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重陽節的來歷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因此,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1989年,我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作為老年節。
  • 若七夕和重陽能成為法定假日,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福音!
    譚先生提交了《 關於延長和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節假日的建議》,這份建議裡面,他就把重陽節和七夕節這兩個節日推薦成為法定假日。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提倡的事情,重陽節稱為老人節,七夕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而且都有上千年的文化傳統,決定是值得推崇以此為紀念的。重陽節,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節日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歷史悠久寓意深遠。
  • 復興之美漢服歸來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近年來,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華服的群體人數日益增加,他們穿著中華民族元素服裝,推廣國學、復興傳統文化。為什麼要穿起中國傳統的服飾?北京漢服協會的會長莊少卿表示,現實中存在很多不好的現象,比如有人大呼傳統文化全是糟粕,比如部分青年人對本民族文化一無所知,比如很多人崇歐尚美、哈韓哈日、數典忘祖,看到這些現象後,熱愛傳統文化的一批人便坐不住了,「我們是華夏兒女,我們希望可以通過穿著漢服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接近、發揚傳統文化。」漢服應該什麼樣?
  •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陽節
    關注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和除夕、清明節、中元節合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回到家鄉的恆景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瘟魔到來後,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於是恆景趁機將瘟魔刺死,瘟疫消失了,於是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的流傳了下來。
  •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但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舊中國的落後把中國人民一度推向極端反傳統文化的行動中去。1966年的破四舊風潮席捲中國大地,讓紅衛兵從學生循規蹈矩的行為規範、習慣裡掙脫出來,打破了種種文明禁忌,把虛妄的階級鬥爭從理念轉化為實行踐履的狂熱。
  • 弘揚傳統節日之重陽節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的含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重陽節就有著特殊的感情。及至今日,它也成了頗富人情味的節日——老年節。重陽節離不開「孝」這個話題。這既與九月初九祭祖的傳統文化有關,也是國家法律明文規定的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這個充滿濃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日,具有重要的意義,就是喚起整個社會尊老敬老、踐行孝道。這樣一個傳統的民俗文化節日之所以能夠流傳千百年,經久不衰,不僅僅在於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韌性很強,同時更在於它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然後被注入新的時代元素。
  • 傳統文化復興的三重意義
    這一點值得高度重視。我們可以看到,心態的變化,對社會的期望和想像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選擇。一方面,個人對社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既有經濟和具體生活方面的因素,也增加了更多權利和精神方面的訴求。而另一方面,社會在回應個人新的要求和期望方面往往力有不逮。
  • 舜緣文化全新改版,引領傳統文化文藝復興!
    陸續推出以紅木文、茶文化、紫砂文化及國畫書法為理念的傳統文化產品。將其傳承弘揚,全心全意打造傳話傳統文化民俗好物,為人們帶來雅俗共賞的好運生活。 舜緣講堂舜緣講堂以優質國學易經等傳統文化內容為核心產品,匯聚各界名師大儒;通過線上授課,視頻講座等方式,結合前沿科技,以網際網路思維助力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播,增加了傳統文化的真實性
  • 2020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 重陽節的來歷和民間習俗
    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云:「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 重陽節要放假?將要設為法定假日?
    重陽節要放假?將要設為法定假日?作為學生,想必很多人都喜歡放假,放假可以去旅遊、可以休息一下,不必太過擔心作業。當然也有可能高中的學生並不這麼認為,一放假作業可能比平時還多,並且有的學生可能自控力不好假期真的放飛自我了。
  • 傳統文化|「重陽節」的英語表達
    Chongyang Festival(重陽節), also called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九九節), falls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陰曆九月初九).
  • 重陽節的來歷及習俗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
  • 「拉縴人」梁建章,玩了COS又直播「變臉」,1小時帶貨4472萬,總成績...
    梁建章身著藏裝,戴熊貓面具,表演川劇「變臉」復甦路上奔跑的梁建章沒有周末。直播的每一種「貨」,他必須親自打卡。見過的當地風物,成為直播靈感來源。在成都到騰衝飛機上,梁建章用手機寫起17家直播酒店文案。這雙手,可敲鐘納斯達克、執掌千億帝國,也能為復甦打字。復甦路上,每一秒都可貴。旅行的本質,是體驗差異化的生活方式。川劇「變臉」、大熊貓是文化瑰寶,閃閃發亮,吸引八方遊客。梁建章堅持讓直播團隊給他製作川劇「變臉」道具,希望增加趣味性和記憶度。